親子共讀《我也好想去遠足》

2023/05/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是開心的遠足日,但是我發燒了,沒辦法去遠足,實在是好不甘心哪!我那「無論如何,一定要去遠足」的心情竟然從我的身體裡溜出來,準備要去參加遠足!而且啊,我的心情還與貓的心情和綜合果汁的心情結伴同行,因為貓和果汁一直以來都沒辦法參加遠足,他們也好想去。我們三個飛到天上,遇到了不停哭泣的烏雲,因為大家最討厭在遠足那天看到他,我很能體會他的心情,所以就邀他一起去遠足。
我們好不容易追上巴士了,太陽公公卻跑出來阻擋,「烏雲加油!好好發威吧!不可以輸給太陽公公喔!」但太陽當然不是蓋的,拼命地照耀著大家。為了幫烏雲打氣,我把水壺裡的綜合果汁倒給他喝,結果烏雲就下起了彩色的雨!巴士上的同學看到都很興奮,我也開心不已。
過一陣子,烏雲停止哭泣,變成了白雲,天空還出現了一座果汁色的彩虹橋,大家就在彩虹橋下吃便當,我趁機偷吃了好幾口咧!嘻嘻!吃飽後,拍完大合照,我的心情跟貓的心情就帶著水壺回家了,真是好玩的一天!
話說回來,你知道照片裡的我在哪裡嗎?
(以上為故事簡介,取自繪本內文)
文/穗高順也;圖/長谷川義史;翻譯/吳怡文;采實文化出版。
壓力大的時候,讀讀這個不能去遠足的小孩的故事,看他怎麼排解難過的心情,還有排解之後的大大笑容。
因為生病而無法參加遠足,應該是每個小朋友最深的夢魘,而這個幽默的故事就像在幫這些小朋友出口氣,從這個出發點來看就覺得好窩心啊!讀完之後,除了心理的不平衡得到療癒外,咪咪覺得其實這個故事也在啟動讀者去思考「裡」「外」之別。
健康快樂的小朋友,背著裝滿開水的水壺去遠足,在舒服的陽光下享用美味的便當,這是「裡」;生病的小朋友得待在家裡休息,就跟貓咪只能待在家,還有被老師禁止攜帶的果汁和烏雲一樣,是被排除愉快的遠足之外的,這是「外」。唯有當自己從「裡」被排除到了「外」,才會開始看向那些一直以來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才會去關注他們的心情和需求,似乎要自己碰上挫折、吃了苦頭才能學會同理,這幾乎是人性。
本書的插畫家是長谷川義史,濃厚豐富的色彩、隨意塗抹的筆觸和生動的表情,總讓畫面洋溢著童趣,對咪咪來說,長谷川義史是最能用畫面同理幼兒的插畫家之一。直觀的圖畫讓孩子一看就懂,粗線條和大大的色塊就像出自孩子的手筆,這樣的畫怎能讓孩子不愛呢?
「好好,你最喜歡故事的哪個地方?」
「我喜歡烏雲打贏那邊!那媽馬呢?」
「我跟你差不多,我喜歡烏雲跟太陽對抗那兩頁!他們兩個的表情好生動喔!對了,你是支持烏雲的喔?」
「對啊!烏雲加油!太陽壞壞!」
「是喔,那如果是在你旅行的時候下雨你也可以嗎?這樣你就不能去爬山、去森林散步囉!」
「嗯⋯⋯沒關係,我跟同學在民宿裡面玩也可以。」
書裡的烏雲被畫得可憐巴巴的,只要跟著故事走,很容易就會支持烏雲,就連平常很難被說服的小孩,為了烏雲也願意退一步,給他包容。
「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心情會飛出來嗎?」
「因為他感冒發燒不能去遠足,但是他太想去了,所以飛出來⋯⋯我知道了!那是『靈魂』!」
「那貓咪跟果汁呢?他們為什麼也飛出來?」
「因為他們也想去。」
「那他們原本能不能去?」
「不行。」
「所以這世界就像被畫了一條線,一邊是ok的、可以去遠足的;另一邊是不ok的、不能去的。今天這個小朋友生病,所以從『可以去』的這邊,被迫移到『不能去』的這邊,可是有一件很神奇的事,就是他移到這邊之後,突然聽懂貓跟果汁的心情了!」
「還有烏雲!」
「對,還有烏雲!他以前可能討厭烏雲下雨破壞遠足,可是現在他會幫烏雲加油。所以,很多時候只有自己碰上挫折、不方便或不開心了,才能體會別人的感覺。」
「為什麼?」
「比如說,你這次在學校發生的事,你是不是覺得老師不相信你說的話?」
好好點點頭
「那下次如果遇到有人也不被相信,你是不是能懂他的感覺了?」
「嗯。」
在好好開始幫烏雲加油的時候,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導他「同理」的時機,因為當自己有過類似的經驗,就比較能感同身受,懂得別人的苦。剛好最近在學校發生衝突,老師相信同學說的、不相信他說的話,讓他有了被排除在外的感受。不過經過這次,我想他應該更能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的感受。
「好好,烏雲怎麼樣會變白雲?」
「烏雲下雨下下下,把水滴下光,就會變小、變白。」
「對,那你有注意烏雲的表情嗎?本來是不開心一直哭哭哭的烏雲,哭完之後就變白雲,然後他就⋯⋯」
「他就笑了!」
「嗯,所以你如果遇到不開心、難過的事,可以發洩出來,像是哭一哭或是跟媽馬講,這樣你的心情會變好一點喔!」
「跟媽馬講,媽馬才能幫忙我解決。」
不只是最近在學校遇到的事,其實好好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避免跟大人講一些事情,甚至隱藏自己的情緒。可是隨著長大,人際關係日漸複雜,媽馬好擔心他憋著憋著會內傷啊!

親子共讀小技巧:跟著故事角色練習同理
在教導孩子人際關係和尊重別人時,我們常會問孩子「如果是你被OOXX,你喜歡嗎?」或「如果不喜歡被這樣對待,那你還要這樣對人嗎?」只是這樣假設性的問法,孩子不見得能真的懂。
如果手邊的繪本故事正好有類似「轉換立場」的情節,就是非常適合讓孩子體會和思考的材料,家長可以順勢引導,這會比直接問假設性的問題更到位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