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屏東潮州鎮上從業36年的眼科醫師。在他忙著移民紐西蘭,忙著小孩的成長,忙著為地球做環保而撿垃圾兼顧到運動的時候,不忘提筆抒發,不忘打網球健身,更行有餘力為低收入戶或福保的病人看病時,順便捐送愛心米,再擠出時間做義診。
本書分成四大章節 : 幸福滋味、一念之間、翻轉生命、傳遞善緣。共一百三十多篇短文,裝載作者30多年來的生活點滴。從每一篇平舖直述的醫病故事、朋友情誼、家庭關係中,不難發現心懷善念的簡單哲學。
做善事是為了甚麼呢 ? 福報 ? 回饋 ? 福澤子孫 ? 我想,最主要的是獲得心靈滿足並因而感到幸福吧 ! 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讓行善的社會得以像螺絲般的無限迴圈,可以翻轉的也許是一個生命、也許是一個家庭、更也許是一整個世代。
作者的飲食哲學 ~
有派醫學理論認為 : 吃下的任何食物,都會被酵素分解為最基本的分子,再組合為身體所需化合物,只要吃得當下保持愉悅的心,大腦會指令消化道吸收有益的化合物。( 頁033 )
作者身為一位眼科醫師的呼籲 ~
家有學齡孩童的家長們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孩童的握筆姿勢正確與否,也是造成近視的因素之一。另外,高度近視 ( 500度 ) 在18歲以後以雷射矯正近視,並不能治療因高度近視而產生的病變。( 頁059 )
作者捐米的對象 ~
《 拾荒所得,捐待用米 》的篇章是社會保險身分是福保的駝背老伯,也將他一日的拾荒所得捐出來的故事。( 頁066 )
慈悲心腸的低收入戶孩子,每天清晨也跟著莊醫師去撿垃圾,在學校整理環境順便做資源回收賣錢的收入,雖然為數不多又不具名捐出時,常令莊醫師感佩不已。
作者撿垃圾的趣事 ~
撿垃圾已逾十載且甘之如飴的莊醫師,曾經因為撿垃圾而發生不少趣事。也許因為撿垃圾的動作不夠專業,身手不算俐落,所以被誤認為不專心的清潔隊員而遭到斥責。遇到熟人,也被視為酒駕被罰社區勞動服務。即便如此,作者仍有他的一套撿垃圾哲學 : 撿拾垃圾是需要彎腰去服務的,那可以讓人謙卑,那是一種修行。( 頁088 )
15年前,莊醫師從紐西蘭返國,便開始她每天減垃圾的善行。週日休假去登山,順便沿途撿垃圾下山。後來許多好友就跟著加入撿垃圾行列。莊醫師一直以來的信念,就是「簡單的事,做久了,就變成不簡單;平凡的事,做久了,就變成不平凡。」( 頁153 )
「有人說 : 手機將遠方的人拉近,卻將周遭的親朋好友推遠。」( 頁157 ) 深覺有理,閱讀眼科醫師的肺腑之言,讓我覺得閱讀與寫稿也應該放慢並縮短時間,盡可能使用大電腦,並且嚴格執行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作業模式,讓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完全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