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笑得好開心,
孩子,你玩得好快樂!
當我看到這樣的笑容,
我就知道,有些事情該堅持下去,
有些做法該繼續下去!
周邊的動盪不安,我該把它檔了下來...為了你們!
會玩才懂得愛 文/黃莉莉 圖/陳采誱
「太陽下的新鮮事是怎麼來的?」
瑞士教育心理學權威皮亞傑(Jean Piaget)說出每個孩子的夢:「玩,就能找到答案。」
美國兒童發展大師大衛‧艾肯說「這樣的揠苗助長扼殺了孩子玩的自發本能,」。
一頭銀髮、有三個兒子、三個孫女的艾肯,長久以來也一直在家奉行「玩即學習」的教養原則。
在高科技全球化浪潮中,出版過十三本書、發表過四百多篇文章的艾肯,
更是急著為感受到全球化競爭的二十一世紀父母重新澄清「玩」的定義,
「讓玩不再成為父母玩不起的一種奢侈。」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讓孩子盡情玩耍這麼重要?
若孩子沒法盡情玩耍,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他說玩耍是孩子的本能,你是沒法阻止孩子玩耍的。
玩耍讓孩子能有機會改變外在環境,以適應個人的需求。
當孩子沒有足夠時間玩耍,他們就失去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
而這些經驗往往沒辦法從其他地方得到。
比如說,孩子在玩「大富翁」時,不僅學到玩遊戲的策略,
也學會注意其他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臉上的表情,
這些都是孩子在玩電腦遊戲時無法學到的人際互動經驗。
玩 耍在現今格外重要,主要還是因為孩子面臨了更大的壓力。
以美國而言,在五○年代前,學校教育相對來說比較輕鬆,
孩子有比較多的公共場所可以玩。但到了六○ 年代後,孩子的功課壓力增加,
學校似乎也不認為玩耍可以打開孩子心靈、提供不同視野。
教育界人士認為玩耍浪費時間、影響功課。
但根據大衛‧艾肯的研究,玩得多的孩子反而在學習方面做了更好的準備。
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也在近兩年公布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
指出今天美國的孩子整天奔忙於學業和課外活動之間,
缺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玩耍時間,讓孩子 自我省思、發展創造力以及減壓的機會大為減少。
對於某些孩子來說,這種揠苗助長式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壓力與焦慮,
讓他們進入大學以後更難在情緒上自我調適, 甚至造成憂鬱症。
要能享受跟孩子一起玩
現代的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盡情玩耍,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和好奇心,
一方面又很擔心孩子學業落後。究竟父母該如何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點?
大為‧艾肯說「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一方面找出時間來放鬆自己,
規劃些休閒娛樂,一方面設法找出零星時間,為孩子設計玩耍的機會。」
大衛‧艾肯自己為例,在兒子成長時,帶他到鱈魚角的池塘去釣魚划船。
現在他長大成人,事業成功,但他也會找時間放鬆自己,做些休閒娛樂。
這樣,他的身心都能維持健康。
另外,現代父母有很多時間開車帶著子女來來去去,以我來看,這是玩耍的絕佳機會。
在車裡可以聊天、講故事、說笑話,很多父母卻選擇放一台電視在車裡讓孩子看。
還有像散步、一起做飯等等,雖然不見得能天天做,但父母可以撥出時間,做這些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透過「玩」來適應這個世界,創造新的學習經驗。
比如說,當小嬰兒手上的波浪鼓掉到地上,他就發覺了地心引力。
當他敲打不同的東西,他就發覺了不同的聲音。透過這些自己創造的經驗,他們開始學習。
但近年來美國教育界為了因應愈來愈多的標準測驗,
也開始感受到強記死背、揠苗助長式教育對孩子批判性思考的戕害。
在孩子需要用探索世界進行最佳學習 的年齡,
父母一有機會就用「教育性玩具」要孩子根據電子玩具的罐頭指示按按鈕或回答問題。
孩子在這些玩具上學到的是一些低層次的技巧,
無助於將來他們在學習數學和科學需要的高層次批判思考能力。
學校為了趕進度應付測驗,則是開始鼓勵強記死背,
並縮減下課自由活動的休息時間以及需要想像力、創 造力、好玩的課堂教學活動。
這些都是扼殺創意思考和批判思考的做法。
教育的目的是釋放人類的心靈,而不是馴服人類的思想。
生在今天的孩子更是需要有批判性 的思考能力。
想要教導孩子不要接受他們聽到第一個說法,
總是要心存疑問,就得讓他們從玩耍中發展出這樣的能力。
教育的確非常重要,但教育機會無所不在,不只有在課堂裡。
孩子需要的是全面廣泛的教育,而不是狹隘的教育。
很多人誤解了「玩」這件事,認為玩是多餘的,只有懶散的人才愛玩。
但這反映出大家沒弄清楚「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基本角色。
在我出版的另一本書 《遊戲讓孩子更聰明》(The Power of Play,久周文化出版),大衛‧艾肯
特別研究了佛洛伊德和瑞士教育專家皮亞傑都提到的人類生產力的三大動力:玩、愛和工作。
這三大動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力,在人類的整體生命循環周期中推動人類思想前進。
所有的創意活動(不論是科學、藝術或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都是玩、愛和工作的混合。
在學校裡,學生要投入課業(玩)後,才會有正面的動力(愛),
最後產生更有效持久的學習(工作)。
-----------------------------------------------------------------
這樣的道理,家長都應該要懂;但是,家長們又似乎又不願意去懂,也或者是真的不懂?
蒲公英的孩子玩得比較多,的確是事實,但對於某些家來說,叫做「無所事事」。
如果家長真正去探究〝學習〞與〝玩〞之間的牽連,那麼家長可能就不會那麼擔憂!
昨天因為在科工館跌倒的那一隻手,一直隱隱作痛,拖了幾週之後,終於在昨晚9點多洗完澡,
索性開著車就去國術館,這麼晚了,街上也冷清。不過,有個地方挺熱鬧!
就是**文理補習班,門口外頭站了一堆引頸而盼的爸爸媽媽們.....都這麼晚了...好辛苦!
等的人辛苦,在裡面煎熬的孩子也辛苦!
我想這些孩子應該是放了學就到這邊來吧,待的這麼晚,補完習,眼神應該是迷濛的吧!
我自問著,這些孩子出了門口回到家,洗個澡大概就快11點了吧!
他們哪有時間閱讀課外書、玩樂或者做家事或發呆?
我再想到我們家的青春少年兄,剛剛出門前他還在跟妹妹玩棉被,在那之前哥哥孩在在教他玩跳棋!
前些日子每天用烏克麗麗練〝I' m yours〞說是為了課程要表演,
我問他你回家怎麼都不用帶功課回來複習?
他說,我們老師說在學校白天認真就好了,回家是休息的時間!我想,老師這麼開明真好!
這與在補習班煎熬的那些孩子是一種對比,
到底?該如何也只能父母想清楚後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