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盛開紫羅蘭》:為什麼一直說「我很醜」?

2023/05/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盛開紫羅蘭》是導演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接續當年橫掃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七個獎項的《花落花開》(Seraphine)後的作品。《花落花開》講述了一名法國素人女畫家、而後被認為是稚拙派(又稱素樸派)的代表人物薩賀芬(Seraphine de Senlis)的生平故事,電影中仔細描繪了這位人們相對陌生的畫家,也成功將她的作品再度帶回藝術討論。
馬丁波渥斯在偶然機會下讀到薇奧麗(Violette Léduc)的作品,驚為天人,決意要拍攝關於這位女作家的故事。波渥斯會選擇薇奧麗並不令人驚訝,從最外圍的輪廓看來,薇奧麗和薩賀芬有著許多共同點,除了兩人都出身較低階級、未受過正式藝術訓練、是被身邊的藝術家慧眼挖掘鼓勵……這樣的生命進程,她們也都擁有著某種強大的創作渴望,且同時承受著巨大的擺盪於自信與自卑的複雜情緒。
如同《花落花開》原片名「Seraphine」取自薩賀芬名字,《盛開紫羅蘭》原片名「Violette」也來自薇奧麗的名字。薇奧麗後來被封為法國女性情慾書寫先驅,但從走上寫作之路到後來的成名,卻歷經了相當艱難的心路歷程。
電影借薇奧麗的成名作品《私生女》(La Bâtarde)編排,也以篇章結構展開,每篇章聚焦在一名對薇奧麗影響甚大的人物,每個段落是該名人物和薇奧麗的密切互動,但段落之間也由時間軸和生活脈絡串連起來,成為流暢的傳記體例。
電影首先以薇奧麗和同志作家前夫莫里斯(Maurice Sachs)的婚姻展開。薇奧麗在這個各取所需的假面婚姻裡並不快樂,這卻是她第一次認識到寫作這件事,前夫並沒有給她鼓勵,只有典型創作者對他人的無盡需索。某意義上,這段日子加上長期來自母親的精神壓力,是迫使薇奧麗的痛苦和感懷變得更完整、更有份量、更明確,以致於正式進入書寫的關鍵點。
隨著她偶然間認識了西蒙波娃,薇奧麗喜愛波娃的寫作、著迷於她獨立自主的形象,將她當成自己的 role model,而也因為西蒙波娃對她作品草稿的讚許、建議,以及熱心推薦給伽利瑪出版社,薇奧麗出版了第一本書,開始遊走在文藝圈,結識許多文壇和藝文界人士。
《盛開紫羅蘭》呈現了薇奧麗和法國同志劇作家尚惹內(Jean Genet)之間如閨蜜般的親密情誼,以及薇奧麗與母親之間隨著她自傳性質作品出版後,那份介於恨與愛的糾結情感。而在文壇人士引薦下,也出現了愛慕薇奧麗文字的香水富商,給予了高額金錢資助。
《盛開紫羅蘭》有那麼點伍迪艾倫《午夜巴黎》的趣味,攏來一整批文化明星與鉅作,或者親自現身、或者瀰漫在言談裡,舉凡惹內的《女僕》劇本及《玫瑰奇蹟》、考克多的品味、沙特對惹內的情愫、卡謬對出版事務的權力,到西蒙波娃《第二性》正醞釀的誕生前夕、賈克葛洪及普魯斯特手稿……。藉著講述薇奧麗的故事,帶出她身處的時代,喜好文藝的觀眾彷彿進入 整幢輝煌熱鬧的文學現場,《盛開紫羅蘭》相當程度地提及西蒙波娃,也意有所指地暗示薇奧麗與波娃之間的親密交情,但如果認真去同理、感受薇奧麗,或可以理解,這份愛戀只是一場煙霧,裡頭湧動的是關於薇奧麗(而非關西蒙波娃)的生命課題。
《盛開紫羅蘭》不是《薇塔與吳爾芙》(Vita and Virginia)(講述作家吳爾芙與同性愛人薇塔間愛情的電影,也是吳爾芙《歐蘭朵》背後的故事),薇奧麗面臨的從不是愛(誰)的題目,而是「愛」的抽象卻也實質的本質,即是關於「渴望愛,卻感覺不被愛、不相信有人愛她、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從電影最開始,薇奧麗多次提及自己的「醜」,以及這份「醜」讓她預告自己終將悲慘寂寥的人生,以及別人因為「不醜/美」(例如西蒙波娃),才值得或鋪陳了整個成功光鮮的際遇。然而,「醜」根本是個假議題,「認為自己醜」、乃至於認為「光是醜就將決定一切且無法扭轉」,才是真議題。
以素人創作者來說,薇奧麗的遭遇簡直是奇蹟──與創作者為伍、遇到事業貴人、獲得崇拜對象的肯定、(看起來)不太費力就打入封閉的文藝圈、甚至遇到灑錢的金主……,但薇奧麗從來沒有打心裡快樂過。當她走到全新的生命階段,她的自我厭惡、與他人的無法真正建立親密感、對未來的悲觀,幾乎完全沒有因為(她宣稱渴望的)世俗成功而改變。而或許正是這樣的她,賦予了她的作品獨特的調性,賦予她筆下人物那同時脆弱又頑強的姿態。
比起創作者的生平傳記,《盛開紫羅蘭》更接近是個歇斯底里的生命情狀;比起探討女性藝術家的書寫旅程,本片或許更像是個心理治療的案例。
而儘管我們是透過導演馬丁波渥斯才看到了這個故事,我卻困惑波渥斯是否真的懂薇奧麗?電影中那些薇奧麗面對西蒙波娃的聲嘶力竭強調著迷戀與思念的段落,是為了借西蒙波娃的知名度將本片上綱為波娃生平的某個番外篇嗎?作者真的相信薇奧麗愛波娃嗎?用波娃的優雅、大氣、平靜,反襯薇奧麗的極端、毀滅性、不討喜,真的恰當嗎?
《盛開紫羅蘭》的處理,一方面貼切體現了「存在感薄弱的人」,而另一方面,這份貼切體現卻推進成彷彿另一個模樣的故事(「假裝相信這樣的人,真有能力參與她隸屬的文學社群?」),讓我感到些微的殘忍,或至少感覺到一種、由不理解而來的天真……
全文劇照提供:台北文學.閱影展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