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聖空間與建構世界的神聖性
第一章之三 混沌與宇宙
傳統社會有一特質:他們認為在他們所居住的地區,以及圍繞在這地區旁的未知且含糊的空間,這兩者之間是對立的。前者就是我們所在的世界、宇宙;而這世界之外的所有事物,便不再是宇宙的一部份,而是另一個世界,是混沌。
人類所有的居住區域是一個宇宙,正因為這是眾神的作為,是第一個被祝聖的,或者是與眾神世界的共融交往。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內在於神聖已然顯現自身的宇宙,在這神聖顯現自身的宇宙之內,使得一個層面突破至另一個層面成為可能,並可以不斷地反覆下去。當神聖顯示出絕對的真實,同時得使定向成為可能時,它便建造了這個世界,是它設立這世界的界線,並建構了這世界的秩序。
這一切可以從吠陀儀式對一地區的佔領中看到,透過祝融祭壇的設立,向Agni獻祭,使得佔領該地成為合法有效的。藉由祝融祭壇的設立,Agni得以臨現,並使得眾神世界的共融交往得以確保,此祭壇的空間便成為一神聖空間。然而儀式的意義又遠比這點複雜,如果我們仔細考慮所有細節,我們便能了解為什麼祝聖一個地區就相當於建構一個宇宙,也就是將它宇宙化。祝融祭壇的設立,雖然僅僅是確認一塊心地區的領土,卻相當於宇宙的創生。
一個未知的領域、異質的空間、未被我們人類所佔領的地區,人屬於混沌的流動、不定、未成型的樣子。藉由佔領這地,尤其是居住在那裡,人們透過一個儀式性地重複宇宙創生,象徵性的將它轉化為宇宙。成為「我們的宇宙」,首先需要受造,而且所有的受造物都有其典範的模式,亦即諸神對這宇宙的創造。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移民者佔領冰島並進而開墾時,他們不認為這項事業是一起源性的任務,也不認為它是人類和俗世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重複原初的行為,亦即將混沌轉化為宇宙的創造性神聖行為。當他們開墾土地時,是在重付諸神當初的行為,藉由賦予它們結構、形式、標準,而將它們系統化組織起來的作為。
不管是開墾、佔領、征服,其儀式總需要重複宇宙的創生。因為在古代社會的觀點,所有非屬於我們這世界的每件事情,都不算是世界。一個地方要成為我們的,唯有重新創造它,亦即祝聖它。這種對於未知土地的宗教行為,仍延續至啟蒙時代,甚至在西方也一樣。
問題與反思
這段論述帶有濃厚的文化中心主義,當然,這並不是指伊利亞德有歧視或政治不正確。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多數文化都有文化中心主義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這段文字中反思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有類似的想法。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作者:伊利亞德 譯者:楊素娥
宗教人是以什麼方式,讓自己盡可能長時間地停留在神聖的宇宙中。沒有宗教體驗者是活在(或希望活在)一個「已剔除了神聖的世界」中,宗教人的整個生活經驗與他們是不同的。不過,現代人依據歷史的進程和靈修態度與行為的改變,進而將此世界中的神聖因素剔除,呈現出一個凡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