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錨教學法(anchored instructio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物理畢竟是一個概念性的學科,也是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所以物理教學,需要一個「定錨點」。例如在教都卜勒效應,我會用貢丸發射機的例子,畢業多年的學生,不記得公式,但多半會記得我用的這個例子。你以為我在台上胡言亂語嗎?都卜勒效應的延伸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我花過最久時間設計的教學主題之一。這段教學法是我會寫篇專論討論我整個邏輯與設計。
我剛入行的時候,默默無聞,我有機會跟著學生在教室後面聽當年的名師老師上課。補教界的老師,一般不喜歡被錄影或是被其他老師聽課,怕被偷梗、甚至是先破梗、踩梗(先偷講了別的老師的教學內容)。外行真的看門道。隨著我教學經驗的增加,我逐漸看懂前輩的教學,好的教學,即便是文科,邏輯、脈絡、節奏、設計都多年教學實踐下,實證有效的教學方法。可惜前輩的上課內容,沒有保存下來,成為經典教案。後輩看了半天,也是看到熱鬧。
我上課看似的喇賽,多半是用誇張的例子在鋪墊,一來是加深記憶,二來是創造一個定錨點。
不好的教學就是過量陳述性的知識,瑣碎無系統。看似整理了,但還是雜亂無章。
要成為教學好的老師,要學習教學法,並在實踐中,反思改進。師徒制傳承是理想模式,但前提是跟對宗師,有宗師會省下很多很多摸索的時間。退而求其次,同儕之間的討論觀摩也有幫助。再退而求其次,從學生回饋(feedback)尋找改進之道。
好的教學真的不容易。也是一項複雜度極高的技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27內容數
當補習班老師快滿30年了! 分享一些教育的心得與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博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子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傅佩榮教授有提過:認識你自己(希臘語: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英語:know thyself),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尼采說:『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以前在補習班,我也
台灣的考試制度引導教學。我們必須問考試的目的是什麼?但這個問題之前,又要區分評量(assessment)與測驗(testing)。台灣的大部分的考試既不是評量,也不是測驗,根本就是刁難。我記得大一微積分,教授讓我們10題考8小時,讓你有充裕的時間寫。台灣的考試是題數多、時間短、題意又不清。 效度(v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所提出,在教學實務上有一定的指引。 在初學階段,最好讓學生接觸到實體的教具。這跟蒙特梭利教育(Montessori Educa
名師,前輩說,廣告錢砸下去就有名了。我想成為明師。 前文已述,要站上台,其實要有天分也要有努力。補習班老師跟學校老師差異很大。 我覺得身為補習班老師,第一,要有憂患意識。少子化,產業萎縮。唯有強者,才能存活。補習班老師是自由業,補習班可以開除你,你也可以隨時開除補習班,就是跳槽到更好環境、更
再討論補習班老師的收入之前,我先表明幾個觀點: (1)我目前沒有徒弟與團隊,因為少子化造成教育市場急遽萎縮,我一向不鼓勵後輩,進這個產業 (2)前文已言,台上表演,有時候需要天分,沒有這個天分,並不適合這個工作。但有天分,也需要熱忱,會不會成為一代名師,還要看天意。 (3)補習班老師在健保署或國稅局
一位補教界的前輩,堪稱重考班第一名,一代宗師,他的重考班鐘點費[一節課(業界以4小時計算,實際上課1小時40分,休息20分鐘,再上1小時40分)兩萬元]、師資評鑑學生滿意度98%,仍是我等後輩的天花板,重考班沒有名氣的老師只能領到五千元上下,而且調降的可能性比加薪的可能性高出許多。可惜我剛認識他時,
老子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傅佩榮教授有提過:認識你自己(希臘語: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英語:know thyself),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尼采說:『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以前在補習班,我也
台灣的考試制度引導教學。我們必須問考試的目的是什麼?但這個問題之前,又要區分評量(assessment)與測驗(testing)。台灣的大部分的考試既不是評量,也不是測驗,根本就是刁難。我記得大一微積分,教授讓我們10題考8小時,讓你有充裕的時間寫。台灣的考試是題數多、時間短、題意又不清。 效度(v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所提出,在教學實務上有一定的指引。 在初學階段,最好讓學生接觸到實體的教具。這跟蒙特梭利教育(Montessori Educa
名師,前輩說,廣告錢砸下去就有名了。我想成為明師。 前文已述,要站上台,其實要有天分也要有努力。補習班老師跟學校老師差異很大。 我覺得身為補習班老師,第一,要有憂患意識。少子化,產業萎縮。唯有強者,才能存活。補習班老師是自由業,補習班可以開除你,你也可以隨時開除補習班,就是跳槽到更好環境、更
再討論補習班老師的收入之前,我先表明幾個觀點: (1)我目前沒有徒弟與團隊,因為少子化造成教育市場急遽萎縮,我一向不鼓勵後輩,進這個產業 (2)前文已言,台上表演,有時候需要天分,沒有這個天分,並不適合這個工作。但有天分,也需要熱忱,會不會成為一代名師,還要看天意。 (3)補習班老師在健保署或國稅局
一位補教界的前輩,堪稱重考班第一名,一代宗師,他的重考班鐘點費[一節課(業界以4小時計算,實際上課1小時40分,休息20分鐘,再上1小時40分)兩萬元]、師資評鑑學生滿意度98%,仍是我等後輩的天花板,重考班沒有名氣的老師只能領到五千元上下,而且調降的可能性比加薪的可能性高出許多。可惜我剛認識他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天跟一位學生正上著微積分的課,講到了極限值的「發散」和「收斂」,也讓我想到這二十年來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差異 以前自己在當學生時,總希望老師能將課程中的重點歸納好,讓我們在學習時只要跟著明確的步驟就能得到好成績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我自己當上老師的前幾年,雖然我會請學生真正理解我的解題步驟⋯⋯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有好友問我對「建構式數學」有何看法? 其實,我對傳統式和建構式的教法,沒什麼意見。各有利弊。 我比較在意的是:一定要孩子用「建構式」的做法,否則就拿不到分數。 不是要孩子、家長,別太在意分數、成績這事嗎? 這做法,最多用到小學三年級,還不是得另外學直式、橫式?
Thumbnail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天跟一位學生正上著微積分的課,講到了極限值的「發散」和「收斂」,也讓我想到這二十年來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差異 以前自己在當學生時,總希望老師能將課程中的重點歸納好,讓我們在學習時只要跟著明確的步驟就能得到好成績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我自己當上老師的前幾年,雖然我會請學生真正理解我的解題步驟⋯⋯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有好友問我對「建構式數學」有何看法? 其實,我對傳統式和建構式的教法,沒什麼意見。各有利弊。 我比較在意的是:一定要孩子用「建構式」的做法,否則就拿不到分數。 不是要孩子、家長,別太在意分數、成績這事嗎? 這做法,最多用到小學三年級,還不是得另外學直式、橫式?
Thumbnail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