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的最後一站是加護病房,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站。在這裡,我真切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現實。「生」的部分幾乎只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而其他病房則以「老、病、死」居多。
加護病房收治的病人多為病情危急,因此常能看到病人身上插滿管路,用藥也比一般病人複雜。為了避免意識混亂的病人亂拔管,有時會為他們戴上類似棒球手套來約束。長時間使用管路,難免讓病人感到不適,因此大多會使用鎮靜藥物,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範疇。當病人從其他科室檢查後回到病房,護理人員通常會立即聚集到床邊,迅速將所有管路重新就位,忙碌的場景展現了加護病房的快速節奏和壓力。
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往往是難以預料的。
病況往往難以預料,變化令人措手不及,前一天看似狀況穩定的病人,隔天可能快速惡化,甚至離開或是邁入簽DNR(放棄急救同意書)。雖然可以理解病況危急的病人才會轉入加護病房,但是快速的變化和普通病房差距甚大,讓我仍需要時間來適應。尤其是我的case report (案例報告)本來要做藥師學姊認為可做為教科書範本參考的標準病人,沒想到當我興高采烈的看完所有資料,完成基本資料的簡報時,卻突然發現他離世了。除了進度歸零的沮喪,也意識到生命的無常性,如此轉瞬即逝。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查房臨時取消,因為一個病人做心導管手術失敗被推回來,所以醫護人員要先幫忙處理。雖然心導管不算是風險非常高的手術,但是在手術完成之前,都不能確定病人的情況會出現什麼變數。
更戲劇化的是,五分鐘前看到一個被護理師推著輪椅的開心男子有說有笑,準備離開加護病房到普通病房,但是在五分鐘後回來的是那位做心導管手術失敗回來變成body 的病人🥲病人家屬在門口焦急想見病人最後一面,但是只能等待病房的通知。
病人的情況,需要綜合考量更多現實因素,包含經濟狀況、家庭、年紀等等。
我所在的加護病房,通常會有固定的大查房,參與者包含醫生、藥師與護理師,也會有呼吸療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等,組成是蠻多元的。醫生會仔細交代每個病人的情況,也會討論一些額外的考量,像是病人家屬的經濟情況、身分是原住民需要多考慮的點,比較有趣的大概就是有遇到過濫用藥物者和醫院某高級同仁的家屬,讓我感受到多樣性與複雜性。
當病人年事已高或僅靠藥物與呼吸器維持生命時,醫護人員通常會與家屬討論是否簽DNR,甚至討論後續是否安排轉入安寧病房或返家。儘管這些決定看似簡單且直觀,但是家屬往往持有不同意見,需召開家庭會議才能達成共識。然而,也不是每位病人都有家屬探視。曾有一位獨居老先生,因無家屬願意到場,醫護人員對他的後續安排感到困擾。
經濟狀況是最現實的考量,有一次醫生提到家屬坦言他們沒有辦法負擔高額醫療費用,所以未來只能選擇最省錢方式,只做必要的治療。這也讓我對我媽說的一句話更有感觸,她曾說:「窮人是生不起病的。」因為沒錢,就沒有辦法負擔醫療費用。我也第一次遇到沒有繳健保,而且選擇自費住院的病人,但是由於病人情況每況愈下,住院天數超過20天,花費超過100萬元,因此中途還有社工介入詢問是否需要幫助。不過後來女友表示有足夠存款,所以暫時不需要幫忙。雖然女友是病人最親近的家屬,負責做主要的決策,但礙於法律規定,簽 DNR 仍須病人哥哥替他簽署。
除了自身經歷,我也從其他實習生的故事中學到許多。例如,另一個實習生分享過一位吞安眠藥自殺未遂的21歲女大學生(最終恢復良好),以及一位患有先天罕見疾病的五歲小朋友(最終簽放棄急救)。每天在加護病房進進出出的病人們,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閱讀每個病歷,就像在短暫翻閱他們生命的一個篇章。這些故事雖然令人心酸,但也讓我深刻感受到無助的現實。
透過藥師與學長姐們的案例分享, 讓我更知道用藥應考慮的不同面向,也不斷學習新知。
我在的醫院在一週的某個時間,會有加護病房藥師和專科藥師一起的討論會。有時候是專科藥師分享,有時候是正在實習的學長姐報告。因為自己也需要做案例報告,從對於報告架構與內容毫無頭緒到摸索出大概方向。我很喜歡聽大家的分享,思考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也發現自己不了解的比知道的多太多了🥹 🥹🥹實際撰寫案例報告時,學姊總是反問更多問題,引導我我自己抽絲撥繭推敲出答案。像是發燒、檢驗數值異常或是菌種培養報告等,每個指標都有可能是醫生換藥品的理由,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推敲。雖然過程會很挫折,但是當自己終於釐清原因時,會很有成就感。這,或許就是看到自己的成長吧。
之前在住院藥局實習中學到的知識,也幫助我評估抗生素的使用。當學姊稱讚我的報告時,我真的超級開心😄!雖然實習生能做的事情有限,但透過觀察與體會,我對醫院藥師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開始思考未來該朝哪個領域發展。
下學期,我將返回學校完成最後一個學期。相比實習的緊湊與壓力,當學生的生活真的很舒服,讓人珍惜當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