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絲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談論張愛玲筆下的食物,忍不住與喜歡張愛玲的友人分享。作者二毛提及張愛玲在香港愛吃油煎蘿蔔絲餅,上海又叫「蘿蔔絲油墩子」。據說民國時期上海的德順鑫非常有名,外皮為發酵過的麵團,內餡是蘿蔔絲,加上河蝦一隻,入鍋油炸。成品金黃中一點豔紅,一口咬下滿是蘿蔔清香,好看又好吃。二毛表示曾在台北某處吃過蘿蔔絲餅,路邊看到排了很長的隊,好奇跟著排,果然外酥裡嫩,也很香。他認為這家現切蘿蔔絲,是美味的秘訣。

家人和我也吃過台北的蘿蔔絲餅,蘿蔔香氣確實迷人,當然不喜歡蘿蔔的就別折磨自己了。記得那天我們要去某家舊書店,途中遇上蘿蔔絲餅,可能運氣好,只排了四、五個人,治完饞蟲再去逛書店,成為一段美好的午後時光。不過台北的蘿蔔絲餅沒有蝦子,也只是油煎。食材簡單、作法簡單,好吃又不貴的庶民點心。

我現在回想,台北蘿蔔絲餅的業務機密或為總能買到好蘿蔔。冬天隨便買,蘿蔔都清甜可㜌,但台灣夏天的蘿蔔,有時帶苦又不香。然而蘿蔔絲餅四季營業,沒聽說品質有太大差異,猜想老闆在國際貿易不發達的年代,於其他季節想方設法買到高海拔生產的蘿蔔,可是產量一定不多。否則蘿蔔絲餅紅了很多年,作法又不難,為何無人仿效?炸雞排、珍珠奶茶等等就因大量複製火起來的,其他業者未販售蘿蔔絲餅,一定是有原因的。

我長住馬六甲後,不愛吃蘿蔔,總覺得不好吃。南洋太熱了,蘿蔔品質確實差一點。日韓中國的蘿蔔,應該比台灣更美味。這才理解外省人老是嫌台灣的白菜不好吃,一定是真實感受,絕非思鄉情切的誇大描述。的確,本地的白菜也不好。南洋就該吃南洋本地的食物。

經我一說,友人嚷嚷想吃蘿蔔絲餅,要找食譜試作。蘿蔔絲餅不難,友人廚藝不錯,應順利成功。問題是南洋那來的好蘿蔔?不如將蘿蔔換成沙葛,將張愛玲愛吃的蘿蔔絲餅,轉換為南洋風味。蝦米、香菇炒香,加生抽滷沙葛,麵糊包好沙葛,下鍋油煎,口味應該不錯。

最近得知,閩北說薄餅,閩南稱潤餅,指的是同一種食物。不過無論閩北閩南,主料大多是包菜。本地薄餅卻是沙葛,可說是先輩適應風土的改良。曾有台灣人對本地薄餅一吃驚艷,問我包什麼,在台灣沒吃過。其實台灣少數地區有種沙葛,惟不普遍,她說沒吃過並不奇怪。另,沙葛在台灣別名地梨、豆薯。

歷經漫漫歲月,傳統食物不免因時人喜好而有所改變,甚至另有發展。現今因國際貿易、冷藏系統發達,有時食物已無季節的區分。比如水果攤永遠都有蘋果、橙等溫帶水果,本該深秋收成的水果,早已全年供應。然而順應時序風土,吃著本地出產的食物,才是便宜美味又環保。

相信沙葛絲餅不比蘿蔔絲餅遜色,只是張愛玲吃不到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ed-avatar-img
2023/06/13
這餅真的是個學問,我只會吃,呵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65內容數
YI Ping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2025/04/28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談論張愛玲筆下的食物,忍不住與喜歡張愛玲的友人分享。作者二毛提及張愛玲在香港愛吃油煎蘿蔔絲餅,上海又叫「蘿蔔絲油墩子」。據說民國時期上海的德順鑫非常有名,外皮為發酵過的麵團,內餡是蘿蔔絲,加上河蝦一隻,入鍋油炸。成品金黃中一點豔紅,一口咬下滿是蘿蔔清香,好看又好吃。二毛表示曾在台北
Thumbnail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談論張愛玲筆下的食物,忍不住與喜歡張愛玲的友人分享。作者二毛提及張愛玲在香港愛吃油煎蘿蔔絲餅,上海又叫「蘿蔔絲油墩子」。據說民國時期上海的德順鑫非常有名,外皮為發酵過的麵團,內餡是蘿蔔絲,加上河蝦一隻,入鍋油炸。成品金黃中一點豔紅,一口咬下滿是蘿蔔清香,好看又好吃。二毛表示曾在台北
Thumbnail
花蓮美食推薦#1:伊江滇緬料理 花蓮美食推薦#2:炸彈蔥油餅 花蓮美食推薦#3:芙芮利 花蓮美食推薦#4:蔡記豆花 花蓮美食推薦#5:國聲沾醬雞排 花蓮美食推薦#6:晨饅早午餐
Thumbnail
花蓮美食推薦#1:伊江滇緬料理 花蓮美食推薦#2:炸彈蔥油餅 花蓮美食推薦#3:芙芮利 花蓮美食推薦#4:蔡記豆花 花蓮美食推薦#5:國聲沾醬雞排 花蓮美食推薦#6:晨饅早午餐
Thumbnail
魚鬆跟起司對我來說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一人負責鹹香、一人負責濃郁,尬在一起就是如此美妙。這個蛋餅做法真的是最簡單又輕鬆的,成功率超高!自從我發現自己做蛋餅很簡單之後,我的人生就蛋餅自由了,好快樂。
Thumbnail
魚鬆跟起司對我來說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一人負責鹹香、一人負責濃郁,尬在一起就是如此美妙。這個蛋餅做法真的是最簡單又輕鬆的,成功率超高!自從我發現自己做蛋餅很簡單之後,我的人生就蛋餅自由了,好快樂。
Thumbnail
餐桌上的鹹酸甜其實是蜜餞 紙盒裡的鹹酸甜,約莫有五、六種口味,顏色繽紛,嚼感濕潤。我最愛的是化應子,大人比較喜歡甘草橄欖,烏梅的味道有股酒味,螢光綠長條狀的是芒果青,還有一種黃色細絲狀的、不知道原料為何,也不曉得該怎麼稱呼,有點黏度,滋味和嚼感都很微妙。
Thumbnail
餐桌上的鹹酸甜其實是蜜餞 紙盒裡的鹹酸甜,約莫有五、六種口味,顏色繽紛,嚼感濕潤。我最愛的是化應子,大人比較喜歡甘草橄欖,烏梅的味道有股酒味,螢光綠長條狀的是芒果青,還有一種黃色細絲狀的、不知道原料為何,也不曉得該怎麼稱呼,有點黏度,滋味和嚼感都很微妙。
Thumbnail
將切好的蔬菜,用柴魚高湯澆淋蒸煮,是嘉義春捲基本的做法。當柴魚湯澆淋過高麗菜,蔬菜的鮮甜又帶入柴魚湯當中。被濃縮的蔬菜美味融入柴魚湯 : 一口春捲、一杯柴魚湯,就是道地的嘉義春捲吃法。熟客都會知道,這一杯一杯的柴魚湯都是可以續杯的美味,少了這一杯,春捲就不道地了。
Thumbnail
將切好的蔬菜,用柴魚高湯澆淋蒸煮,是嘉義春捲基本的做法。當柴魚湯澆淋過高麗菜,蔬菜的鮮甜又帶入柴魚湯當中。被濃縮的蔬菜美味融入柴魚湯 : 一口春捲、一杯柴魚湯,就是道地的嘉義春捲吃法。熟客都會知道,這一杯一杯的柴魚湯都是可以續杯的美味,少了這一杯,春捲就不道地了。
Thumbnail
2021/08/10 百年台灣古早味:尋訪真實老味道 ISBN:9789866798368 圖源:《金石堂》 我也沒想到我前一篇才沒隔幾天又寫了這本😅但我有種這本不寫以後會後悔的感覺,所以就趕快來寫下來了。 我自認不是很好養的小孩,也常常被說挑食,但我就是對沒吃過沒看過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小時候跟
Thumbnail
2021/08/10 百年台灣古早味:尋訪真實老味道 ISBN:9789866798368 圖源:《金石堂》 我也沒想到我前一篇才沒隔幾天又寫了這本😅但我有種這本不寫以後會後悔的感覺,所以就趕快來寫下來了。 我自認不是很好養的小孩,也常常被說挑食,但我就是對沒吃過沒看過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小時候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