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外的蚵仔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母親的印象

小時候對於母親的印象,不外乎就是十分嚴肅的,但在一次機緣下,卻讓我看到她意外的另一面。

故事的起源

回想起那次,我與母親在手術室外著急地等候,而在手術的是我的外公,那時才國一的我還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之後在陪母親採買東西時,意外的,她竟然買了我最喜歡的蚵仔煎洋芋片給我,要知道平常可是要偷偷買的東西,但這次卻主動買給我,這讓我感到非常不解。

父母的辛酸

長大後,我才漸漸明白,原來那個十分嚴肅的母親,其實就只是在孩子面前要隱藏自己脆弱的一面,而把自己逼成那樣嚴肅強大的樣子。

感謝的味道

每當回憶起這意料外的蚵仔煎,我都會很感謝,感謝有了這段故事,讓我更了解我的母親。
圖片來源:https://www.biteofun.com/products/%E6%B3%A2%E7%9A%84%E5%A4%9A%E6%B4%8B%E8%8A%8B%E7%89%87-%E8%9A%B5%E4%BB%94%E7%85%8E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提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上課時,老師希望我們發揮想像力跟思考邏輯去做的摺紙類作品,我覺得,自從步入社會,沒在接觸創作美勞之類的活動後,再要接觸說實在的會有點排斥的感覺,也不知道為何會有這種心情,但實際接觸後,倒是有些感慨,明明小時候會覺得蠻好玩的會有種開心的心情,但隨著年紀越大,接觸的事情越多,慢慢的就失去了,某些情感
這是上課時,老師希望我們發揮想像力跟思考邏輯去做的摺紙類作品,我覺得,自從步入社會,沒在接觸創作美勞之類的活動後,再要接觸說實在的會有點排斥的感覺,也不知道為何會有這種心情,但實際接觸後,倒是有些感慨,明明小時候會覺得蠻好玩的會有種開心的心情,但隨著年紀越大,接觸的事情越多,慢慢的就失去了,某些情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每年一次,母親都會做大量的金平牛蒡。 這並不是因為我考試得了滿分,或是通過了什麼測驗,甚至贏了棒球比賽等值得慶祝的事,而只是她單純心血來潮。 對於小學生的我來說,母親做的金平牛蒡太過辛辣,讓舌頭發麻。但這道菜結合了醬油、砂糖和味醂的甜鹹味道,即使只吃一口也能配半碗飯,非常美味。
Thumbnail
童年時父母離異,對於成長來說是個難題。雙親離開後,我們都靠自己努力成長。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到父母的愛與付出。這道家常菜也許無法解決情感的問題,但可以帶給我們一絲家的溫暖。期望每個家庭都能讓孩子記住家的味道。
我覺得,舌尖上感動除了對於食材本身的讚嘆和感謝外,更多的是來自對模糊記憶的探索,和那股道不清說不明對於溫暖感受的追求。 我家右轉直走後拐彎在直走在拐彎直走過馬路後,有一間我很歡的煎魚店。 其實,應該是家常便當店。小小的,不明顯的,灰灰樸樸的。感覺經營大半輩子了。 阿姨掌廚,食材簡單固定,有點像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以下是一篇關於失智母親和烤焦麵包的故事: 母親總是喜歡把麵包烤得太焦。她對現在和過去時而混淆,但對於烘焙麵包這件事,她卻從不失手。那烤焦的外皮、那苦澀的香氣,就是她獨有的拿手好戲。 有時我會偷偷把那些焦麵包扔掉,生怕她誤食。但她總是能發現,然後皺著眉頭說:"你丟了我的麵包!"雖然混亂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跟往常一樣回娘家,中午去熟悉的麵攤吃麵,點著一樣的餐點。用餐完後母親起身去結帳,金額為245元,這家麵攤是熟識,且單價便宜實惠又會關照老客人,在我記憶中嫁人後這應該是母親第五次左右主動結帳吧! 用餐過程中,說實在也沒什麼好聊,但我總會想到身邊兒時記憶但目前過得不錯(至少IG上這樣的
Thumbnail
蚵仔煎未解之謎: 你覺得呢? ==================== 以下是蚵仔煎未解之謎的感應, 然後,請注意,這只是靈異感應而已, 無實際證據,僅供隨意參考, 沒有要各位吃或不吃,信不信隨各位。 ==================== 問題: 蚵仔煎對人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呢?
Thumbnail
一盒400的國產草莓,觸發了母親對年輕時的味蕾回憶。從青橘子、雞蛋到魷魚片,都是代表窮日子時期的滋味。這篇文章回顧母親的美味回憶,以及滋味背後的故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每年一次,母親都會做大量的金平牛蒡。 這並不是因為我考試得了滿分,或是通過了什麼測驗,甚至贏了棒球比賽等值得慶祝的事,而只是她單純心血來潮。 對於小學生的我來說,母親做的金平牛蒡太過辛辣,讓舌頭發麻。但這道菜結合了醬油、砂糖和味醂的甜鹹味道,即使只吃一口也能配半碗飯,非常美味。
Thumbnail
童年時父母離異,對於成長來說是個難題。雙親離開後,我們都靠自己努力成長。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到父母的愛與付出。這道家常菜也許無法解決情感的問題,但可以帶給我們一絲家的溫暖。期望每個家庭都能讓孩子記住家的味道。
我覺得,舌尖上感動除了對於食材本身的讚嘆和感謝外,更多的是來自對模糊記憶的探索,和那股道不清說不明對於溫暖感受的追求。 我家右轉直走後拐彎在直走在拐彎直走過馬路後,有一間我很歡的煎魚店。 其實,應該是家常便當店。小小的,不明顯的,灰灰樸樸的。感覺經營大半輩子了。 阿姨掌廚,食材簡單固定,有點像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以下是一篇關於失智母親和烤焦麵包的故事: 母親總是喜歡把麵包烤得太焦。她對現在和過去時而混淆,但對於烘焙麵包這件事,她卻從不失手。那烤焦的外皮、那苦澀的香氣,就是她獨有的拿手好戲。 有時我會偷偷把那些焦麵包扔掉,生怕她誤食。但她總是能發現,然後皺著眉頭說:"你丟了我的麵包!"雖然混亂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跟往常一樣回娘家,中午去熟悉的麵攤吃麵,點著一樣的餐點。用餐完後母親起身去結帳,金額為245元,這家麵攤是熟識,且單價便宜實惠又會關照老客人,在我記憶中嫁人後這應該是母親第五次左右主動結帳吧! 用餐過程中,說實在也沒什麼好聊,但我總會想到身邊兒時記憶但目前過得不錯(至少IG上這樣的
Thumbnail
蚵仔煎未解之謎: 你覺得呢? ==================== 以下是蚵仔煎未解之謎的感應, 然後,請注意,這只是靈異感應而已, 無實際證據,僅供隨意參考, 沒有要各位吃或不吃,信不信隨各位。 ==================== 問題: 蚵仔煎對人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呢?
Thumbnail
一盒400的國產草莓,觸發了母親對年輕時的味蕾回憶。從青橘子、雞蛋到魷魚片,都是代表窮日子時期的滋味。這篇文章回顧母親的美味回憶,以及滋味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