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關於療癒的5W1H》第二篇:蛤?這樣就需要療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關於療癒的5W1H》第一篇:療癒是什麼? 》裡面,我將療癒定義為❶修復心靈創傷,並且將修復創傷的時候會一起發生❷重建連結、完成生命功課一併納入。
於是,在這一篇裡要來談的就是: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心靈的創傷?

這樣就會受傷?

在執業超過十年的生涯裡,我得知許多令人難受的創傷事件。與此同時,我興起建構「讓人可以鍛鍊照護內在的心智肌肉的課程與機構」的想法;於是,在引導學員們修復創傷、與自己重建關係和完成生命功課的過程中,我匯整出療癒必經的【療癒❺步驟】,並且歸納出三種常見的創傷類型。

三種常見的創傷類型:

一、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斷裂。不滅的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後,因著「生命會消逝」的現實而脫離「存在不滅」的實象,進入「會被消滅?」的假象裡,並且在疑慮尚未消除的時候,時時刻刻感到恐懼;於是,可以相對證明自身存在的他人,就變成異常重要的存在,也會為了避免關係斷裂而極其努力。
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努力,甚至會沒有底線地斷開我們與自身之間的連結。
其中,最容易、會簡單粗暴地使用「透過捨棄自己,來兌換重要他人的愛」方式的階段,就是在童年時期。在各種療癒案例裡,無論學員的年齡,只要是被困在關係議題裡的狀況(例如:親密關係中的無法離開、職場上始終無法得到上司的賞識、找不到生命方向⋯⋯等等),都能追根究底地找到成長過程中就養成的、「為了得到別人的愛,選擇斷開與自己的連結」的慣性。
二、價值觀被破壞。價值觀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當價值觀被動搖,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無法承受的崩塌。很多時候,價值觀被損害是因為他人的行為,近期爆發的藝人性騷事件,就非常典型;但是,有時破壞者會是我們自己,特別是做出與自身人設不符的行為的時候(例如:我想要被信任,但是卻說謊了!)⋯⋯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會認識到自己/他人的軟弱。
所以說,價值觀遭到損害,是生命中的必然,要討論的反而是「當事人發生事件當下的承受能力」。
如果價值觀的動搖,可以像重量訓練那樣、循序漸進地加大重量,人的心智肌肉就會以自身能力為起點,透過適當的刺激而逐步成長。但是,如果在沒有太多好的經驗作為基底,就加諸過大的壓力,人就會被壓垮;不過,更常見的反倒是為了能夠活下去而抱著扭曲的自我認知,來符合歪斜的世界。
例如:歷經家暴而被迫待離開父母的孩子,在安置機構、寄養家庭裡來來去去,為了迎合不同環境裡的主要照顧者,不僅需要將真實自我隱藏起來,甚至在自我認知中烙下「我不值得被愛!」、「最終,我都會被丟棄。」的負面定義,並且吸引到不會珍惜自己的人來到關係裡,或是對方願意付出真心,但還是無法踏出信任的步伐。
三、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每個靈魂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責任,照顧和整合自己的身心靈、完成生命功課與使命⋯⋯等等;但是,當我們的揹負了其他人的責任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其他的心力去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其中,最容易為他人承擔的責任,就是情緒
只要是人,基本上都會有「避免痛苦」的自然驅動力。我們不喜歡痛苦,會主動避開;因著同理,我們也會避免施加痛苦在其他人身上,希望別人不要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感到痛苦。於是,當我們收到「你這樣,讓我很痛苦!」的訊號時,便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正向來說,這會讓關係、讓社會更和諧;但是,一旦超過界線,就會變成是在替他人擔負責任。
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將尚未修復的創傷轉嫁在孩子身上。例如:在成長經驗中養成「無法信任男人」信念的母親,不知不覺地這樣的想法滲透在孩子與先生的相處之中,讓原本應該乾淨、只屬於父子之間的關係,砌起了一堵高牆。或許,母親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基於愛地不想孩子受傷而提前灌輸這樣的觀念,而孩子若是藉由認同母親的觀點來讓母親不至於感到痛苦,那這個課題就會這樣傳遞到孩子身上。
相較於上述明顯且沈重的大傷口,創傷也可能是不被當一回事的小擦傷。例如:與自身身體的連結斷裂的母親,討厭自己的身材,也無法陪伴孩子建立喜愛身體的自信心,時常將「不要再吃了!」、「瘦,才好看!」掛在嘴邊,讓二個女兒呈現兩種極端,一個會在大吃後透過藥物來讓自己維持體態,另一個則是失控地肥胖。

心靈很脆弱?受傷無可避免?

總結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發現:心靈的創傷,不僅「不見得是由他人所造成的」以外,而且還非常容易產生;可以說,只要稍有一些錯位,再加上沒有及時發現與修復,就會形成傷口。
此外,受傷的發生,還是人生中無法避免的事情。
是的!其實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樣貌。只是,創傷的必然性之外,應該還要再加上⋯⋯

你也想要一起鍛鍊「能夠面對創傷、完成生命課題」的心智肌肉嗎?歡迎訂閱我的專欄,訂閱者不僅可以解鎖付費才能閱讀的文章,更可以在課程推出時,享有專屬優惠喔!:)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7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內在小孩轉大人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療癒是什麼? 療癒,對於「二〇一一年第一次接受療癒,然後十多年來不間斷地向內療癒自己與向外療癒他人」的我來說,至今仍是一件神奇、好玩且富有樂趣的事情,雖然過程中不免得要去再次體會壓抑與塵封已久的情緒。 我的第一次療癒⋯⋯ 當時,療癒師在傾聽了我的故事(八、九歲時,父親咬了我的胸口和大腿內側)之後,說
療癒是什麼? 療癒,對於「二〇一一年第一次接受療癒,然後十多年來不間斷地向內療癒自己與向外療癒他人」的我來說,至今仍是一件神奇、好玩且富有樂趣的事情,雖然過程中不免得要去再次體會壓抑與塵封已久的情緒。 我的第一次療癒⋯⋯ 當時,療癒師在傾聽了我的故事(八、九歲時,父親咬了我的胸口和大腿內側)之後,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建立健康的界線,才能真實的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並透過練習接納自己去更深入的自我,透過認識自己去理解生命的差異以及和諧之道。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建立健康的界線,才能真實的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並透過練習接納自己去更深入的自我,透過認識自己去理解生命的差異以及和諧之道。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