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答案是否正確、合理,取決於我們當下的提問是什麼。
因應不同的疑惑,我們理應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就像是加熱,會對應到「想要熱呼呼的料理」、「想要看到蒸發的反應」、「太陽怎麼讓旅人脫掉衣服」這些問題,冷卻,會對應到「防止過熱」、「打鐵時要如何使材料變堅硬?」這些問題;「三思而後行」適用於衝動急躁、行動快於計畫太多的人;「當機立斷」適用於猶豫不決、思慮多行動少的人;「相信自己」適用於總是習慣妥協的人、「多問問他人意見」適用於經驗不足、掌握的訊息還不夠全面的人。
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可能在不同年紀,面對不同對象、事件,處於不同的角色,那麼,不能使用同一個方式走遍天下,是很自然的。
*****
比起知道答案,知道自己正在什麼場合、什麼角色,因為什麼疑惑、困擾,是更重要的事,這樣才能在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需要更換答案。
就像是某天料理我們覺得不好吃,廚師發現是味道淡了,告訴我們要加鹽,但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因為料理味道淡,只知道不好吃了要加鹽,那麼如果有一天的料理不好吃,是因為味道太鹹了,我們仍然只是加鹽,那麼沒辦法變得好吃很合理,廚師告訴我們加鹽就是欺騙我們或是錯誤的答案了嗎?
每個人本性不同,本質需求也會有所差異,感到滿足、有歸屬感、有能力感、有成就感的面向也會不一樣,因此如果從未理解自己的情況,只是學著多數人、成功者、重要他人的建議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也很難感到充足的快樂。
很重要的備註:
- 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這是個人偏好無從比較(就跟香菜、芋頭還有南北部粽子一樣)。
- 現在喜歡的、需要的,從前未來不一定也喜歡、也需要(就跟餓了、飽了的時候對食物的需求不同一樣)。
- 對當下的自己負責需要優先於對未來的自己負責(如果掌握得到的現在都不快樂了,未來就更沒有辦法讓我們期待了)。
- 別把什麼事情都丟給以後的我們(畢竟感受到情緒的是當下的我們)。
- 一直把行動往未來丟,也只是在複製過去我們的方式(沒有比較好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