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放下原著執著才能看見── 2005 年《傲慢與偏見》的極致浪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編按:適逢《釀電影》六週年,本專題我們邀請作者們翻出記憶中最古早的影評,重訪當時寫作的心境,也用多年後的眼光再看一次電影。以下除了本次撰文,也附上作者提供的原版文章,作為呼應與紀念。)


我從小就愛看電影,在那沒有電腦的年代,我會將電視上看的、電影院裡觀賞的、電影雜誌裡讀到的電影資訊,記錄在雙孔的資料卡上,一張卡一部電影,謄寫中英文片名、導演、演員、簡單的小小心得,後來這種習慣隨著時代改變而「數位化」,記錄在 Excel 檔案裡。

不過工作後,我開始將對電影的想法零零碎碎地擺在部落格上,而讓我這位珍.奧斯汀迷首度認真寫下成篇文字的電影,是 2005 年由喬.萊特執導、綺拉.奈特莉與馬修.麥費狄恩主演的《傲慢與偏見》。

說來慚愧,近年來我幾乎不敢認真閱讀超過十年前寫的文字,因為心裡很清楚它們的生澀與不知天高地厚。這次由於參與釀電影的「回顧舊影評」主題,我深呼吸做好準備,回頭看看自己在 2007 年寫下的《傲慢與偏見》評論。

緊張焦慮地通篇讀完之後,最強烈的感覺,是以前太容易把主觀想法、偏好、心情全擺進去,跟客觀分析的部分都寫在一起,而且花掉太多篇幅描述細部劇情,造成整篇文章都太過「自我」,有許多部份偏向個人筆記,而評論的部分顯得不夠客觀。如今我依舊喜歡寫帶有「人味」的文章、分享個人的心情,但會盡量將理性與感性分拆開來,不要全融著一起寫,且更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劇情描述。

此外,回首當年,我抱有太多先入為主的執著,沒有放開心胸欣賞喬.萊特的詮釋。由於我對珍.奧斯汀的原著非常熟稔,許多對話都是整段記住的,因此觀賞時,每段台詞之中省略掉的大塊對話,都令我警鈴大作,總是擔心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會不懂角色的完整心情轉折,因此我開始不信任劇本,拒絕相信影像已能充分傳達那些未說出口的千言萬語。

或許就是這樣的心情造成隔閡,導致當初寫文章時,雖還是喜歡整部片,卻沒有將幾段絕美鏡頭的賞析寫足,只提到最明顯、最經典的幾段鏡頭,比如達西趁伊莉莎白上馬車時首度牽到她的手、以及伊莉莎白得知好友將嫁給不怎麼聰明的柯林先生後在鞦韆上沉思的段落,但其實《傲慢與偏見》有好幾幕的攝影及構圖的安排,以及對地點與天氣的選擇,都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核心,有更多值得介紹之處。

raw-image

例如,珍去賓利一家租下的莊園拜訪,卻因在大雨中騎馬而生了病,伊莉莎白聽聞消息急著去照料姐姐,不顧家中沒馬車,徒步在雨後泥濘中前往,此時遠景鏡頭裡簡單又寧靜的畫面除了一片草、一片天、一棵樹之外,只有伊莉莎白踽踽獨行,美得讓人說不出話;後來伊莉莎白抵達莊園由達西先生與賓利小姐接見,賓利小姐私底下對達西酸溜溜地說伊莉莎白的襯裙都是泥巴,但鏡頭拍攝伊莉莎白時,只拍她的上身,暗示這是達西的視角,他壓根沒注意到什麼髒泥巴,眼裡只有伊莉莎白清亮的大眼睛與脫俗的美。導演不用旁白、不讓達西說太多話,讓鏡頭的設計來訴說達西的著迷。

又或者,達西第一次求婚時,靠著鏡頭位置與構圖的方式,透出強烈感情張力,男方在被慘烈回絕後即使也有幾分怒氣,但他對女方的癡迷在特寫鏡頭下完全掩飾不住。

過去許多源自文學作品的時代劇(period drama)如《純真年代》等等,常得倚靠旁白描述角色的想法與心情轉折,但喬.萊特的《傲慢與偏見》卻能使用影像詮釋非常個人的情緒。多數時代劇的主要場景都發生在各個「廳」,飯廳、舞廳、宴會廳,角色不斷跟他人互動,整體情緒總是正式而壓抑,喬.萊特則跳脫限制,給予角色更多寧靜、簡單的獨處時光,利用環境與光影更迭來呼應角色的心情,或用臉部特寫來濃縮珍.奧斯汀對人物的塑造與觀察,例如伊莉莎白拒絕達西求婚又收到對方解釋信後如何整夜在窗前站了好久好久、抑或伊莉莎白參觀達西家的大宅時如何若有所思地撫摸每一項收藏品、或是賓利向珍求婚成功後伊莉莎白如何避開歡樂的家人而躲在一棵樹下傷心。

導演還常將場景帶到室外,把英格蘭拍得浪漫至極,景色與氣候成為非常重要的配角。好比那場經典的鞦韆戲,伊莉莎白坐在上頭轉著轉著,背後景致變換如四季更迭,先是灰暗的大雨接著又出現陽光,彷彿在一陣不敢置信的震驚感受之後,她內心如經暴雨洗滌,較以往清澈、明白了不少;達西第一次向伊莉莎白求婚,是在大雷雨之時,一位滿是愛意、另一位卻充滿憤慨,豐沛的情感交戰呼應著嚴峻的氣候;伊莉莎白對達西改觀後,與舅父舅母出遊,她獨自站上山崖時,強風吹動她的髮絲與衣裳,光影穿透雲層,照耀遼闊的大地,此時伊莉莎白與達西的愛情也將要有第二次機會;更不用說達西第二次求婚時,原本氤氳的晨霧退散,如閃光彈般的日出,耀眼得幾乎無法直視,彷彿天地都替這對情侶感到快樂。

raw-image

經過這些年,重看以前寫的文章,我更懂得欣賞與感激喬.萊特這位男性導演,是多麼認真地將一本目標讀者大多為女性的文學作品,處理成精美浪漫的視覺藝術。

而站在今日回望當年,還真是時代劇的新起點,出現更多打破常規的嘗試,除了 2005 年的《傲慢與偏見》,還有 2006 年蘇菲亞.柯波拉的《凡爾賽拜金女》,這些作品比較帶有現代感,拉近與新一代觀眾的距離。還有近年葛莉塔.潔薇改編自《新小婦人》的《她們》,或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真寵》,也都不斷突破舊慣例,以更為現代、創新的手法詮釋過往時代的愛恨情仇。

至於我自己,跟十幾年前相比,看過更多新舊電影、對電影歷史也有較多了解,這令我更珍惜任何勇敢大膽的創意嘗試。就是那些精彩多樣的小火花、那些勇於試探不同道路的人,帶著整個產業不斷往前走,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比一成不變的安全牌還要珍貴。

因此我更加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嫌棄別人天馬行空的大膽創意、或是大刀闊斧的改編。評論者冒的險小,創作者要扛的責任與壓力很大,每一次都要冒著名譽受損甚至再也沒片拍的風險,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抱著較為開放、前瞻的視角來欣賞,即使要誠實直白地評論,也要記得帶著善意,以及一顆永保好奇、願意冒險的心。


raw-image

《傲慢與偏見》──2005 年電影版 by Lizzy

任何一個極端迷戀小說《傲慢與偏見》的人,對於每一種重製版本,不論是電影或迷你影集,兩小時或六小時,都一定有很多意見。更何況,內容如此豐富的文學作品,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改編、刪減不少元素,然而書迷的偏執度又相當高,任何省略都可能造成觀眾席上的搥胸頓足與哀嚎連連,所以每次拍攝,一定都很要編導的命。就連普遍評價極高的 1995 年迷你影集版,其中遺憾仍不少。

我看過 1940 年美國拍的電影版、1980 年 BBC 迷你影集版、1995 年 BBC 迷你影集版與 2005 年 Keira Knightley 演出的電影版。考慮電影版本的時間限制,2005 年的版本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雖然有幾個小缺點讓人遺憾,但瑕不掩瑜。我先從缺點講起,再談它的優點。

首先,沒看過原著的人,恐怕會不懂這段故事有什麼迷人之處,因為原著裡不少讓讀者揪著心的轉折,在電影中都被淡化了。Elizabeth 起初應該要很討厭 Darcy,片中卻淡化成好像 Elizabeth 只是不高興自己被他稱作 "tolerable" 而已;Darcy 的情緒轉折也不明,到底是一開始不喜歡 Elizabeth、後來才喜歡,還是一開始只是言語上拙於表達、心裡卻早就喜歡她?電影後半段,Elizabeth 由恨轉為愛的感情,來龍去脈描述得也不清楚。這種安排造成許多戲劇性消失了,也讓人不懂主角到底在想什麼。

另外,有些橋段,編導保留了原著的發生場景、人物與劇情走向,但新編了對話內容。可能我太迷珍奧斯汀的文句了吧,覺得有些對話一改掉,某種特有的味道與詼諧就消失了,有點可惜,尤其像 Darcy 先生竟說出 "You have bewitched me body and soul." 這樣的句子,頗讓人出戲。

比較小的缺點則是劇中某些地方像在趕戲,對話太過急促,當然,套入劇情還是解釋的通,例如雙方在吵架等等,但總覺得速度快得有點不可思議。

不過我也能理解,為了將內容壓縮成兩小時的電影,以上可能都是必要之惡,而且本片還是有許多值得讚賞的地方。

raw-image

例如為了彌補劇情的大量省略,編導用各式小細節提升對情感的描繪,有些鏡頭即使不到一分鐘,卻很令人記憶深刻。例如 Elizabeth 與大姊 Jane 離開 Bingley 家時,Mr. Darcy 緊握著 Elizabeth 的手扶她上馬車,卻旋即回頭進屋,鏡頭先拍 Elizabeth 頗為訝異的表情,再特寫 Darcy 進屋時的的手部動作,此種安排不僅突顯了 Darcy「愛上不該愛的人」的掙扎,Elizabeth 的詫異也提供了讓女性影迷很想自我投射的情境──Mr. Darcy 這種富有、高傲、挑剔、連跳舞都不願意、還曾說 Elizabeth 的長相只是 "tolerable" 的男人,難道對 Elizabeth 動心了嗎?這樣的曖昧情愫非常動人。

另一個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想必是 Mr. Darcy 聽聞姨母要求 Elizabeth 承諾永不接受 Darcy 求婚卻遭拒之後,衣著不整於晨曦中走來向 Elizabeth 示愛的段落。

這一段當然太離譜了,當時的社會禮教不可能如此開放,畢竟此刻 Mr. Darcy 應該是特意去找 Elizabeth,而非不小心巧遇,在這種狀況下,Darcy 竟然連衣服都不穿好就在外亂晃,未免太不合理。不過,相信大多數書迷並不會責怪這種編排,因為它滿足了不少浪漫幻想。此刻天還沒亮,Elizabeth 獨自一人在草原上散心,Darcy 也從遠方走來,兩人第一句話就是「我睡不著」、「我也是」,從男主角短而急促的回應語氣,顯現出「再不向妳問清楚我就要瘋掉了」的強烈感情。這段對話的語氣,從一開始就帶有「輕鬆」感,這是片中 Elizabeth 與 Darcy 的對話中,首度出現這樣的氣氛,不像以往從冷漠、劍拔弩張、或者尷尬不知所措,這段話的開頭已預示了劇尾的喜劇結局。

除了某些改編劇情頗優秀以外,本片的運鏡也到了「炫燿」的地步,導演在開場就給大家一個一鏡到底的高難度畫面;其後幾個舞會場景上的鏡頭移轉,暗示著各種情感糾葛;導演更擅長運用光與影的轉換,暗示故事主人翁的心境,使得整個畫面氣氛變得浪漫唯美。

在剛提到的晨光求婚的段落中,光影更是美到極點,尤其當他們互相表完心意,Darcy 捧著 Elizabeth 的臉,兩人額頭輕輕相靠,鏡頭從原先的斜拍轉為正面,剛好讓耀眼的日出從兩人之間透射到觀眾眼前,噢天啊,這就是傳說中的閃光彈吧!

raw-image

女主角在鞦韆上的畫面也堪稱經典了,本片雖然得趕在兩小時內將許多內容拍完,導演倒是捨得讓這幕沒有對白的畫面延續個半分鐘以上。這鏡頭出現在 Elizabeth 與好友 Charlotte 的對話之後。Charlotte 將與又呆又諂媚的 Mr. Collins 訂婚的消息告訴 Elizabeth,Elizabeth 萬分驚訝,不敢相信自己的好友下半生要與那人度過,此時 Charlotte 很不高興,告訴 Elizabeth:"Not all of us can afford to be romantic!" Charlotte 生氣地走了後,留下 Elizabeth 一人坐在秋千上晃呀晃,鏡頭一會兒拍攝她迷濛的雙眼,又轉而透過她的眼觀看週遭的一切,陰沉的天空開始下起雨,院子裡的土地轉為泥濘,不用旁白說明,也知道 Elizabeth 心情很不好,在思考 Charlotte 說的話與作的決定。她在想著自己的家境、將來父親的財產得由 Mr. Collins 繼承、還有 Charlotte 說的「我 27 歲了還沒嫁掉,對家人已經是個負擔」。她開始為自己的婚姻、愛情與未來感到擔心。

另一次同樣強調女主角迷濛憂傷眼神的一幕,是在 Elizabeth 狠狠拒絕 Darcy 第一次求婚後,跟親戚去鄉間旅行,Elizabeth 站在高處遠眺的時候。這一幕在 1995 年迷你影集版也有出現,但女主角的詮釋方式比較開心,還興奮地說 "Beautiful!";2005 年的電影版中,女主角看起來卻孤獨而憂傷,我比較喜歡這種詮釋,因為這在心境上似乎表達了女主角拒絕 Darcy 求婚後,看了 Darcy 對某些誤解的澄清信,慢慢發覺到自己可能因偏見而誤會了他,某種後悔與惆悵在 Elizabeth 心中千回百轉。

此外,本片的運鏡手法除了提供美感,也有言簡義賅的效果。例如片頭的一鏡到底畫面,Elizabeth 先從外面邊看書邊散步回家,點出了她的兩大興趣──閱讀與散步;隨著 Elizabeth 進屋內,畫面呈現 Bennet 家的樣貌,讓觀眾可以大致了解他們的經濟狀況;拍到 Elizabeth 姊妹的畫面也表達了幾個女生的不同個性;最後帶到眾家姊妹靠在房門外偷聽父母對話,原來有個年輕單身的有錢男人在附近租了住宅,開啟了故事主題。這麼多的背景,就在這段一鏡到底的美麗畫面中交代完畢。

除了這些「炫燿級」運鏡以外,本片配樂也堪稱一絕,義大利作曲家 Dario Marianelli 的音樂完美搭配主角時而內斂憂傷、時而恬靜自如的情緒,尤其再搭上英國絕倫的美景,配樂更是如潺潺流水般,將英國鄉間的寧靜自適完美地烘托出來。

raw-image

最後我必須大大讚揚一下選角。難得能有像 Keira Knightley 那樣的女演員,年紀夠輕、擁有美麗的大眼睛、又擁有絕佳的演技可以演活 Elizabeth 的慧黠與執拗,在我心裡,Keira 簡直是唯一能演 Elizabeth 的人。1995 年飾演 Elizabeth 的 Jennifer Ehle 演技也很好,眼睛也很美,但看起來年紀不太對,先天條件就沒有那麼適合。

男主角 Matthew Macfadyen 非常棒,我以前看過他在迷你影集《The Way We Live Now》的演出,他演的浪子頗有說服力,豈知在「傲」片中他完全轉型成一個不擅社交卻深情款款的新好男人,何況在 Colin Firth(1995 年版《傲慢與偏見》迷你影集男主角)的陰影下,他能演出自己的味道,還詮釋得很不錯,實在不容易。

至於其他角色,除了 Mr. Bingley 的造型怪了點(尤其是髮型),大致上都不錯,尤其 Elizabeth 的姊姊 Jane 也選得很好。

總之,2005 年版《傲慢與偏見》,全然採用極為浪漫的處理方式,將敘事過程提升成藝術,非常唯美動人,這使我前面提過的缺點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raw-image
全文劇照:IMDb

raw-image

釀電影六週年:影評回顧專題,請往這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當我看了一部電影,很容易被電影中的情節給吸引或感動,當然也有看完很想大喊「我到底看了些什麼啊?!」那種時刻,但每次我看了一部超級觸動我的電影時,我就很想淘淘不絕、長篇大論的和一樣看了電影的人開始闡述自己的心得,不管對方聽進了多少,這也算是個壞毛病吧?!所以能寫在平台上和想看的人分享。
Thumbnail
每當我看了一部電影,很容易被電影中的情節給吸引或感動,當然也有看完很想大喊「我到底看了些什麼啊?!」那種時刻,但每次我看了一部超級觸動我的電影時,我就很想淘淘不絕、長篇大論的和一樣看了電影的人開始闡述自己的心得,不管對方聽進了多少,這也算是個壞毛病吧?!所以能寫在平台上和想看的人分享。
Thumbnail
我看了一部片,十年後,我和當年的作者一樣大了。我看了一部片,那個同一個作者變老了,變深沉或疲憊了。再過另一個十年,我和那個作者拍後來那部片的年紀或階段一樣了。……看電影,或說,愛電影,慢慢變得,一直重複這個過程。 你記得一切,因此你預見一切。電影都演過了。
Thumbnail
我看了一部片,十年後,我和當年的作者一樣大了。我看了一部片,那個同一個作者變老了,變深沉或疲憊了。再過另一個十年,我和那個作者拍後來那部片的年紀或階段一樣了。……看電影,或說,愛電影,慢慢變得,一直重複這個過程。 你記得一切,因此你預見一切。電影都演過了。
Thumbnail
至於我自己,跟十幾年前相比,看過更多新舊電影、對電影歷史也有較多了解,這令我更珍惜任何勇敢大膽的創意嘗試。就是那些精彩多樣的小火花、那些勇於試探不同道路的人,帶著整個產業不斷往前走,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比一成不變的安全牌還要珍貴。
Thumbnail
至於我自己,跟十幾年前相比,看過更多新舊電影、對電影歷史也有較多了解,這令我更珍惜任何勇敢大膽的創意嘗試。就是那些精彩多樣的小火花、那些勇於試探不同道路的人,帶著整個產業不斷往前走,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比一成不變的安全牌還要珍貴。
Thumbnail
我大愛《傲慢與偏見》!從1995年BBC製作、由柯林佛斯飾演達西先生的影集,到2005年綺拉奈特莉飾演伊莉莎白的電影,這個故事超越了時間,幾乎可以說是愛情故事裡,永恆的經典之作。但它不只是愛情。 珍·奧斯汀描寫情感的功力太強大
Thumbnail
我大愛《傲慢與偏見》!從1995年BBC製作、由柯林佛斯飾演達西先生的影集,到2005年綺拉奈特莉飾演伊莉莎白的電影,這個故事超越了時間,幾乎可以說是愛情故事裡,永恆的經典之作。但它不只是愛情。 珍·奧斯汀描寫情感的功力太強大
Thumbnail
《午夜巴黎》是一部充滿浪漫情懷的喜劇電影。《接線追緝》是結構完整緊湊的小成本作品。《隔離島》情節完整且引人深思。《羅馬》是一首重視電影語言的抒情詩。《艾瑪.》是一部可愛的愛情喜劇。《完美監護/詐欺女王》則是非常黑暗奇異的諷刺作品。《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值得一讀的當代經典小說。
Thumbnail
《午夜巴黎》是一部充滿浪漫情懷的喜劇電影。《接線追緝》是結構完整緊湊的小成本作品。《隔離島》情節完整且引人深思。《羅馬》是一首重視電影語言的抒情詩。《艾瑪.》是一部可愛的愛情喜劇。《完美監護/詐欺女王》則是非常黑暗奇異的諷刺作品。《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值得一讀的當代經典小說。
Thumbnail
Netflix電影《犬山記》是2022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大熱門,入圍十二項,最終只拿下最佳導演獎,但先前已在其他國際影展獲得不少大獎,包括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本片可以說是西部片的某種變型,我從精神分析談自戀的角度來切入這部電影。
Thumbnail
Netflix電影《犬山記》是2022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大熱門,入圍十二項,最終只拿下最佳導演獎,但先前已在其他國際影展獲得不少大獎,包括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本片可以說是西部片的某種變型,我從精神分析談自戀的角度來切入這部電影。
Thumbnail
人的觀影經驗,通過了歲流月送,通過了世情參攪,往往形成飄忽的記憶段屑,此人生極有趣又難以敘說景狀也。 記憶,令我人自己歷史有了不甚成系統的擁藏;而觀影,令二十世紀之人更激濺拓廣了這番奇妙的擁藏...
Thumbnail
人的觀影經驗,通過了歲流月送,通過了世情參攪,往往形成飄忽的記憶段屑,此人生極有趣又難以敘說景狀也。 記憶,令我人自己歷史有了不甚成系統的擁藏;而觀影,令二十世紀之人更激濺拓廣了這番奇妙的擁藏...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413 即使不知道伍迪艾倫的性醜聞,這部片著實沒辦法讓我感到小確幸。伍式的電影以這部作為參照不會失準太多,輕快的配樂與鬆軟的劇情,小品似地襯托出愛情,如果太認真看就好像會失去了樂趣,但這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413 即使不知道伍迪艾倫的性醜聞,這部片著實沒辦法讓我感到小確幸。伍式的電影以這部作為參照不會失準太多,輕快的配樂與鬆軟的劇情,小品似地襯托出愛情,如果太認真看就好像會失去了樂趣,但這
Thumbnail
導演以回憶及角色心理展開故事的選擇更偏向觀眾的經驗共鳴,自我沈溺是成功的關鍵,卻也是疏離的原因。若說李安將技術成為電影與現實之間的鑰匙,瓊安娜霍格則是以現實重塑劇情長片的樣貌,不易進入,但獨具魅力。
Thumbnail
導演以回憶及角色心理展開故事的選擇更偏向觀眾的經驗共鳴,自我沈溺是成功的關鍵,卻也是疏離的原因。若說李安將技術成為電影與現實之間的鑰匙,瓊安娜霍格則是以現實重塑劇情長片的樣貌,不易進入,但獨具魅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