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雨的魅力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愛雨成癡的地步。當天空驟將欲雨之時,全世界彷彿都在一種潛心等待雨滴、雨陣直直落下來的神秘儀式中。當第一滴雨清脆落下,伴隨緊跟上的疾雨千軍萬馬奔騰,而後敲打著屋頂、窗緣、觸觸所及。
然後慢慢地,眼前的真實人生動畫,輕和著或大雨鏗鏘或毛毛雨低唱的忘我節拍,所有視覺感官印象,才緊接著,逐漸被敏銳聽覺和嗅覺一併銜接替代。
整個世界的炙熱紛擾,在瞬間暫時獲得清涼的洗滌救贖。
上個月,幸運發現也開始熟悉幾個比雨景還細膩美麗的單字。
●Pluviophile (名詞; 英語) 愛雨的人; 喜愛雨的聲音,也格外能享受雨天帶來安穩、快樂和內心平靜的人。
●Gluggaveður (名詞; 冰島語) “窗邊氣候”; 在這樣的天氣裡,最適合蜷縮在家中靠窗一角,享受在家的舒服自在。想像當下雨天,能夠恣意待在家,啜飲手中一杯香濃的咖啡或茶,安靜眺望窗外,並聆聽雨滴踩著輕快節奏敲打屋頂的聲音,無比愜意。
●Petrichor (名詞; 英語) 在乾旱季節後第一場降雨空氣中挾帶的清新味道。這樣的質樸香氣,來自土壤中細菌分泌的土味素分子。當雨滴猶若撒網一傾而下,攫住了包覆土味素的氣泡,氣泡因而像霧化器般爆開噴散出土味素(類似精油香氣擴散的原理),帶來愉悅的大地氣息。
#濃純咖啡 友誼歷久彌新
雖然也很想效仿新世代的美眉們,用心鑽研之後自然就能拍出千百種可愛風情萬種美照。不過,我和閨蜜彼此互拍幾張騷手弄姿照卻仍擺不到理想狀態後,就還是明快決定保留我們現在專擅的從容意境。
畢竟,有太多天得一併趕上大聊特聊。照片記憶鎖住當時的快樂感受和空氣裡的氣味就好。
可惜因為時間已晚,我們自然沒想要過量攝取咖啡因。
店內裝潢獨到,是個性風的高雅俐落,具沉潛質感魅力。最喜歡天花板上方以雲朵狀的銅管及天然木管,層次有序的詩意排列設計。銅管中錯落崁入了 LED 燈的流線照明,讓整體空間感更具立體3D想像力。
門市設計由新生代壁畫家紀人豪創作。他以星巴克 Siren 女神為靈感,運用流線型筆觸,輕盈細膩勾勒出女神的柔美與象徵星巴克濃醇永續的咖啡精神。
#動物療癒
儘管瘋狂想飼養鬥牛犬的妄念,早已在兩年前悄悄打消...話說,當時公園巧遇了一名擁有矜貴法國鬥牛犬的女孩,搭訕聊開之後,她開始一段辛苦飼養的真心話分享: 據說,鬥牛犬不僅天生怕熱,還有呼吸道問題(得擔心夜晚呼吸中止),且因為皮膚層厚極易生皮膚病,這些不便完全澆滅我曾經的興趣盎然。不過,每每外出偶遇鬥牛犬沉甸甸一走就喘氣的可愛身影、看見商品以牠們為logo圖案、或動畫及短片主角等,還是忍不住會心一笑。
男友傳來他表弟新豢養鬥牛犬的照片,眼神特無辜可愛。乍看嚴肅的臉龐,透露出許多天真稚氣。恰好上週末去鄰近全聯採滿生鮮雜貨時,白酒區裡竟發現有俏皮新鮮貨上架!進口白酒瓶上的鬥牛犬logo,不論是繫上橘色領巾,還是戴上一副斯文綠色眼鏡,都是大氣有型!
事實上,科學家已廣泛探究與證實,動物尤其(毛茸茸者)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即使是對於困難的身心病症,亦有協助改進功效。把動物納入心理諮商或醫院看症的治療策略之一,現今都有日益上升趨勢。
至於我自己,深信松鼠為我們帶來好運,也有不少有趣的神奇例證可分享,儘管經常被男友嘲弄說是「迷信」。撇開幸運與否,每次返回紐約,空閒時看松鼠鎮日忙碌,冬天積極儲糧,氣候暖和時則大快朵頤能找著的食物,是我最鐘情的後院頂級娛樂。
那天,在某間小咖啡店裡意外發現一本關於松鼠的小書,立刻拿來翻看。別看它一本給兒童閱讀薄薄的圖文書,裡頭滿佈精美插畫,還有幾頁特以透明塑膠基材,上繪高亮彩度的圖案,來作補充說明和增加翻頁趣味。閱讀總是有新收穫的,當天我學到了:以毬果類種子、榛子為主食之外,松鼠竟然可怕地還吃雛鳥!!
你呢?你最喜愛的動物又是什麼?
#cloudporn #skyporn
#cloudporn (雲朵情色)、#skyporn (天空情色),成為近幾年社交媒體上的關鍵字之一。和「情色」無關,強調的是那經驗、視覺意象、氛圍及感觸,可以深刻悸動、撼動身心靈感官的所有敏銳知覺。
放空看雲、發白日夢的時分,總覺得很舒服、很自由,呼吸得到生命的甜美和徐徐優雅。
除了視覺上眺望遙遠天際線之外的一大片3D剔透純白呈現,非來自這個地球象限,無以言喻的美不勝收; 無形中延展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和想像力,鬆弛了生活裡僵硬的、有害的限制性想法及觀點,因而更願意相信,那些曾以為的不可能,都其實有無限潛力變身為可能!
天空中,主打藍色唯美錯縱白色的主視覺色彩祭典,隨著不同季節和弔詭的極端氣候變化,時有新鮮加料潤色,融入各種彩筆繪不出、也無法命名的粉紅、瑩黃、豔橘、幻紫、鐵銀...,數秒中瞬息變化,隨性織起繽紛鮮艷的彩色扉頁,看了是好心情,也是好預兆。
不過,我最愛的追雲享受,還是莫過於無意中能發現,千變萬化的雲層竟有辦法栩栩雕塑出自己心中默許想看見的形狀,比如:三角形、心型、人臉或天使翅膀。
儘管1921年時,心理學家 Julien Varendonck 在他的著作『白日夢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Day-Dream) 中首創「做白日夢」(Daydreaming)一詞 ,其實多著重在討論它的裨益,可有趣的是,放眼古今中外,有很長的時間(尤其過去20多年) ,「做白日夢」(Daydreaming) 在不管學術研究領域或市井小民的理解裡,都幾乎一致與負面言行和結果劃上等號。「做白日夢」有正規心理學定義為「認知控制失敗」,也有諸多否定等同,與注意力不集中、懶惰、不現實、無法活在當下、或甚至一事無成...等等作連結。
不過近幾年來,全世界都有愈來愈多贊同,以及從其他正向觀點來剖悉及重新認識「做白日夢」(Daydreaming)的研究及說法,也為大腦中最常與白日夢連結在一起的「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做一番澄清與正名。我們才逐漸了解:「做白日夢」確實有許多研究佐證的優點,只要有節制且不失衡地去練習和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