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新聞筆記 II#metoo不是 you too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儘管看到這些曾(幾度)被侵犯、仍終於勇敢站出來的人的遭遇及身心創痛感到難過與氣憤,但眼見#METOO風潮終於可以延燒到台灣,對社會與國家,以及更廣義層面的療癒創傷與過去來說,都是一個正向的進步。

Photo courtesy: Google Image
整理&分享給大家最近讀到這些性騷擾、性侵新聞的看法:
1希望國家立法者,能正視問題,確實修法以懲處各種性騷擾與性侵犯罪,並對慣犯予以重大嚴懲,同時將重大性罪犯一律登記再案,雙向達到教化和警醒社會的效果。我們國家向來對於性罪犯輕判與縱容,到一個令人吃驚、害怕的地步,加上僅依賴一人法官定奪的審判制度,案子更易被忽視、輕(誤)判、或不了了之的情況比比皆是。受害者鼓起勇氣上訴後,經常在未被保護的脆弱狀態下,遭受被大眾批判、否定,及最糟糕地被社會正義遺棄,可以想見是多麼不堪的再次多重創傷打擊。
對於長期施虐的「戀童癖」,尤其該被具體定義和嚴懲; 特別是有心利用職位、權力,和年幼被害者的信任來誘騙、誘姦,更是罪大惡極。 相較於美國對於「法定強姦」、「戀童癖」、「兒童性虐待」等都祭出重刑法,也幾乎能夠依據州政府協同聯邦政府法規加總重判罪行,亞洲(包括台灣在內)對造成未成年者或兒童終生身心傷害的各樣性侵犯判刑,刑責相對都是象徵性的輕判(最高可能判刑才近達10年)。
前幾天才讀,美國佛羅里達州在今年四月通過對於「戀童癖」的嚴格新法:關於情節重大犯罪者,一律得以最高求處死刑。倡議制定的參議員領袖表示,因為「戀童癖」的作案重複機率高,一旦誘騙兒童成功,就會反覆施虐,之後再尋找下一個潛在受害者下手。」
2 社會、學校與父母千萬別再因為管教之便,繼續養成或教導出毫無想法與不知道從何表達和訴諸情緒的「乖小孩」和「乖女孩」。當教導和豢養小孩到無限上綱的善良,或者對旁人言計聽從到沒有底線、失去自我,只是讓這樣的孩子長大出了社會,每天毫無武裝和戒心地,去一次次被世界的殘酷陰暗面無止盡反覆折磨與戕害,卻不知所以為何應對,盲目空轉前進生命。

「討好型人格」尤其是「好女孩」和「好小孩」一輩子的致命傷。被耳提面命或打罵教出必須時刻警覺去觀察、徵求他人讚許和同意、或無條件滿足他人所有需要與請求的孩子,當被誘導錯誤愛的觀點,或為權力(利)脅迫危及身心靈的時候,自然沒辦法辨識出危險,為保護自己和伸張自己的不願意而斷然說「不」,更無從極力推拒或反抗。

Photo courtesy:@cinyongen (Instagram草兒療心室)
3 性教育及個體自主教育的重要性,對於不管是對自我價值、情緒調節、確立自我感受與需要、和健康的社交關係養成,都有顯著關聯性。父母不該避談或排除(斥)這些基本的生活教育對話,也更應該主動學習或吸收新知,來協助與輔導小孩,特別如果曾經我們沒有機會被教育或適切引導尊重過,包括: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是基礎關鍵的心理概念,定義並釐清「性騷擾」、「性侵」「誘拐」,清楚區分好&壞的碰觸差異何在,肢體碰觸的安全距離,以及確立感情親疏的人際界線和溝通,如何拒絕說「不」等等...都該是重點教育的知識與觀念。
4 無論加害者或者被害者,童年或過往創傷的確會對一個人的成長和身心狀態有著深遠、不可磨滅一輩子的影響,但創傷的負面影響,實不能拿來做為傷害他人的「正名」藉口: 用來合理化自己並沒有那麼壞或不可饒恕。人人都會犯錯,但不是所有錯都如出一轍,錯誤產生導致的連帶結果或造成他人的痛苦與否,更有不同程度、深度及範疇的覺大差異。很多時候,造成的傷害與負面影響往往無可計數或說不出口,原諒與否,自然也從不是道歉即可補償那般簡單,更何況若是長期累犯。
不過,曾經遭受創傷也許不是我們所能選擇,還是真正能理解或想通那個「為什麼」,但願意選擇療癒,卻是一個自主與負責的生命選項。就像受到侵犯(害)、騷擾的女/男孩們,在經歷躲藏、壓抑、害怕、療癒與沈寂許久之後,終於選擇站出來說出自己的受傷經過,希望藉此或能保護其他人和呼籲社會警醒,還是日後也許能保護到自己的小孩。但更重要的是,終於能鼓起勇氣面對加害者,其實是一段療癒歷程裡的進階心理突破。
對加害者(同時多也可能曾是被害者),我心底有些隱約期望,如果他們在被逼迫向公眾解釋、道歉同時,或能真正感覺到一絲罪惡感、羞忿、或是想「洗白」仍不成功的挫敗,也許他們就更有機會,嘗試進一步去理解和同理受害者身心有多痛,也同樣必須花不知道多久的漫長時間,去療癒與重拾對自己和生命的信任,重新對人性和生活,建立與擁有更勇敢和充滿希望火花的觀點及期待。

時間不會治癒創傷,唯有療癒才能夠。

Photo courtesy:@morganharpernichols
5 培養感情成熟度和尊重情感隱私,是現代人很需要鑽研與進修的終身課題。或許是網路及社交媒體的氾濫普及和使人病態依賴,看似無章法般地生活內容百無禁忌分享,開放話題尺度無極限,觀點混亂咋舌到屏障不了。許多該是關起門來只是兩人之間的伴侶親暱互動,只讓對方看見的脆弱和祕密,或僅限於特定一群人的私密對話觀點,全因為匱乏成熟溝通與獨立解決糾紛的知識與能力,變相都輕易成為公諸於世的大眾八卦與公審議題; 可其實這之中有太多純屬個人隱私,或該被絕對考量的尊重與保護。
像具爭議性的拍攝曝露私處照片或瘋狂親密影片,純屬個人喜好,但若無法確定伴侶的穩定及成熟度,或得時刻擔憂照片或影片可否永久都不被公開,那就不妨考慮不拍攝的選項。自己的身體始終也根本都該由自己作主,除了自己之外,也從不屬於任何人。
6 原不原諒,還是多久之後才值得原諒,從來都沒有個主觀標準答案。只是,要明白的是:原諒,不代表首肯或者認同傷害者、加害者無罪或無須負責。原諒,是為了將自己從那個創傷影響及恐懼中釋放,還自己一個仍能夠自由快樂的生存選擇。
原諒他人之外,更得原諒自己;因為往往最初創傷的發生,從來不是由於做錯了什麼,也無關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可跨越了創傷煎熬和幾番療癒填補傷口,該為自己的努力與存活下來感到欣喜與驕傲,並真心允諾要繼續為自己和愛自己的人,新寫一頁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活得更精彩、更好!
Photo courtesy: Google Image

後記:這陣子很多討論在#metoo 的風潮可以持續多久? 能繼續延燒嗎? 坦白說,我自己很希望這股風潮能有強韌力,持久地穩步延伸,起碼直到社會、權力系統和法律以及整個社會,對於性平權的正確價值觀及教育再確立重塑,與(不論性別)懂得尊重身體自主性和個體決定。所有積久嚴重的問題,掩蓋只能讓事情愈化腐敗惡化,攤在陽光下檢視,才有逐漸被澄清解決和復原的機會。

就像美國知名演員安海薇威(Anne Hathaway)說的,「系統的新改變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被全盤理解; 你必須一遍又一遍...說著同樣的事情,直到成功被正視為止。」("It turns out that system change takes a little time to get hold of. You have to keep on say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nd over until it makes all the way though.")
Last by not least, 大家也要一起嚴格監督政府徹查幼兒園餵毒事件真相,與是否協助受害幼童、家庭重新步入生活正軌。誠實不做假的事實解答,才是唯一強力人心安心劑。也希望丟臉站上歐美媒體包括:NBC, BBC, CNN, YAHOO, The Independent 等國際版面,可以對政府有一定程度警示效用。
#metoo #metoomovement #MeToo運動 #身體自主權 #說不 #性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he AA EFFECT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回家 At Home with/in Myself 回到台灣,重新適應喧囂便利城市中稍嫌太擁擠紛擾的生活裡,住家附近的菩薩寺,總像是及時沙漠中的綠洲,優雅靜緻地提供一方空間,隨時能幫助自己身心安心返家,回到最舒適和從容的閒適平衡狀態。...
    今天開始,我對愛的定義跟要求,有了一個全新轉變的思維,及更貼近我的詮釋方式。 # 創傷負累 vs 愛自己出發的愛觀點 一直以來,很長的時間,我看待自己想要的愛以及自己在愛裡的位置,仍然都站在一個受到過去童年愛的創傷影響的負面角度理解。我常常習慣不自覺說著,因為過往童年被重度忽略情緒和愛的需要,...
    時尚結合人工智能(AI):Coperni 2023年秋冬系列 Coperni (@coperni) 繼上一季時裝發表最末獻上一段15分鐘噴灑布料上身的驚豔創意,席捲網路爆紅之後,今年又透過操作熱門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議題,從邀請函設計到秀場情境精彩結合機
    關於念頭和想法,根據研究指出: 每人每天有60000-80000個想法進出腦子。究竟有多少每天被我們妥善運用?又有多少其實是無意識的習慣和模式? 我們我們的不假思索究竟是根據直覺和心所深信?還是從過去和習慣經驗中或創傷裡累積的偏執信念? 將近二月底,有機會讓我重新思考到,我們的意念方向及選擇怎麼
    一直對「車站」心有獨鐘。 車站和搭車旅行,總透著一抹希望之光和引人遐/深思的奇蹟降臨:它們將人們帶離以為掙不脫的煩憂與傷心地帶,載向嶄新、更好的遠方。車站和搭車同時也多層次隱喻結束與開始的雙面刃意含,端看你決定如何解讀。在說,我也特別愛細細觀賞和推敲每個車站是如何創意地、悉心地被建構設計起,...
    新年新希望。 沒有比在新年第一季裡,當吸入新鮮空氣中充滿嶄新與希望能量的同時,抽空靜心濾除腦中前一年累積或殘存的陳舊不適用思維或困頓、失望與各樣焦慮不順心,重新澄清思緒,適時調整還是修改未來藍圖,再接續穩步闊展和實踐新的一年裡期望達成的不凡願景目標與夢想,令自己怦然心動的那一種...
    #回家 At Home with/in Myself 回到台灣,重新適應喧囂便利城市中稍嫌太擁擠紛擾的生活裡,住家附近的菩薩寺,總像是及時沙漠中的綠洲,優雅靜緻地提供一方空間,隨時能幫助自己身心安心返家,回到最舒適和從容的閒適平衡狀態。...
    今天開始,我對愛的定義跟要求,有了一個全新轉變的思維,及更貼近我的詮釋方式。 # 創傷負累 vs 愛自己出發的愛觀點 一直以來,很長的時間,我看待自己想要的愛以及自己在愛裡的位置,仍然都站在一個受到過去童年愛的創傷影響的負面角度理解。我常常習慣不自覺說著,因為過往童年被重度忽略情緒和愛的需要,...
    時尚結合人工智能(AI):Coperni 2023年秋冬系列 Coperni (@coperni) 繼上一季時裝發表最末獻上一段15分鐘噴灑布料上身的驚豔創意,席捲網路爆紅之後,今年又透過操作熱門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議題,從邀請函設計到秀場情境精彩結合機
    關於念頭和想法,根據研究指出: 每人每天有60000-80000個想法進出腦子。究竟有多少每天被我們妥善運用?又有多少其實是無意識的習慣和模式? 我們我們的不假思索究竟是根據直覺和心所深信?還是從過去和習慣經驗中或創傷裡累積的偏執信念? 將近二月底,有機會讓我重新思考到,我們的意念方向及選擇怎麼
    一直對「車站」心有獨鐘。 車站和搭車旅行,總透著一抹希望之光和引人遐/深思的奇蹟降臨:它們將人們帶離以為掙不脫的煩憂與傷心地帶,載向嶄新、更好的遠方。車站和搭車同時也多層次隱喻結束與開始的雙面刃意含,端看你決定如何解讀。在說,我也特別愛細細觀賞和推敲每個車站是如何創意地、悉心地被建構設計起,...
    新年新希望。 沒有比在新年第一季裡,當吸入新鮮空氣中充滿嶄新與希望能量的同時,抽空靜心濾除腦中前一年累積或殘存的陳舊不適用思維或困頓、失望與各樣焦慮不順心,重新澄清思緒,適時調整還是修改未來藍圖,再接續穩步闊展和實踐新的一年裡期望達成的不凡願景目標與夢想,令自己怦然心動的那一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新聞時事】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好不好?臺灣 #Me Too事件 臺灣最近在新聞或社群軟體中,許多人紛紛揭露自己曾經遭受性騷擾的經驗,從一開始的政治圈,到後來的出版界、影劇圈等等,發生了好多讓人感到心痛的故事…
    Thumbnail
    六月是生命月,不是驕傲月 June Is Life Month, Not Pride Month 英文原文:https://washingtonstand.com/commentary/psa-june-is-life-month-not-pride-month
    透過此解說影片,將學到: 1.遺產在完稅前,繼承人可以提領被繼承人的現金嗎? 2.什麼情況下可申請實物抵繳? 3.公設保留地抵繳的二情況。 歡迎各位參考指教! https://youtu.be/De7gqjia8yQ
    Thumbnail
    #60plus #60年華 #時事新聞英文 筆記 令人緊張戰慄的一課。 Russia Invaded Ukraine 俄羅斯入侵 Launch the full-scale of invasion 發起全面入侵 Act of war 戰爭行為 Invasion 入侵 Attack攻擊 盧布暴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在臺灣,研究頭足類的實驗室屈指可數,清大焦傳金老師實驗室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員,目前借調任職科博館館長的老師,有個響亮的外號「跟烏賊談戀愛的男人」,醉心於研究這些可愛的軟體動物,而面對小情人們,老師也很好奇,牠們也有個性,也有情緒嗎?
    Thumbnail
    近期學長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終於被刊登出來了,雖然早已請他寄檔案給我,本來想搶刊登當下就發文,但偷懶到現在才寫,先在此獻上我的膝蓋。 這篇研究以獼猴視網膜作為研究材料,透過實驗得知視覺訊號的處理過程具有選擇性,而且它們只保留對預測未來有幫助的訊號。
    Thumbnail
    (上述兩個影片是用在這一段) (故事一)「吼!我要告老師!」(然後老師就上法院了(大誤)) 這句話完整應該是說「吼!我要告訴老師!」是常見於小朋友因小事發生爭吵,而找老師告狀的現象。 詳細過程可能是這樣: 小朋友A:「吼!你再這樣,我要告訴老師喔!」 小朋友B:「你去啊,你去啊!」 (故事
    Thumbnail
    假設您的孩子都已經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有把這則新聞讀通嗎?唯有讀通,才能活用、引證並連結其他知識及資訊,成為一個有系統的資料庫。 這個單元,教各位運用「新聞架構4W表」帶小朋友整理剛剛讀過的新聞報導。
    Thumbnail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 2020年的日本,我會選擇「改變」。 這個「改變」不單只是疫情帶來的衝擊,同時也是直接或間接因為疫情的關係而促成的轉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時事無感症」大概是台灣絕大多數孩子共通的症狀,除非你拿著棍子逼他們讀報,他們一定不會自動自發去了解時事。對時事無感的孩子,面對越來越注重時事力的升學考試,肯定會吃大虧;此外,他們還會漸漸和時代脫節,失去競爭力,後果不可小覷。激發孩子主動關注時事的練習,最好從國小階段起步,否則上了國中就太遲了……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新聞時事】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好不好?臺灣 #Me Too事件 臺灣最近在新聞或社群軟體中,許多人紛紛揭露自己曾經遭受性騷擾的經驗,從一開始的政治圈,到後來的出版界、影劇圈等等,發生了好多讓人感到心痛的故事…
    Thumbnail
    六月是生命月,不是驕傲月 June Is Life Month, Not Pride Month 英文原文:https://washingtonstand.com/commentary/psa-june-is-life-month-not-pride-month
    透過此解說影片,將學到: 1.遺產在完稅前,繼承人可以提領被繼承人的現金嗎? 2.什麼情況下可申請實物抵繳? 3.公設保留地抵繳的二情況。 歡迎各位參考指教! https://youtu.be/De7gqjia8yQ
    Thumbnail
    #60plus #60年華 #時事新聞英文 筆記 令人緊張戰慄的一課。 Russia Invaded Ukraine 俄羅斯入侵 Launch the full-scale of invasion 發起全面入侵 Act of war 戰爭行為 Invasion 入侵 Attack攻擊 盧布暴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在臺灣,研究頭足類的實驗室屈指可數,清大焦傳金老師實驗室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員,目前借調任職科博館館長的老師,有個響亮的外號「跟烏賊談戀愛的男人」,醉心於研究這些可愛的軟體動物,而面對小情人們,老師也很好奇,牠們也有個性,也有情緒嗎?
    Thumbnail
    近期學長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終於被刊登出來了,雖然早已請他寄檔案給我,本來想搶刊登當下就發文,但偷懶到現在才寫,先在此獻上我的膝蓋。 這篇研究以獼猴視網膜作為研究材料,透過實驗得知視覺訊號的處理過程具有選擇性,而且它們只保留對預測未來有幫助的訊號。
    Thumbnail
    (上述兩個影片是用在這一段) (故事一)「吼!我要告老師!」(然後老師就上法院了(大誤)) 這句話完整應該是說「吼!我要告訴老師!」是常見於小朋友因小事發生爭吵,而找老師告狀的現象。 詳細過程可能是這樣: 小朋友A:「吼!你再這樣,我要告訴老師喔!」 小朋友B:「你去啊,你去啊!」 (故事
    Thumbnail
    假設您的孩子都已經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有把這則新聞讀通嗎?唯有讀通,才能活用、引證並連結其他知識及資訊,成為一個有系統的資料庫。 這個單元,教各位運用「新聞架構4W表」帶小朋友整理剛剛讀過的新聞報導。
    Thumbnail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 2020年的日本,我會選擇「改變」。 這個「改變」不單只是疫情帶來的衝擊,同時也是直接或間接因為疫情的關係而促成的轉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時事無感症」大概是台灣絕大多數孩子共通的症狀,除非你拿著棍子逼他們讀報,他們一定不會自動自發去了解時事。對時事無感的孩子,面對越來越注重時事力的升學考試,肯定會吃大虧;此外,他們還會漸漸和時代脫節,失去競爭力,後果不可小覷。激發孩子主動關注時事的練習,最好從國小階段起步,否則上了國中就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