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副作用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生活實驗二四七

離門最遠的地方,是書房。

有窗有桌有椅,我把自己

種在那裡。陽光、文字

和點狀思考,我把自己

冷靜下來,成為睡眠專家。

閱讀的副作用━ 好 眠





    83會員
    957內容數
    我想優化當下小日子的實驗小配方,歡迎一起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JW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半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接下來還是自己的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字是一種名為愛的元素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ICON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水 母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晚安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的黑白光譜中,立志做灰色地帶的書——與「柳橋出版社」負責人李家騏對談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Thumbnail
    avatar
    南聲
    2021-08-17
    【閱讀的力量】紛擾中如何找回平靜5月中旬疫情的展開,每天破百例的新聞不斷推播,在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造成了恐懼和害怕,我的親友也不例外,不斷提醒我要戴好口罩、不斷提醒我下班就趕快回家、端午節先不要回家先用視訊跟家人互動就好、「不要亂跑」這四個字我不知道聽了幾千遍... 在那些時刻我感覺很焦躁,到底要講幾次?我不得不說我也染上了這些
    Thumbnail
    avatar
    王小花
    2021-08-01
    閱讀的迷人之處曾幾何時,網路發達,資訊爆炸,對閱讀的渴望也日益降低,忘了有多久,沒有拿起書閱讀、提起筆寫字,疫情來得又急又快,令人措手不及,卻讓我自己再次沉靜、反思,閱讀、寫作,曾經是我的最愛,是否應該重新拾起?
    Thumbnail
    avatar
    天上的雲
    2021-07-29
    【閱讀的日常】只有在公司工作才是真正的人生嗎? 昨天看了一本書,叫做五十歲,我辭職了。 作者是一位爆炸頭姐姐稻垣惠美子,在日本有名的朝日新聞社的社會部擔任總編輯,並且是一位專欄作家,也上過許多電視節目,因為燙了一頭爆炸的捲捲頭而讓人印象深刻。 才剛剛開始看了幾個章節,就連續被書中的好幾個句子感動。 想要離開大企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想要從一個很好
    Thumbnail
    avatar
    台灣太太在北京
    2021-06-25
    閱讀的習慣一本遺失在金門的書 一個多月後終於又回到我手上
    avatar
    Kris B Beouf
    2021-06-20
    閱讀的些許感受 昨天讀了《摯友》。  然後讀摯友之前無意間又重新翻閱郝明義翻譯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它的部分內容節錄於龍騰版高職課本,大約說如何品嘗一本書。我記得高中時老師要我們寫眉批,對書中內容做發想,類金聖嘆在水滸傳天地頁的批閱,深具洞見且辛酸辣。  我閱讀還不到功夫,喜歡不求甚解,對於浩瀚的書海喜歡蜻蜓點水
    avatar
    2021-01-10
    閱讀的益處一、閱讀可以串聯過去與未來 二、藉由閱讀來了解自己與他人 三、閱讀使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四、閱讀可適時讓我們放慢生活的步調
    avatar
    張叮噹
    2020-10-06
    閱讀的真義:《活著的圖書館》  社會大眾對於閱讀有種既定印像,認為書本是神聖載體,相較於其他興趣嗜好,閱讀蒙受更多青睞、更能引發那些對於人浸染知識後的美好想像:可是在光明面之外呢?書既然承裝了人的思想,除了那些明亮乾爽溫煦日和,你無法忽略字詞也會描摹潮濕、混亂、狂妄、癡迷,這些同樣屬於人的祕密。
    Thumbnail
    avatar
    給個問號
    2020-07-30
    閱讀的過去、現在、與不可限量的未來式: 我讀《給未來的讀者》人們,是不是不閱讀了? 是對於閱讀提不起興趣、找不到非讀不可的書或理由? 抑或單純覺得閱讀之於自己已不再重要也不是必要? 「閱讀」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像逐年遞減的書店與書籍一樣,就要從進行式成為過去式了? 有一個對閱讀始終不渝的資深讀者,以「人為何需要閱讀?」為題,對這道命題不斷叩問...
    Thumbnail
    avatar
    Diane Yang
    2020-06-20
    閱讀的無限力-未來少年雜誌6月號專訪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作家、金鼎獎評審……,李偉文的身分很多,橫跨醫學、環保、文學各種領域,精采又豐富。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