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與成功有約」的講座後,天下文化致力於推廣閱讀的美好,這次推薦三本科普書「如何讓人改變想法」、「超級感官」、「what if ? 2」
瓦基也是「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作者,推薦我自己寫的另一篇讀書心得:【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心得】與chatgpt協作(用訪談的方式來撰寫)
最後,引用哲學家休謨的話
Indulge your passion for science... but let your science be human,and such as may have a direct reference to action and society.(放縱你對學的熱情 但要讓你的科學有人性 並直接涉及到行動和社會)
我想,科學不僅是冷冰冰的硬知識,應該是要有溫度的,才好咀嚼入口
答案都很醋咪,尤其是第一題,確實顯示台灣人喜愛冒險與不確定性的精神 🤣
一般人認知的五種感官為「眼睛看見」、「耳朵聽見」、「鼻子聞到」、「舌頭嚐到」、「手去觸摸」。超級感官一書,更細拆解為32種,其中「內感受-血氧濃度 」、「內感受-血中二氧化碳濃度 」這種比較細微的部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去注意到的無意識感官。也介紹了《無意識知覺》與《跨感官知覺》的案例說明
無意識知覺資訊會影響生活,以下針對飲食、音樂、名字、環境、長相、顏色、聲音、觸覺都有明顯的實例:
跨感官知覺有幾個著名的效應包含「The Shams Illusion」、「The McGurk effect」、「Rubber Hand Illusion」、以及「聯覺(synesthesia)」-兩種感覺自動相伴而生的現象,每2000人之中有一位的聯覺者,以下這張圖,有看出什麼嗎?如果沒有的人也不必難過,表示自己屬於99.95%(1999/2000)之一的人而已
就拿最近訪台的AMD執行長"蘇媽",蘇姿丰為例,以下節錄數位時代內容,在管理上面對面訪談,了解彼此想法有其重要性,後面也會提到,這是因為「自我歸類理論」,面對面訪談讓我/他的距離拉近,這也是敏捷講求的精神,彼此能更close,才能更透明、更有溫度,台灣人說,「見面三分情」是有理論基礎的
這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以下這張圖是『灰鞋綠襪』還是『粉紅鞋白襪』
兩者都是真相,因為這是一張綠色光源下拍出來的照片,看到的是『灰鞋綠襪』,實際上是『粉紅鞋白襪』 Awesome!
以【數學與我的距離】為主題(怎麼跟我的教育訓練大綱一樣《保險與我的距離》 🤣🤣🤣),致力於把數學變得有用、好學、好玩,就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一次滿足3個願望。
電機系的賴教授沒接觸科普前(<2010年),用心於完成晶片演算法,運用數學邏輯推理,加速開發流程,雖然可以使用電腦利用蒙地卡羅法大量地跑出模擬數據,但是曠日費時,使用數學推論就是簡潔,數學是一把手術刀,而且,就算再好用,不會就是不會😅
大量接觸科普後(>2010年),開啟自己的使命將數學科普化
透過這些有趣的問題,拉近與大家的距離。(雖然我是數學系的,但是對於為什麼要學根號2的回答還是沒辦法說服我,頂多只是多學到冷知識而已😂)
「what if ? 2」 這本書也是透過類似的方式,詢問有趣問題的解答
最後,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解答為什麼
來持續探索這個能被知識取悅的社會,將會非常有趣!(Nearly everything is really interesting if you go into it deeply enough.)
針對「閱讀」與「科普」的主題,三位與談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瓦基-一周會看兩本書,記得在podcast也提過,會有目的性的方式選擇讀書的類型與種類,不同時期依照自己的需求去讀需要用到的書,會用筆記的方式把書中有用的知識節錄下來,不用從頭翻到尾,按照自己喜歡或有用的章節去讀。
曹玉婷-養成環境中有書的習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聽到、看到的地方都塞滿書就對了,對於不好看的書就丟掉吧,Let it go! 對於看到的知識也要抱持懷疑的態度,確認資訊來源,避免被假新聞蒙蔽。
寶博士-閱讀就是要讓「今天的自己覺得昨天的比較笨」,科學的目的是用來反直覺的。要能問對問題,並且要能反向思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去挖掘報章雜誌沒有講的事物,最後,要拿出《忘記密碼》的勇氣,按下去就對了,對於未知的科技新知,just do it ! 就像我自己的座右銘,『去想 做不到,去做 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