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為了記誦的便利,前期的開元年號代表精明,後期的天寶年號代表昏庸。當然不會從開元廿八年至天寶元年,玄宗突然判若兩人!
從玄宗生平的角度,或許從一位美人的出現,比起年號的更替,帶來的巨大改變更具標誌性。楊貴妃,本名玉環,被稱讚有「閉月羞花」之貌。以唐的審美標準,楊貴妃擁有豐滿的身材,但她的得寵,不單單依靠「微胖」,她精通琴棋書畫,能歌善舞,尤以胡旋舞最討玄宗歡心。
楊氏被冊封為貴妃時,估計27歲,當時玄宗已61歲,沒有了年青時的政治魄力,此時遇上了楊貴妃,享受著二人世界,就更加荒廢朝政,耽於逸樂了。最後,玄宗沒有洞悉先機,楊國忠與安祿山的權力鬥爭最終演變成安史之亂。楊貴妃就負上迷惑皇帝的罪名,成為紅顏禍國的經典例子。趙翼《廿二史劄記》評論,「開元之始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
玄宗晚年漸失勵精圖治的魄力,寵愛楊貴妃,縱情聲色,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據玄宗時官員宇文融的警告,天寶年間已出現各種衰象,如官吏不守法規,質壓公文,貴戚恃勢橫行,選官挑選不公等。
與此同時,更嚴重的,唐玄宗對種種政治警號,也失去了警覺性。其一,讓李林甫擔任宰相。此人阻塞言路,排斥異己,以保障自己權位。例如他任用胡人為節度使。美其名是胡人善戰,實情是為了杜絕出將入相。從此節度使多由胡人擔任,胡將又多招募胡兵,形成外族軍隊。邊鎮軍事權力由胡人掌控,胡人若有異心,易生事故,為安史之亂留下伏線。
其二,讓楊國忠接替李林甫為宰相。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從兄,幾年間就官至相位。他貪污腐敗,決策草率,經常欺瞞玄宗。為了鞏固權位,排斥節度使安祿山,不斷向玄宗指責安祿山有謀反的意圖。玄宗同時寵愛兩人,沒有及時阻止這場將相的不和,最終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而叛亂。更可悲的是,安祿山起兵初期,楊國忠成功隱瞞敗績,至叛軍迫近關中,玄宗才恍然大悟。
其三,為了加強防禦外族的威脅,唐玄宗推行軍事改革,本意是回應府兵制的崩壞,切合時代需要。玄宗時設彍騎十二萬,負責保衛京師,又在沿邊境設立十大兵鎮,擁兵總數超過四十八萬,改變了唐太宗的關中本位政策,即軍隊分佈內重外輕,轉變為外重內輕的形勢,為地方叛亂提供了可能性。
邊鎮由節度使管理。玄宗不但讓節度使負責邊鎮的軍事,還可以自行招募士兵,更兼領民政及財政權力,節度使權力過大。同時,彍騎只負責守衛中央,但這種分工令彍騎欠缺實戰經驗,與邊區軍隊相比,顯得疏於訓練,戰鬥力弱。因此,地方坐大,為地方叛亂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兵鎮擁兵四十八萬,但分散於邊區十個兵鎮,最大的兵鎮范陽擁兵九萬,如果朝廷有效制衡,還是不敵中央的。但玄宗信任安祿山,讓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三鎮連成一線,擁兵十八萬,勢力較中央強大。安祿山是營州胡人,不但懂得討好玄宗,也真的具軍事才幹,解除東北邊防威脅。正因如此,玄宗對安祿山沒有防範,就讓安祿山運用地方叛亂的條件,最終於范陽起兵,爆發延禍八年的安祿之亂。
紅顏禍國,往往只是男人推卸責任的藉口。即使這個「理論」有某種說服力,那麼,楊貴妃對安史要負起甚麼責任?一件歷史事件的背景,如果以「A導致B,B導致C,C導致D」的因果關係,那麼「A」對「D」有責任,只是蘊釀事件的角色。楊貴妃或許就是佔據這個角色,
楊貴妃令玄宗神魂顛倒,玄宗荒於政事,但不等於必然有李林甫和楊國忠之流得權。他們得勢,也不是必然令地方謀亂。地方坐大,如果及早調整制度,是可以避免的。這些都不是皇帝迷上美女的必然結果。但楊貴妃作為玄宗昏庸的標誌性人物,日後的玄宗不斷判斷失誤,加上將相不和的兩位主角,楊國忠與安祿山也確實依靠楊貴妃維持權位,那麼,這位紅顏的確在禍國上有了一點點具「距離感」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