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弟弟又不是故意的,妳就讓他一下,再種就有了。」

當小一的弟弟,把好不容易冒出頭的小花苗,拔起來一探究竟,我生氣得想哭的時候,大人用這句話,讓我閉上嘴巴。

小時候,我最討厭大人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妳看孔融多懂事,都會禮讓,更何況妳是姊姊。」

這些溫良恭儉讓的故事,固然是儒家思想的美德,卻也成為年幼時期我的緊箍咒,綁得我有苦說不出。

當我成為媽媽,我就不會要求年紀大孩子的一定要禮讓年紀小的,年紀小的孩子也未必要聽年紀大的。壞處就是,他們常爭吵,而且沒大沒小。 (誤)

raw-image

「教養,就是補償生命的路徑。」我們都承接了來自家庭甚至家族的價值觀,也在有意無意下,逆向操作我們不想要的部分。

《教養是合作》書裡提到「我們都在教養裡,補償自己。」

這句話蠻有意思的,補償自己過往不愉快的經驗,不再複製。或者年幼未滿足的期待,在孩子身上實現。比如小時候很想買積木拼圖無法如願,現在狂買積木拼圖給孩子玩。我覺得孩子的玩具通常是爸媽自己也想玩的。哈哈~

在教養孩子之前,得先清楚明白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弱點與長處,才能把自己擺在最佳的戰鬥位置,傳說遊戲不都這樣嗎?

透過有如心理測驗般有趣的分析,海蒂老師幫你找出你的教養風格,對照孩子的天生氣質與個性,投其所好,以便去找到最適合彼此的合作溝通方式。

海蒂老師從阿德勒心理學切入,講述自己日常生活故事,用具體有步驟的方法,引導家長們如何去看見孩子內在心理需求,追求連結感、追求能力感、追求重要性與價值以及擁有勇氣。

有趣的是,當看到海蒂老師面對孩子也會暴怒,心裡也跟我一樣有千百個OS,突然覺得自己不孤單,不那麼懊悔自責了。(什麼心態啊)

因為我們都一樣,在孩子面前,只是個平凡的母親。

這本厚如字典的《教養是合作》含金量真的蠻高的,只是資訊量龐大,一次K完,恐怕會消化不良。

建議分段閱讀,邊讀邊想邊運用,一定會收穫滿滿。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的『努力』通常結果都不怎麼好。」 一位熟識的朋友開玩笑的對我說這句話。 乍聽之下,好像是批評,事實上是因為他太了解我的個性。 我常常「很努力」(或者說很用力)的過日子。
早上被會計單位退件,請款單據有些缺漏。我去找承辦人員,請教該怎修改。承辦人員埋頭於滿桌子的文件,對我突如其來的詢問,指著單據空白處不耐煩的說,「你這要有合約計價,去找會的人教你!」 事後同事說,會計單位的同仁,常講話很兇、很不客氣。我笑了笑,表示可以理解他們的忙碌與紛亂。
從小到大,我們許多言行舉止,日復一日,一再的重複,發展出我們的慣性,這是求生存的本能,可以節省許多時間跟大腦的運作,因為需要留著更多的心力去面對跟處理更多的問題跟事情。 但我們卻從來逃離不了內在感受帶來的情緒,影響著我們的溝通應對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糾結於溝通問題上,其實,是卡在自己的
在職場上我曾經英文不好失去工作機會,因此我要求小孩能夠學好英文,以填補我自己的缺憾。當我能看到這點,就有機會鬆動我的情緒與觀點,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與選擇。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個夏日午後,我帶著孩子們讀情緒繪本。 大概都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戴著口罩,明亮的雙眼盯著我,咕嚕咕嚕地轉著,很是天真。 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我問道:「你們可以生氣嗎?」 「....不可以...」異口同聲,而且聲音聽起來都有點怯懦。 「不可以生氣啊?! 那你的生氣要往哪裡去呢?」 「..
在團體中,我們常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歡我,樂於跟我相處,那是人類生存的渴望,認同感和價值感。 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個樣子,有人就是看你不順眼,跟你唱反調;要不就擺臉色給你看,或是處處與你作對。
「你的『努力』通常結果都不怎麼好。」 一位熟識的朋友開玩笑的對我說這句話。 乍聽之下,好像是批評,事實上是因為他太了解我的個性。 我常常「很努力」(或者說很用力)的過日子。
早上被會計單位退件,請款單據有些缺漏。我去找承辦人員,請教該怎修改。承辦人員埋頭於滿桌子的文件,對我突如其來的詢問,指著單據空白處不耐煩的說,「你這要有合約計價,去找會的人教你!」 事後同事說,會計單位的同仁,常講話很兇、很不客氣。我笑了笑,表示可以理解他們的忙碌與紛亂。
從小到大,我們許多言行舉止,日復一日,一再的重複,發展出我們的慣性,這是求生存的本能,可以節省許多時間跟大腦的運作,因為需要留著更多的心力去面對跟處理更多的問題跟事情。 但我們卻從來逃離不了內在感受帶來的情緒,影響著我們的溝通應對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糾結於溝通問題上,其實,是卡在自己的
在職場上我曾經英文不好失去工作機會,因此我要求小孩能夠學好英文,以填補我自己的缺憾。當我能看到這點,就有機會鬆動我的情緒與觀點,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與選擇。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個夏日午後,我帶著孩子們讀情緒繪本。 大概都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戴著口罩,明亮的雙眼盯著我,咕嚕咕嚕地轉著,很是天真。 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我問道:「你們可以生氣嗎?」 「....不可以...」異口同聲,而且聲音聽起來都有點怯懦。 「不可以生氣啊?! 那你的生氣要往哪裡去呢?」 「..
在團體中,我們常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歡我,樂於跟我相處,那是人類生存的渴望,認同感和價值感。 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個樣子,有人就是看你不順眼,跟你唱反調;要不就擺臉色給你看,或是處處與你作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從小時候母親教導的「孔融讓梨」觀念,探討了長大後意識到自我照顧的重要性。文章中分享了作者與弟弟之間的情感互動,強調了在照顧他人之前要先肯定自己的價值,並提供出自己才能給予他人。該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分享了成長過程中的感悟,並代表作者呼籲人們對自己好一點。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從小時候母親教導的「孔融讓梨」觀念,探討了長大後意識到自我照顧的重要性。文章中分享了作者與弟弟之間的情感互動,強調了在照顧他人之前要先肯定自己的價值,並提供出自己才能給予他人。該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分享了成長過程中的感悟,並代表作者呼籲人們對自己好一點。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