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要怎麼要讓孩子學會跟人家分享呢?我好好跟大兒子講,說弟弟還小,而他已經長大了,希望他多包容弟弟,處處讓弟弟一點,結果他還是對弟弟很小氣,一點點事情都要計較,不願意把玩具分弟弟玩,不順他意就尖叫大哭!該怎麼辦呀?」
在晤談室裡常可以聽到父母抱怨子女吵架的問題,在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手足競爭事常見的教養困境,而最近兄殺妹的新聞讓許多家長陷入恐慌,心裡浮現許多疑惑,難道大人習慣叫孩子「大讓小」是不恰當的做法嗎?那麼怎樣引導才能讓手足競爭往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呢?
比起立刻與家長談親子互動技巧,我通常會先引導大人理解「大孩子的心情」,試想如果你的主管為了讓新人留下來,無緣無故要你把自己辛苦賺來的業績讓給新人,你願意嗎?你會心情平靜地接受嗎?
有些對孩子感同身受的媽媽,甚至把弟妹的出生對哥哥姊姊的影響,比喻成老婆發現先生在外面有小三那般的心情,確實從某些角度來想很相似,原本屬於他和媽媽之間親密無間的兩人世界,出現了另一個和媽媽更親近的人,隔開了自己跟母親,這樣的衝擊對孩子來說毋寧是非常大。
但家人在較小的孩子出生後,常常忘了「較大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孩子」,以至於過份高估了大孩子消化情緒的能力,忘了多一點包容、陪伴和引導,如果不能站在大孩子的立場思考,沒辦法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孩子如何能學會快樂分享呢?
當父母親比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開始回顧自己處理手足互動的過程時,常會發現許多時候希望孩子學會「大讓小」不只是為了教小孩,更大的部分是「大讓小」減輕了大人的困擾,當雙親為了家裡大小瑣事忙得一團亂,眼看大小孩和小小孩起了爭執,比起尚未能好好溝通的小小孩,父母很自然地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大小孩身上,期待他可以選擇忍讓,減輕大人的煩惱。
如果要求孩子退讓的過程沒有同理也沒有溝通,就好比前面舉的例子,上司不分青紅皂白地要你把辛苦累積的業績讓給新人,你願意嗎?如果你選擇退讓,是因為你真心想要幫助新人,還是因為礙於上司的權威呢?我相信透過這樣的互動,孩子所吸收進心裡的會是後者居多。
有時候,大人想要孩子學會「包容」或「退讓」是因為自己對「衝突」和「競爭」的耐受力較低,所以面對孩子間的手足競爭感到焦慮,想要透過壓抑孩子的競爭降低焦慮。其實,良性的競爭是學習分享很好的方式,競爭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
有個連鎖速食店的廣告將鮮明地表達出這個觀點,影片中兩兄弟本來做任何事都要搶,從不相讓,有一天到速食店,兩個人還是繼續打鬧,過程中弟弟打翻了自己的薯條,看到弟弟很落寞的樣子,一旁的哥哥後來默默地分給對方剩下的薯條,也許就是要透過彼此競爭,才能累積情感,自發地培養出「在一起,不是你的和我的,而是我們的」這樣的態度。
回到「父母該何協助孩子有良性的手足競爭」這個問題,根據許多過來人的雙親的分享,重點是「尊重」和「公平」。「尊重」是不過分介入手足之間的互動,讓他們彼此有空間去練習溝通協調,也不太過壓抑彼此的情緒,只需要稍微注意安全,適時引導用比較好的方式宣洩情緒;更重要的一點是「公平」,要激發手足感情的最好方式是公平,公平地同理兩個孩子,如果無法同時,也要記得輪流照顧兩個孩子的需要,如果大孩子感覺到被公平對待,不用擔心自己會失去父母的愛,他才能好好的去愛自己的弟弟妹妹。
初刊於良醫健康網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