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我們的大腦是迷因的宿主,都被迷因控制了嗎?

 

●迷因是什麼?

這個由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造出來的新名詞,類比於生物學上的基因 (gene) 這個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會經由非遺傳方式,尤其是透過模仿傳遞下去的東西」。

換言之,迷因能將想法、觀念、行為或技能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一個大腦傳遞到一個大腦,形式包括故事、服裝、發明、食譜、歌曲、農耕或雕塑。

迷因會四處散播,不管是有用的、中性的或是有害的,不管是一個精彩的科學想法、或是科技上的發明,都會因為有用而散播。

 

●布拉克莫在書中使用迷因理論,說明了迷因演化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例如,廣義的人類語言起源與發展過程。

布拉克莫論證,人類的語言能力受到了迷因驅使而開始發展,語言的功能其實是為了傳播這些強勢迷因而存在的。

而一些有利於人類社交、繁衍甚至性愛的語言開始演化後,某些成功的迷因將大量被模仿與複製,得到其原汁原味的保存、增強其豐富化,以及持久盛行發展的大腦環境。

不過,生活在社群媒體世代的人們,接觸最多的是網路迷因 (Internet Meme) 的數量可能最多,衝擊也最大。

如果從本書論證加以延伸,那麼網路社群中流傳盛行的各種迷因現象 (如流行梗圖、爆紅政治人物、各類網紅直播,甚至假新聞帶風向等現象)可被說明,更可以說明作為一個文化社會的複製子,任何於網路社群中的強勢迷因資訊,可說是得到了絕佳的演化工具,得以在眾多迷因競爭中,受到人們喜歡、注意。

撩撥了情緒與慾望的迷因資訊,總是能獲致豐沛的演化能量與活力,得以利用網路,廣傳散布於全人類的機會。

 

●網路病毒是比較新的迷因。

收過一封「筆友的問候」,這顯然是來自某位未曾謀面人士的好心警告,裡面寫著「絕對不要下載任何標題為「筆友的問候』的訊息」,然後繼續警告我如果我點開了這封可怕的訊息,就會讓「特洛伊木馬病毒」摧毀我硬碟中的所有資料,再自動把這封訊息傳給我信箱中的所有電子郵件收件人。

為了保護我的朋友及全世界的電腦網路,我必須儘快把這封警告信寄給所有朋友。

你發現了嗎?

對這隻病毒的描述並不合理且並不存在。

真正的病毒,就是這則警告本身。

這是非常聰明的小型迷因體,威脅並訴諸利他主義,讓你這個又傻又有 愛心的受害者把訊息傳遞下去。

 

●如果我們要確認迷因的意思,就必須小心區分經由模仿而來的學習,以及其他種類的學習。

心理學傳統上針對個別學習(如個別動物或人的學習)主要區分了兩種類型:古典制約以及操作制約。

在古典制約中,最開始是巴夫洛夫對流涎的狗的研究,兩種刺激源會經由重複配對出現而產生連結。

我的貓或許習得把特定聲音連結到用餐時間,把某些貓隻的影像連結到害怕,把雨聲連結到「不適合外出」等等。

就像我習得聽到牙醫的鑽牙聲就全身僵硬,聽到冰塊落入琴湯尼的聲響 就感到輕鬆愉快。

你可以這麼說,在古典制約理論中, 環境中的某個面向已經被複製到大腦中,但這些面向就停在腦中,不會經由模仿傳遞下去。

操作制約是在動物做出某些行為時會獲得獎賞或懲罰,因此會增加或減少這個行為的頻率。

伯爾赫斯·史金納(Burrhus Skinner)就對這種試誤學習進行了一個知名研究,讓籠內的老鼠或鴿子習得壓下桿子以獲取食物。

我的貓也許也是藉由操作制約學會使用貓門,並精進捕捉老鼠的技巧。她也學會了乞求。

一開始,她輕輕抬起鼻子頂著我手中的盤子,接著在「行為塑造」的過程中,我逐步獎賞她,讓她做出越來越俐落的乞求動作,最後我把碟子藏在背後,直接說「上來」。

如果你覺得人類這樣強大的動物這如此待弱小動物是不公平的,那我要告訴你,她也成功訓練了我,在她需要時讓我離開書桌去撫摸她。

 

●迷因—基因交互作用

當迷因與基因交互作用,我們或許會預期它們出現競爭和合作,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層次。

一如我們所見,好幾位理論學者把迷因比擬成共生體、互利互助、共生共存或是寄生。

第一位就是克洛克。

他說,最好的情況我們就是與我們的文化指令共生,「最糟的情況就是它們的奴隸」。

狄里厄斯則認為,情況是相反過來的;迷因最開始是基因的奴隸,但就如他所說的,大家都知道奴隸已趨向獨立,而現在我們的迷因從有用的互利互助者、到破壞性的寄生蟲都有可能。

眾所周知,道金斯把宗教視為心智的病毒。

這些都帶來一個問題:迷因究竟是基因的朋友,還是敵人?

答案當然是,兩者都是。

 

●根據美國作者布羅迪(1996)的研究,跟性愛、食 物和權力有關的迷因,都觸壓到威力無窮的迷因「按鈕」,因為這些主題在我們演化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觸動按鈕的迷因,就是成功的迷因。

還有另一個闡明的方式:基因演化創造出對於性、食物和權力特別關注的大腦,以及我們所選擇、反應這些基因所關注的迷因。

除了使用「迷因」一詞,這背後的邏輯是社會生物學者或演化心理學所假定的:我們所擁有的觀念、所傳遞的故事,以及所發展出的文物和技術,最終服務的對象都是基因。

根據社會生物學,文化應能反應基因的關注,畢竟文化最終是為了基因。

 

●跟婚姻有關的迷因是另一種明顯的例子。

從白色蓬裙洋裝加上幾束花,到破處儀式和通姦的可怕懲罰,我們瞭解到跟婚姻有關的許多迷因,都是立基於生物學上的優勢。

美國迷因學者林區(1996)提供了婚姻傳統中許多追隨生物學優勢的事例,例如性別角色及父系繼承。

其中的機制很簡單。執行某種婚姻制度的人,會比執行另一種婚姻制度的人產出更多孩子,並且把這套體系傳遞下去,因此產出更多孩子。

因此,傳遞這種體系會更有效率。

除此之外,運作最佳的體系可能會隨著環境變化。

社會生態學者提供了許多不尋常的婚姻安排,以及各種聘金和嫁妝的事例,這些事例看來確實都依循環境而出現,並能增進體系中成員的基因適應度。

一夫多妻制(一個男性有好幾個妻子)就跟一夫一妻制一樣,都是常見的體系。

但在極端的環境中,其他體系也能盛行。

舉例來說,在邊陲寒冷貧瘠的喜馬拉雅山谷中,是全世界少數幾個施行兄弟共妻的一妻多夫制的地區。

這種制度是一個女性與兩個以上的兄弟結婚,並繼承家業。

許多男性和女性保持獨身,女性通常會協助治理家產,而未婚男性則成為僧侶。

英國的社會生態學者約翰.克魯克(John Crook 1989)詳細研究了這些人,並主張他們的體系其實最大化了其基因的適應度。

祖母在一妻多夫制裡所生的女兒,比在一夫一妻制中生下的女兒,後代生存下來的數量更高(Crook 1995)。

不論你是從社會生物學角度或是迷因學角度來看,結果都很相似。

成功的運作方式(或是成功的迷因),是在所處環境中提供最佳基因優勢的運作方式。

 

●為何有人會自願獨身,放棄所有的性愛歡愉?

除非他們的構造和我們其他人完全不同,否則他們應該會奮力地與身體歡愛的自然慾望抗爭,並且釋放這不時出現、甚至持續對性愛的極度渴求。

依照定義,獨身者無法傳遞自身的基因。

他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從基因的角度未必無法解釋。

獨身男女在某些情況下,有可能藉由照顧手足或姪甥,來增進他們基因的存活率。

從某些會劃分領域的鳥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情形。

例如當領域很稀少,尚未尋獲配偶的年輕公鳥就會幫助手足築巢。

牠們或許在未來的季節中能擁有自己的領域,但現在幫助甥姪可能是基因上的最佳策略。

確實在人類社會中,我們不乏看到慈祥的姑媽和寬厚的叔父。

而裙帶關係之普遍,足以具備專有名稱。

 

●網路需要我們嗎?

是的,就目前來說是的,至於往後是否會一直需要?或許未必。

但網路所需要的硬體和軟體都是人類所造,並且需要我們來維護,否則複製系統就會崩潰。

更重要的是,我們生物上的演化天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舊驅動著迷因成功。

這些迷因很自然地都跟性、食物和戰鬥有關。

全球資訊網上最常搜尋的主題 就是性愛。

MUD可讓人們使用虛構身分,在未知地點與未知性別的對象相會、聊天,並且發生虛擬性愛。

大多數的電腦遊戲都建立在殺戮與戰事上。

凡是可以進入這種迷因體,或是跟這種迷因體保持某種關係的,都比較 會成功。

在這個意義下,網路依舊需要我們,並且同時由人類基因和迷因所驅動。

然而,未來會有許多變動。

網路空間中已有四處漫遊的免費程式,稱為「機器人程式」(bot)。

人工智慧前進的方向,似乎就是建造出又小又笨拙的單位,但這些單位集結起來卻能完成很聰明的事。

我們可以想像,網路上開始充滿這類自動化的愚笨生物,卻能合力完成

有用的工作。

例如,當網路的範圍和複雜度繼續增加,並且必然受到迷因原則所主宰,網路上的流量和控制問題必定也會隨之增加。

 

●迷因學自此引領我們跨入新的視界,讓我們知道我們可能可以如何生活。

我們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繼續過日子,活在虛假的錯覺下,認為我們內在有個持續的意識自我,他能負責我的行動,讓我成為我。

或是我們可以像個人一樣活著,一個有身體、腦和迷因的人,以複製子和環境之間複雜交互作用的情況下活著,在知道實況就是如此而活著。

那麼,我們就不會再是自私的自我複合體的受害者。

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

不是因為我們可以反叛自私複製子的暴政,而是因為我們知道,根本就沒有反叛的對象。

 

~蘇珊.布拉克莫 Susan Blackmore/本書是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在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意識心理學課堂上所使用的讀本。布拉克莫的研究領域包括瀕死經驗、冥想的效果、人們為何相信超自然現象、演化心理學,以及迷因理論。她目前是佩若特—瓦瑞克基金的研究員,研究處於意識邊緣狀態的心理現象,並且獲得「超自然主張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OP)的「卓越懷疑獎」。蘇珊.布拉克莫是好幾本雜誌的專欄作家,不定期在《獨立報》發表文章,也常上廣播和電視機節目。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The Meme Machine》

 

#迷因 #演化史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迷因》】↓↓
https://whitehippo.net/30Rkm

【金石堂購買《迷因》】↓↓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331會員
1.9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筆記《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無聲告白》書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台譯:《無聲告白》) 作者:Celeste Ng 類型:小說 語言:英文 閱畢日期:2023/3/16 簡述: 本書描寫了在70年代一個位於美國俄亥俄州(Ohio)的華裔美國家庭:哈佛高材生、現任大學教授的華裔父親、來自美國南方的金髮藍
Thumbnail
avatar
2023-03-21
閱讀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3-01-28
閱讀筆記《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11-13
閱讀筆記《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09-10
閱讀筆記《羞辱創傷》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08-30
閱讀筆記《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08-29
閱讀筆記《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08-29
閱讀筆記《24小時全為己所用》1近期比較忙碌,想讓自己的時間更加有序,更能夠好好地做好經手的事,所以,選擇《24小時全為己所用》來閱讀。跟以前一樣,會以一章節一篇文+應用型圖卡的型態進行閱讀,也會分享至社群媒體,期待提供需要進行時間管理的人,一些新思路。
Thumbnail
avatar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2022-05-11
閱讀筆記《改變人生的1分鐘整理術》/小松易才知道小松易居然是日本第一位整理師(? 前一本作品為《這樣整理,天天都有好事發生!》 整理的四個基本動作是「取出」、「分類」、「減量」、「收納」 放在地上就代表「不重要」 歸零之後,只添加真正需要的東西 如果臥室什麼都沒有,你會放什麼東西呢? 書桌是用來做事的,不要放任何東西在上面 不整理只會越來
avatar
2020-09-24
閱讀筆記《不被雜物綁架的人生》/Joshua Becker極簡主義 是有意提升我們最珍惜的事物,除去害我們分心的雜物。
avatar
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