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就是賭博,FIRE是勝率最高的賭法

2023/07/28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為什麼有必要投資?

除非你是月入三、五十萬的高薪族,否則在這幾乎零利率、卻又極可能持續通膨的畸形時代,儲蓄只會越存越少,退休時程也會越來越遙遠。

而就算你是高薪族,也要確定你的工作會一直這麼高薪下去。更重要的是,你還要活得好好的、身心狀態能持續這樣工作下去,否則有個萬一時,自己(與家人)同樣會陷入困境。

投資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賺大錢過爽日子,而是為了:能繼續過現在的生活(對於很滿意當前的工作與生活者),能早一點不要繼續過現在的生活(對於很不滿意當前的工作與生活者)。

因此,投資絕不是聽了某某名師報明牌,就能奇蹟似的一夕致富(這是投機與賭博)。而是有紀律有方法、仔細拿捏風險與獲利、慎重考慮當下與未來如何過生活(也就是要何時、要如何花錢)之後,所做出的理性抉擇。

廢話說完了,進入正題。關於投資的唯二心法就是:分散風險,本多終勝。


以上這段文字來自我2021年初所寫的〈投資無訣竅,唯有兩心法〉一文,經過兩年半之後依然適用(除了利率以外)。本文我會進一步說明如何將FIRE生活型態與投資妥善結合,並且參考《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兩本書中所提供的資訊。前者是「投資觀念建立」,後者是「具體投資策略」,強烈推薦想好好理財、投資的朋友仔細閱讀。


首先談談為什麼我會使用那麼聳動的標題。

以下幾段文字來自《致富心態》一書:

⁕財務結果取決於運氣,不受才智和個人努力影響。
⁕財務成功不是硬科學,而是軟實力,你的言行舉止比專業學識更重要。
⁕我們思考與學習金錢觀的方式簡直和學習物理(牢記規則與法則)沒什麼兩樣,但和學習心理學(了解情緒與細微差異)卻不太相像。


此外,《持續買進》第15章提到一個重要的發現:統計發現生活在哪個年代會大大影響你的投資結果,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努力」所佔的比重很低。
因此,我們能做的不是「找出報酬率最高的投資方式」(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是「找出失敗率最低的投資方式」,並且長期持之以恆、有紀律的執行。


然而不論是多麼保守的投資,只要錢不是放在自己家裡,都是在「賭」,差別只是賭贏(賺錢)的機率高低。以下由風險低到高排列:

⁕就算錢放在家裡,其實也是在賭,賭會通膨或是通縮。若是通膨,你的資產會越來越不值錢,相同金額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這當然也是賭輸。

⁕最安全的投資是活存、定存,賭贏的機會最高,但也並不是百分之百。如果銀行倒閉,你就賭輸了。附帶一提,台灣的「存款保險」僅保障3百萬。

⁕買基金、ETF,是將資金投資到許多不同標的,因此能分散風險。這是我最主要的資金投入標的。

⁕買個股、存股,雖然可能獲取高額報酬,但風險隨之提高。基本上我不會買個股,目前唯一持有的就是「Apple」一股(不是一張),目前價值不到台幣6000元,目的是為了「見證」20年後它的股價會變成多少。

期貨、選擇權、虛擬貨幣等則是屬於最高風險的投資。我有買入0.5%資產的虛擬貨幣,一方面是「小賭怡情」,賭一個某天大漲千倍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虛擬貨幣可以通行全球,若台灣有「意外」時,人在任何國家都能想辦法提領出來應急。


以下會從社會新鮮人、中壯年、預計退休及退休後三個部份,依序說明該如何一邊過FIRE生活、一邊進行投資。



✯社會新鮮人


重點應該擺在「累積資產」,原因正是〈投資無訣竅,唯有兩心法〉一文中提到的「本多終勝」概念:


如果能投資的本金只有100萬,就算運氣極佳「押寶」正確,股價一年就翻倍,也不過就是200萬。況且,這樣的好運極不可能重複發生很多次,讓你資產累積到足夠安心退休(只要其中一次押寶錯誤,就得重頭來過)。
但是如果能用來投資的本金有1000萬,就算每年只有10%的報酬率,帶來的獲利也同樣是100萬。而且,要重複發生的機率當然比本金100萬每年翻倍高很多。


至於該如何累積資產?除非你是富二代,出社會就有幾千萬儲蓄,否則當然得靠「工作」來賺取收入、並進行投資。

很多人會認為:剛出社會收入有限,一個月存個幾千元,再怎麼存也沒辦法退休。這是低估了「複利」的威力所造成的誤解,各位可以試著從「複利+年化報酬率+投資報酬率 計算機」網站,自行輸入數字進行計算。你會發現即使只是每個月投入5000元,只要時間長達30~40年(一輩子的工作年數),最終累積的數字會出乎你意料的多。

不過要達成以上目標有兩個前提:要持續投入(「不要」擇時買進、賣出),要慎選投資標的(「不要」買個股)。以下會有進一步說明。


我在〈一個身心科醫師的「FIRE」教戰守則〉、〈「食衣住行育樂」的FIRE教戰守則〉等一系列FIRE文章談過FIRE生活型態的心理建設與執行策略,若是能搭配執行,就能提高「儲蓄率」,增加每月投資金額,加快資產累積速度。


針對這個議題,《致富心態》一書有兩個提醒:


學會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會在你「擁有的東西」和「想要的東西」之間創造差距,就像你透過增加薪水所得到的差距一樣。但前者容易得多,也更能操之在己。
人人都有基本需求要滿足。滿足基本需求後,還有另一層讓人感覺舒適的基本需求,在這一層之上,又有既讓人感覺舒適、有娛樂性又兼具啟發性的需求需要滿足。不過,超過物質主義最低水準的消費,多半反映出自我意識想要朝擁有類似收入水準的族群靠近,這是用花錢來對其他人炫耀自己有錢的方法。



✯中壯年


隨著工作年資增加、薪水提高,每月可儲蓄金額隨之增加,「資產配置」也就更加重要了。

一般人投資標的主要是房地產、股票、債券、ETF、基金、保單。關鍵在視自己的收入、職業發展、開銷需求,進行妥善的資產配置(比重調整)。


是否該盡早擁有房產、背負房貸,在台灣是個複雜的議題。若是基於「自住」考量,在評估每月「房貸佔收入比例」之後,貸款買房當然是可以考慮的(尤其在台灣房貸利率長期遠低於國外的現況下)。但是即使如此,還是要避免將所有儲蓄都投入支付房貸,仍然應該將部份資金投入其他種類金融商品。


除非你有灰色地帶(甚至違法)的內線消息來源(而不是某某老師報的「明牌」),否則我強烈不建議投資個股(就算是為了「存股領配息」也一樣),更不建議低買高賣。原因是沒有哪家公司會一直「好下去」,你也不可能連續很多次都「賭贏」,靠低買高賣把500萬滾出10倍。會被報導出來的都是「特例」,亦即「倖存者偏差」。

更常見的殘酷事實是「某某股神翻船」的消息,而且不限於一般投資人,連專業操盤手也是。別忘了,操盤手可運用的資金是用「億」來估算的,就算大買某支股票損失慘重,他們還是能靠其他資金填補。我們這些只有幾十、幾百萬資產的散戶有那樣的餘裕嗎?你敢把所有資金都單押嗎?而如果只是投入一小部份資金,就算賺了翻倍又有什麼意義?

以下兩本近期出版的新書,都提供了大量數據證實以上論點,還在想著靠「低買高賣股票」或者「存股」致富的朋友請好好參考:《財經記者的告白:千萬別再買股票!》《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


以股神巴菲特為例,大家都只注意他「如何選擇股票」,卻忽略了他的資產中股票所佔比重並不高(有時甚至只有兩成)。之所以能成為股神並不是因為他很會選股、很會低買高賣,而是「正確的資產配置」以及「在投資市場存活得夠久」(沒有破產)。甚至近幾年來,巴菲特對我們這些散戶投資人的建議是「購買指數型產品,進行資產配置與再平衡」(CP值最高),而不是用某些特定策略選擇投資股票。

話說回來,連股神都這麼說了,為什麼還是有一堆專家、老師,仍然繼續宣揚「神奇」的看盤買賣、存股領息技巧?原因很簡單:指數化投資的概念與執行策略都很單純,真要推行的話,就沒辦法靠寫文章、開課、成立投資群組賺錢了。


早有許多統計資料、經濟學期刊反覆確認:「被動投資指數型商品」是勝率最高的投資方式,因為這個策略能將有限資金投資於「幾乎涵蓋全世界市場」的股票,淨值也幾乎跟著所追蹤的大盤指數亦步亦趨。

好處除了分散風險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持續向上(就算不幸發生世界大戰也不會改變這個趨勢,除非爆發全球性核戰,全人類生活型態倒退100年),只是過程中會有起伏、波動,因此「拉長投資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至少投入10~20年,持續買進不賣出)。相關討論網路上很多,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搜尋。




附帶一提,基本上我也幾乎不買台灣單一市場的商品(如0050、0056、00878),而是投入全球市場。因為雖然台灣市場理論上是我們最熟悉的,但一方面是規模太小,一方面是地緣政治等因素,就我的認知仍然算是「單押」的投資方式。而在金融領域中,「本土偏差」更是很常見的投資觀念謬誤。


若是想要投資全球市場ETF,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式:


⁕開立「海外券商」帳戶,將台幣換成美金以後,透過銀行匯款到國外帳戶購買美國發行的指數型ETF。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因為最廣為人知的幾支指數型ETF(如VTI、VT、VXUS、BND等),不但買賣手續費接近零,每年內扣費用也都在「0.1%」以下,亦即投資台幣100萬,每年成本不到1000元。

⁕在台灣的各證券公司以「複委託」方式投資美國指數型股債ETF。雖然購買的標的是相同的,但是較上一種方式多了給證券公司的「手續費」,成本因而較高。優點則是透過台灣的公司進行交易比較有「安全感」,若是有需要進行資產轉移的時候(比如遺產),手續也簡便許多。

⁕透過「機器人理財」方式投資美國指數型股債ETF。雖然有每年的管理費,但是會協助進行再平衡、資產規劃、提領計畫等,也是值得參考的「懶人投資法」。


在這個人生階段,要繼續堅持FIRE生活方式是最困難的。因為已經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地位,就算不是為了「犒賞」自己,多少也會受到同儕、同事、同輩的影響,難免會想要吃好一點、穿好一點、開好一點的車、住好一點的飯店。

因此,如何平衡長期利益(退休資產、退休生活)與短期需求(當下享受、社會期待),是本時期最重要的課題。這當然不會有標準答案,端看所處的環境、個人特質等條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最不會後悔的生活方式。詳細討論請參考〈FIRE生活為何總是知易行難?〉、〈為何應該學習過FIRE生活?〉兩篇文章。



✯預計退休及退休後


「資產分配」依然很重要,但多了「現金流規劃」的考慮。該如何將資產「變現」以支付每月開銷?

除非擁有三、五千萬以上資產(視生活型態需求而定),只靠活存、定存等最安全(保守)的投資方式就能創造每月所需現金流,否則仍然得冒一些風險「賭」。

和退休前最大的差別在於:不會有每月固定收入來填補「賭輸」的損失,所以必須將「安全性」擺在第一。而且,在退休前至少五年就要開始進行資產調整,將風險較高的投資項目逐步轉移到風險較低的標的。


數十年來已經反覆被驗證過的「4%法則」,是最受到經濟學家肯定的退休金估算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退休後每年預計總開銷乘以25」就是你必須準備的退休金總額(詳情請參考以下文章連結)。

實際執行時有兩個條件:

  1. 資產配置中要有超過25%是股票(另外的部份則是固定收益債券),而非全部投資於「安全」的標的。
  2. 必須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標的(最好是ETF),長期持有並進行再平衡(而非頻繁買賣),每年變現提領出所需開銷。



我目前退休狀態下的資產配置,除去一戶自住房產不納入統計,其餘資產的分配大約是:海外投資(美國券商)佔兩成,儲蓄型保單佔兩成,國內投資佔四成,現金佔兩成(包括緊急備用金、投資市場崩盤時的預備投入金)。


國內投資是主要現金流來源,其中1/3是機器人理財(配息型),雖然管理費是一筆開銷,但很適合我這樣的懶人。

國內投資的另外2/3是基金,購買管道是三大基金申購平台:基富通、鉅亨買基金、中租投顧。現在幾乎都已經進入「無申購與賣出手續費、無年度保管費」的年代,亦即只要查閱你所申購基金的「費用率」(內扣費用),就知道每年所要負擔的「投資成本」。雖然還是比購買指數型ETF成本來得高(基金的內扣費用多在1~2%之間),但優點是「操作方便」,可以視需求自行調整資產配置。


我所持有的基金幾乎都是「配息型」,用來創造每月所需的現金流,其中2/3是「債券型」基金(其中一半是高品質國債與公司債),1/3是「股票型」基金。這是因為我個性保守,選擇儘可能將投資風險降低,代價則是犧牲(股票基金的)成長性。至於如何選擇標的又是另一門課題,有興趣的話日後再詳細說明篩選邏輯,我最常參考的是「強基金」網站討論區。

雖然這樣的資產配置能提供每月現金流,並且具備一定程度的成長性,但並不表示「沒有風險」。債券型配息基金最大的風險是「淨值可能持續降低」,也就是雖然每個月能拿到配息當作現金流,但當初投入的「本金」可能會持續減少(這又是另一門大課題了)。對此有兩個應對之道:


⁕心態調整


有一好沒兩好,沒有哪種獲利可觀又萬無一失的投資方法(如果有人這麼宣稱就絕對是詐騙),關鍵在清楚自己的條件,以及所需要的是什麼、願意犧牲什麼。

我的需要與選擇是維持每月現金流,犧牲的則是本金縮水,因為除了自住房產以外,我們本來就沒有打算留遺產給女兒。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四成國內投資與兩成現金(甚至包括兩成儲蓄型保單),在我們夫妻倆都進棺材的時候,原則上會全部用完,完全沒打算留給女兒。


⁕實際操作


若是本金縮水太多、配息降低太多,有可能十幾年後的每月現金流會比現在降低許多,這又該怎麼辦?


(1)屆時女兒已經18歲,我們早就耳提面命告訴她,大學以後只能幫她負擔學費及住宿費(主要由海外投資支應,此部份不運用於產生現金流,只負責「複利成長」),生活費與其他開銷要靠她自己打工賺取(除非她有辦法申請到德國的大學),因此我們的每月現金流會隨之大幅度降低(減去女兒個人的所有開銷)。

絕大多數身為醫師者,應該會覺得這樣對待自己的小孩有些殘酷(甚至丟臉),但即使有能力負擔,我們也會要求她這麼做,因為老婆和我都認為這對女兒的人生利大於弊。

(2)目前每月領到的現金流,有一部份會持續定期定額股票型ETF及基金,定期將獲利贖回投入債券型基金,以減緩本金縮水的速度。這也算是另一種「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的形式。

(3)兩成放在高利活存的現金(目前利率超過1.3%,無存款上限),除了部份當作緊急備用金,也留有一部份是投資市場崩盤時的預備投入金(股市超過20~30%的崩跌時)。

(4)維持了超過20年的FIRE生活型態當然會繼續,還能視當年的投資績效,安排「等級」不同的年度旅行。收穫豐碩的年度就安排北歐極光之旅,收穫慘淡的年頭就到沖繩小旅行。這麼一來既不會影響長期資金運用,又能適時適度給自己一些「甜頭」,帶來的心理效益絕對比拼命賣肝賺錢、再大吃大喝豪華旅行來得顯著!



以上是我的分享,雖然不可能一體適用,但有很多重要的、值得參考的觀念。

最後還是要再提醒一次:投資就是賭博,除非夫妻倆有辦法存到超過三、五千萬退休(不含自住房產),否則退休後想要過得「正常」一點(亦即不需要刻意縮衣節食),你就非賭不可,只是要懂得選擇最適合自身條件、成功機會最高的策略與賭法。

除非你有辦法過比我還要更為FIRE的生活(〈FIRE退休生活,是天堂還是地獄?〉、〈食衣住行育樂」的FIRE教戰守則〉等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方式),或者打算工作到進棺材那一天,否則如何兼顧資產的安全性與成長性,如何讓自己不會因為投資而擔心得睡不著,就必然是不得不正視的人生課題。

206會員
84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