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三十要轉行:監獄改裝的科技學校Hyper Island

2023/07/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瑞典住了五年,年紀也到了三十出頭,想轉換跑道給更能發揮自己長處、求職較有優勢的科技領域。在朋友介紹下,得知瑞典有一所特別的科技職校Hyper Island(以下簡稱HI)。對,這所學校真的就叫作Hyper Island,聽起來古怪又充滿活力。而進一步認識這所學校之後,發現它還真處處超越了我們對學校的想像。

Hyper Island網站首頁

Hyper Island網站首頁

Hyper Island隸屬瑞典職業學校Yrkeshögskolan的體系,這些職校領域無所不包,舉凡IT、建築、餐飲、藝術、傳媒、觀光、護理,應有盡有。不同於著重學術能力的大學,職校注重訓練職業能力,有大量產學合作和實習,並和政府及業界密切合作;產業需要甚麼樣的人才,職校就針對需求,推出相應的學程。若要跟台灣的學制相比,瑞典職校較類似於科技大學,但論產學合作的程度,可能與高職更接近一點。

HI是瑞典眾多科技類職校中,唯一以英語授課的。因申請門檻只需高中文憑,學生中包含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年轉職人士、甚至也有在業界打滾多年的老鳥來進修,是一所超混齡學校(大概是18-48歲都有的狀態)。學程圍繞科技、商業與設計領域。2023年推出以下十一種全職學程:AI Business Consultant、Business Developer、Content Developer、Data Analyst、Design Lead、Digital Creative、Frontend Developer、Motion creative、Motion Designer、UX Designer、XR Creative Designer。這些學程約每兩年就會變動一次,以符合當下業界需求。

HI授課方式非常特別,沒有固定課程、教師,而是由PM(Program Manager)主持,直接找業界人士帶領學生執行專案,著重實作經驗與團隊合作的軟技能。HI本身是一所「公司」,除了full-time專業學程,也提供線上個人課程、或為企業量身訂做員工訓練課程(蘋果、Spotify、聯合利華等都是客戶),甚至開拓校區至英美,新加坡還有在職碩士專班。

雖然是私人公司經營,但HI同時在政府補助學金的體制內。北歐國家的學生都能免費就讀(北歐以外國家的學生,每個學程則要價二十多萬瑞典克朗,相當於台幣六十多萬。瑞典學生還能申請助學金CSN和助學貸款,每個月有數千至一萬多克朗應付生活開銷)。雖然畢業後沒有大學文憑,但因為在業界名聲好,校友網絡廣,在就業上有一定保障。

至於我自己,則基於以下三種原因選擇HI:學科技、學軟技能、學「如何學」。

學科技

大學畢業至今剛好十年,這段路的職涯做了非常多嘗試。我大學修了廣電和英國文學雙學位,畢業後加入過影視產業、做過語言教學、接過大小寫作翻譯案、寫過書,也曾短暫讀了研究所。到瑞典後,則當上無包裝商店店長(相關報導),營運行銷樣樣來。這段路看似跳躍,但幫我釐清自己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更重要的,是「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目前的工作型態,能夠幫助我往自己理想的生活更近嗎?

去年,受戰爭和通膨的影響,獨立商店的經營越來越艱困,我也覺得自己在當時崗位上能做與想做的,都通通做過了,開始思考自己在瑞典還有什麼可能性。

我發現自己對心理學與設計一直有濃厚的興趣,但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訓練。然而,瑞典大學的心理學科系,只有瑞典文授課。這代表我必須再花至少兩年唸瑞典文至高中程度才能申請。而後,如果不走學術研究,選擇成為執業諮商類的職位,要像醫學院一樣實習拿證照,又是好幾年的投資。然而,就在這時,我讀到一篇報導,內文提到,這幾年心理系出身的學生,有越來越多投入了UX Design的領域。仔細研究了UX Design的工作內容,似乎也能與我的傳播背景、商業經驗有很好的結合,我眼睛馬上亮了起來。

雖然隱約有了轉職到科技業的企圖,但生為母胎文科生,其實一開始蠻惶恐的。一方面覺得科技天高皇帝遠,跟我的連結大概只有網路跟手機兩項,我更不會時時關注科技產業動態或新的產品機型。另一方面,因為從小關注環境議題,又經營零包裝商店幾年,周遭多的是視科技如瘟疫的朋友,大部分得到的訊息都著重於科技帶來的危害(環境汙染、人際關係、社會不公等),讓我對科技帶著一點排拒的心理。但會不會,我只是不斷被餵養偏見,並沒看到全面?既然科技這麼強大,為什麼不試著更理解它,借力使力,應用在我在意的相關議題上?如果真的要討厭它,先多認識一下再討厭也不遲啊?

我花了幾個月時間蒐集資訊、向已在科技領域工作的朋友請教,慢慢鬆動自己的成見。我先在Coursera上了基礎心理學課程,也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上線上的程式課程SheCodes、玩著freeCodeCamp練習,從最基礎的html、css學起,並參加Malmö的女性科技人聚會Pink Programming,認識到科技在醫療、環境與其他我關心的領域的應用。

後來,相繼有幾位瑞典朋友向我推薦了Hyper Island這所學校,剛好有UX Design的學程。我也開始感覺只靠自學恐怕不太足夠,透過學校訓練和業界導師的帶領會更加分。加上自己去年剛拿到瑞典身分,可以免費進修,於是決定申請。

學溝通與協作能力

另一個HI吸引我之處,是他們十分強調團隊合作的能力。也許HI出身的學生,hard skills比不上一般學校唸computer science的同學,但他們是能夠「推動事情進行」的人。

我在台灣成長的經驗裡,一直就讀的是體制內所謂的「明星學校」。雖然很感謝因此遇到許多認真的老師,認識了許多現在在各領域表現亮眼的同儕,但回顧整個學習過程,這些學校歷程卻很少著眼團隊合作的技巧、溝通。大部分的團隊合作就是「分組」了事,如何包融異己、有效傾聽、理性溝通、互相欣賞與支持,都鮮少有師長能給出準確的指引。常常只看結果(上台發表/書面報告/作品呈現),卻漏了團隊反思與對話。過去幾年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經驗,更讓我覺得自己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還有許多軟技能應該加強,這讓我深受HI吸引。


學「如何學」

HI非常強調自學能力。「It’s a place to learn how to learn. 」是他們一再強調的宗旨。如果想學,這裡有豐沛的資源供給,如果動力缺缺,也不會有人逼你,反正最後是你自己的損失。剛好我一直以來都蠻習慣自己主動探索、建立自已的學習體系,所以對這樣的學風更加嚮往。

  帶著以上的期待,我參加了2023年Karlskrona校區的Open House活動。(續下篇)

*本文同時刊登於換日線

*謝謝您的閱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Det funkar. 這樣也可以 - 瑞典生活隨筆,將不定期分享生活故事與科技職校的學習。

Det funkar. 這樣也可以 - 瑞典生活隨筆
Det funkar. 這樣也可以 - 瑞典生活隨筆
“Det funkar.” = “It works.” 台北女生在瑞典南方的生活隨筆。 關於生活、文化、閱讀、飲食,有時還有其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