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物語工廠東京組:我的社群營造冒險記(動機篇)

東京裏物語-avatar-img
發佈於真說東京裏物語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東京的中生代台灣人,需要一個更好的社群。」

辦這個工作坊前,我跟東京某個社群創辦人這麼說過,當時他不以為意,反問「東京很多社群辦得很不錯,什麼叫“更好”?」我一時說不上來,因為當時本意倒也不是想說別人辦得不好,而是想建立一個超越目的、地緣、血緣等傳統社群要素,能共享價值觀的社群。

「我想建立一個以東京中生代台灣人們為主,透過價值觀相互連結的社群。」

這樣說也許比較貼切吧?經歷了五次工作坊,第一屆成員們總算迎來了最終發表會。發表會報名人數其實已經超乎預期,結束後看參加者的回饋單,一張張感想意見,更讓人看了覺得感動,要謝的人太多,工作人員、學員、評委、參與者們,還有途中給我們幫助鼓勵的人們。

raw-image

從一個小小的想法開始的故事

曾經我在東京是個追求社會連結的異鄉人,參與過的社群,見過的網友,應該高於平均值,當初的自己血氣方剛、好惡分明,不一定跟人吵翻天,但一言不合就退群是家常便飯,也因此在東京大概不爽我的人很多;相對於此,留下來的朋友們,也一直在我人生各階段給予各方面幫助跟建議,讓低能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肥宅,能勉強在東京這個殘酷舞台繼續苟活。

「能不能有一個台灣社群,大家都能互相幫助,然後不要有些怪咖?」

就如開頭所說,台灣人圈那些檯面上的社群,一直以來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好傳聞。並不是指這些社群本質不好,社群創立初期那群人一定是帶著良善的初衷,希望利己與利他兼顧,但久了,規模大了,自然就會有些不懷好意的人加入,加上大家都是從興趣最後義務性質經營,久了也會疲乏,來日本超過十年以上的台灣人們,大家生活上了軌道,自然越來越不愛參加大規模的台灣人活動,而是選擇建立起小圈圈。

而檯面下,依然還是存在很多優質小眾,門檻很高的社群。

「如果有一個中生代在日台灣人的社群,大家是不是能透過這個連結來做更多自己想做,或是更厲害的事?能不能再度找回我們對人群的熱情?能不能在享受幫助人與被幫助的同時,再度創造屬於台灣人社群的驕傲?」

帶著這個想法的我,從各個社群的參與者,到後來也組過幾個賴群,最後還是帶著自己的社群夢回歸了一般生活。

但理想的社群這件事,一直是我內心未完的目標。

東京裏物語與裏物語工廠-社群與我

在2018年,我因為接下社會新創組織Next Commons Lab中台日交流專案而來到距離東京車程超過500公里的石川縣加賀市。成了專案負責人的我,從一開始日本全國跟台灣到處跑,到後來專注在加賀市跟台灣,當中遇到很多人,也看了很多案例,伴隨著一個個社群參與、協辦、政府民間舉辦的研修,我多了經歷、多了頭銜、也多了很多夥伴跟支持我的人。

參加過後,我內心不變的認知是:成就大事一定需要連結堅定的一群人。

而更大的發現是:想要促成這樣一群人的連結,是有方法的,而且這種方法早就已經廣為人知。

一般人都知道大家去EMBA是交朋友的,也知道有錢人會去獅子會、扶輪社交朋友,同樣都是交朋友,同樣都是社群連結,這些人群本質上有什麼不同?我一邊參加各種社群一邊學習,同時也同時思考自己跟人的關係、自己跟社群的關係、以及社群中複數人產生的關係。

在過程中我從想參加社群,從社群裡撿資源的參加者,一直到協辦、主辦,為了做這些事,除了學習以外,鱉也沒少吃。

「等我學成這套社群經營的方式,我一定要把這些東西帶回台灣,帶到東京台灣人的社群!」這就是裏物語工廠的起點。我要建立一個可以量產「裏物語」(不為人道的故事)的工廠。

而會有這個想法,也是因為在經營專頁「東京裏物語」時,我發現:與其擁有一百個讚,一萬個追蹤,不如有20個在現實中會互挺的朋友;於是就把專頁的能量都用來辦實體聚會跟社群。

這場講座現在對我來說絕對是個里程碑,東京裏物語一個小小專頁的講座,沒有其他單位幫忙集客宣傳,全靠朋友互挺,來場者包括各單位現役公務員、政務官、大學教授等等

這場講座現在對我來說絕對是個里程碑,東京裏物語一個小小專頁的講座,沒有其他單位幫忙集客宣傳,全靠朋友互挺,來場者包括各單位現役公務員、政務官、大學教授等等

裏物語工廠的第一次完整的工作坊是在台灣,以東京裏物語粉專為號招,沒有單位贊助,參加者自費舉辦。十名學員,為期六次,是透過自我深掘發現內心願望,再把這些願望寫成企劃的工作坊。上課地點在台北各處,所以我只能挑自己回台灣出差時辦。雖然當時主持工作坊經驗還不太夠,但靠著朋友們幫忙,也還是撐到第五次,後來遇到疫情無法群聚,我飛一趟台灣成本也異常的高,發表會就被迫停辦了。

在疫情期間,我也依舊在各個領域推廣著社群經營這套,雖然沒有很大進展,卻也是慢慢累積聲量跟各種演講與課程經驗。完整舉辦兩次為期六次的社群結成工作坊,是跟某個政府案子的執行單位合作,我以顧問跟引導師的方式,在日本連線參加。

我跟台灣的鄉親父老們

我跟台灣的鄉親父老們

我的經驗累積到一個程度,在日本地方政府的任期也結束,卸下了日本公務員的頭銜,這類型社群結成工作坊也完整操作過幾次,我覺得差不多該把當初的想法付諸行動了-就回東京看看吧!

回歸東京,重新踏上尋找夥伴之旅

在社會創新、地方創生還有政策圈外,我這兩年也參與了NFT社群、自己也組了CLUBHOUSE社群,台灣日本都辦了網聚,身邊也多了些新夥伴,帶著這些資源我又開始思考「如果想回東京辦,需要怎樣的夥伴?我想要的是怎樣的社群?」

幾經思考後,我找上了探員M的東京宵夜文事件簿 的主編大獸主辦,集客方面則是鎖定目黑會還有東京裏物語的原生讀者。

(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1.9K會員
249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中國加速備戰,計畫2027年前建構能壓制美軍介入的軍力,以短期決戰奪取台灣。除軍事演習與武器現代化外,並透過外交孤立、認知戰擾亂台灣社會。若和平統一失敗,中國可能以閃電戰癱瘓台灣防禦,牽動美中對抗與全球供應鏈。台海局勢正邁向臨界點,國際社會高度警戒。
2025/04/29
中國加速備戰,計畫2027年前建構能壓制美軍介入的軍力,以短期決戰奪取台灣。除軍事演習與武器現代化外,並透過外交孤立、認知戰擾亂台灣社會。若和平統一失敗,中國可能以閃電戰癱瘓台灣防禦,牽動美中對抗與全球供應鏈。台海局勢正邁向臨界點,國際社會高度警戒。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筆者1995年開始從台灣商店街和商圈的推動工作,除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計畫報告,讓當時的經濟部商業司能夠說服上層、民意代表,試著編列不多但是可以有些成效的政策經費。直到1999年正式通過五年計畫(後續改為每四年),我們開始尋找全台各地更多的示範商圈推動基地。   我們團隊一直本著、
Thumbnail
筆者1995年開始從台灣商店街和商圈的推動工作,除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計畫報告,讓當時的經濟部商業司能夠說服上層、民意代表,試著編列不多但是可以有些成效的政策經費。直到1999年正式通過五年計畫(後續改為每四年),我們開始尋找全台各地更多的示範商圈推動基地。   我們團隊一直本著、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台灣團隊(實體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所以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會持續的更新。主要整理的目的是不定期追蹤這些團隊的在日本市場拓展的進度,比較多個團隊的方式,找出一個「共同」的模式,讓後續想進入日本市場的團隊可以參考,了解實際上進日本市場的歷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台灣團隊(實體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所以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會持續的更新。主要整理的目的是不定期追蹤這些團隊的在日本市場拓展的進度,比較多個團隊的方式,找出一個「共同」的模式,讓後續想進入日本市場的團隊可以參考,了解實際上進日本市場的歷程。
Thumbnail
繼上篇分享一些台灣職場文化與香港的差異,這篇繼續分享其他個人對台灣職場的相關觀察。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都是用繁體字及華人社會,但在生活、職場及其他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還不一定是旅遊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๑´人`๑)
Thumbnail
繼上篇分享一些台灣職場文化與香港的差異,這篇繼續分享其他個人對台灣職場的相關觀察。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都是用繁體字及華人社會,但在生活、職場及其他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還不一定是旅遊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๑´人`๑)
Thumbnail
「在東京的中生代台灣人,需要一個更好的社群。」 辦這個工作坊前,我跟東京某個社群創辦人這麼說過,當時他不以為意,反問「東京很多社群辦得很不錯,什麼叫“更好”?」我一時說不上來,因為當時本意倒也不是想說別人辦得不好,而是想建立一個超越目的、地緣、血緣等傳統社群要素,能共享價值觀的社群。
Thumbnail
「在東京的中生代台灣人,需要一個更好的社群。」 辦這個工作坊前,我跟東京某個社群創辦人這麼說過,當時他不以為意,反問「東京很多社群辦得很不錯,什麼叫“更好”?」我一時說不上來,因為當時本意倒也不是想說別人辦得不好,而是想建立一個超越目的、地緣、血緣等傳統社群要素,能共享價值觀的社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