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在使用筆記時,都會直接聯想到要如何分類,我覺得其難度並不下於標籤(#Tag),分門別類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又不知其所以然,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所提到的筆記形式有四種,分別為Fleeting note (靈感筆記)、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Literature note (文獻筆記)與Project-related note (專案筆記),從字面上的敘述好像理解但又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相信許多的筆記使用者與卡片盒筆記法的熱愛者,應該是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吧!
有句說得透徹,「盡信書還不如無書」,特別要強調,不是閱讀/讀書或卡片盒筆記法不重要,而是不要過於拘泥於形式的分類框架,除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則你會發現無所適從,原地踏步,大師所望(期望),變成大失所望(失望)。還不如直接玩玩卡片,體驗當下的樂趣。
企業KM的三大主軸,制度管理、團隊運作與商業智慧
既然企業的KM可以運用OBS筆記,我們還是要定義企業KM的實務活動(Activities)是什麼樣的結構與特性,方能有效快速建構企業筆記,先前曾表達,知識管理工具思維的三個使用原則,Instant、Focus、Minimalist,KM的實務活動(Activities),若用以一句話來陳述表達這三個原則分別是:
而在這三個原則與陳述表達下,我們將企業KM的實務活動(Activities),區分為制度管理、團隊運作與商業智慧三大主軸;
企業KM的筆記,行動筆記、機制筆記、分享筆記、專案筆記
我們就以企業KM實務活動(Activities)的三大主軸、三個原則與陳述表達來定義四種形式的筆記,茲說明如下:
其實不論任何一種的分類法,都是有可能改變的,百年內不太會變的分類(因為百年之後我們也不知道),例如迄今154年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其實分類也是載體的另一個別名,本來就可以隨需改變,因應不同情境而改變也是趨勢所致。
最後,請各位想像一下,未來很有可能,生成式人工AI/GPT會提出一個超越人類大腦思考的分類,跌破數千副專家的眼鏡,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