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修龍子。
當我在籌備〈我如何停止幻想並嚴肅看待〉這篇小說時,我發現,我找不到一個適當的詞彙,能夠像是「繩縛」、「SP」、「TK」或是「犬調」那樣,對於人間椅子、人體餐桌、菸灰缸、衣架……這一類「成為物品的幻想」進行簡短的統稱。
而在我所知的範圍內,目前臺灣的BDSM圈對於這一類玩法要怎麼統稱,仍然沒有凝聚出一個足夠明確的共識。而如果真的非得要找一個詞的話,我最常看到的便是「物化」這個詞。即使我不知道這個詞最初引入BDSM圈的時間點與脈絡,不過我大致能推測它會擴散開來的理由。畢竟這個詞的聯想很直觀。
只不過,我自己並不傾向使用這個詞,原因在於我認為BDSM圈想表達的「成為物品的幻想」,跟「物化」一詞最初想要處理的問題,兩者可能完全不同。
【最初的「物化」在討論什麼呢?】
「物化」(Reification)這個詞,最初是在社會與性別研究中出現。而最開始提出這個詞,所試圖處理的問題是:「社會結構導致人被當成物品、甚至商品來看待,而使其人格、尊嚴和意願受到忽視。」
以學校為例,「分數」將學生分類成不同等級,等級決定了學生能夠進入什麼程度的學校,最終取得什麼樣的「學歷」。成績單跟畢業學校的一張紙,原本應該都只是人的附屬物,可是社會對這些附屬的重視程度,卻高過了這個人的多元特質。讓他的興趣、性格與思考都成為了次要的、無關緊要的事。
又比如身體特徵的物化:以「胸部」大小、「屁股」美醜、「陽具」尺寸或是「身材」的好壞作為評價對方的核心標準,而不重視當事人除此之外的一切;
而當有人使用「洗碗機」一詞來形容一名女性,則是一種功能的物化。這個詞帶有的可能暗示是「(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性應該要嫁入家庭,負責一家人的三餐最後清潔碗盤」。
其中「清潔碗盤」的功能被提取出來特別強調,掩蓋過女性的其他特質,好像對方就只是一個負責做菜和清潔的機器一樣。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無窮無盡的延伸。
在此,請容我先聚焦在一點上面:
「我所理解的『物化』是在處理社會結構的問題,而不是個人的興趣及選擇。」
【由於物化是一種社會結構現象,因此人無法是「自我物化」的】
如果此刻閱讀這篇文章的您,自我認同剛好是一台洗碗機。我會完全支持你實踐並展現這樣的自己,我是說認真的。只不過根據前面所述,我認為物化最初在處理的問題,是「社會出現用『洗碗機』形容女性的現象,是否表示這個社會預設了女性應該負責在廚房煮飯洗碗?」而不是「有個人想成為一台洗碗機」。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雖然都有「人變成物品」這樣相似的概念,但社會研究在使用「物化」一詞,跟BDSM圈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支持一個人自我認同是物品,但我並不認為「我的興趣是被物化」是個好說法。
【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替換詞呢?】
基於前述的疑慮,我跟朋友開始討論,有沒有什麼詞彙能夠像是繩縛、SP、TK那樣簡單且好理解,又能把「物化」這個詞給替換掉。
而最後跟朋友討論的結果,讓我想到「化物」這一詞。
化物(ばけもの)一詞源自日文,有「怪物、妖怪」的意思。使用這個詞的好處在於,只需要把兩個字前後調換,就能避開直接使用物化這個詞。雖然我明白,這麼做其實也是在借用一個原本就有意思的詞彙。
不過我想至少借用「化物」要面對的問題,不會像是「物化」那樣牽涉到性別批判的領域。
除此之外,因為化物代表的不單只有物品,也有妖怪的原意。或許能透過化物的使用,讓「成為物品的幻想」定義範圍擴大也不錯。好比說像是「棉被妖怪」,它可以單純作為棉被溫暖地包覆在主人身上,也可以像是妖怪般強硬地玩鬼壓床,完全端看雙方今天想要玩的激烈程度去進行調整。
以上內容的說明,主要是想要試著解釋「使用物化一詞會產生的風險」。
我並不是在譴責目前使用這個詞的任何活動主辦方或個人,也並沒有強硬地說「大家非得改掉這個詞才行」、「使用『化物』這個詞是最好的」。
如果有更好的想法,都歡迎提出來一起討論。而如果您也認同上述想法的話,下次要找同好集合的話,或許可以試著使用這個詞,開個「化物派對」試試看哦!
最後最後,我有寫了一篇關於「化物」的小說!
內容短短的,大約十五多鐘可以讀完。
如果有興趣的話,也歡迎您看完這篇以後,繞路過去看看它 > <內容短短的,大約十五多鐘可以讀完。如果有興趣的話,也歡迎您看完這篇以後,繞路過去看看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