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課】是人?非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里龍貓公車站旁邊的機器人

大里龍貓公車站旁邊的機器人

開始文章之前,先東拉西扯一下。這個題目其實是化用自「是耶非耶?化為蝴蝶」,也許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我們是想成為什麼呢?

每天早晨我們睜開眼後,似乎就是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中一樣,不管是要上班還是上學。但即使我們身處這個世界,我們與這個世界真的擁有充分的連結嗎?

突然做這樣的開場白好像很奇怪,大多數人都會想,有阿,早上媽媽叫我起床,然後出門去早餐店買早餐,搭公車,然後再到教室和同學聊天,接著聽老師上課,這還不算有連結嗎?

但我今天被一個問題徹底擊中了,這是哲學課的老師拋出來的:

「你在有記憶以來的這些日子,把多少人當人看?」

如果以上述那個情境為例,早上媽媽叫我們起床時,我們有關心她昨晚睡得好嗎?還是只是把她當成和鬧鐘一樣作用的工具而已;買早餐時,我們會關心早餐店阿姨最近生活順不順嗎?還是只是把她當成煎蛋餅的工具而已;搭公車時,我們也不會去和司機攀談,反正他只要能把我們載到目的地就好;和同學可能還好,但對不熟的同學,也許他今天生病沒來你還不會發現;至於老師,如果他很會說笑或許我們會報以良好的互動,但若他只是照本宣科或只講述課程,也許他的作用和一個被灌滿知識的機器人差不多……

而這些情境也可以反推,公車司機會在意你要去哪一站或有沒有搭錯車嗎?他只會注意你有沒有刷悠遊卡;早餐店阿姨(如果你不是常客)大概也只把你當成會掏鈔票的機器人而已;老師的話……如果是某些補習班,他們也頂多把你當成衝升學榜單中的一員。

突然一陣涼意掠過全身。

也許上面講的並非每個人都曾遇到的實際情況,但它們確實存在著。這時我們或許可以從上面推出一些怎樣才叫把人「當人看」的定義。

尊重他身為人所擁有的一切,包含身心健康、思想與價值觀的自由、以及人際互動等等。

反之,就是把人當作機器看待。當成鬧鐘、當成煎蛋餅的工具、當成擁有自動導航即駕駛功能的機器、當成播送知識的傳媒……而這很顯然的完全剝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主體性質,也就是非人化。

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潮流逐漸擴大而形成的一個現象——它叫異化,或自我異化。

◇◇◇

資本主義的定義還蠻複雜的,簡而言之,就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並且能自主決策投資活動,而非由國家控制。也就是交易行為由市場決定。但隨著工業越來越發達,複雜昂貴的機器只有資本家有能力擁有,其他員工只能靠出賣勞力換取薪水,他們即使參與生產行為(甚至因為追求效率、生產線的出現,而使得每個人大多只負責其中一部份的工作),卻都並不擁有生產資料(也就是那些機器),因此形成所謂「無產階級」。

也因此,勞動者被當成生產工具,甚至他的勞動成果反過來還會成為控制他的物質力量(例如汽車工人即使參與汽車的製造,他也不一定有能力買得起那輛車),勞動也不再是自願自主的活動。

而何謂異化呢?給個標準的定義。

異化(alienation):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甚至互相對立。

如同勞動之於勞動者,勞動與勞動者是分離的,勞動對於勞動者只是個獲取金錢的手段;更如同學習之於學生,學習與學生是分離的,學生學習只是為了考試、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無論是哪一個,我們身為人最基本擁有的自主與尊嚴都沒有了。

我們都被當成追求利潤的機器。對於學生而言,讀書於他而言不一定是他自願自主的活動,但還是必須為了那個結果——也就是漂亮的成績或榜單,而付出勞動力。因為不是自願自主,甚至讀書的需求與價值也不是從我們內心自然產生的,而是體制壓迫在我們身上,迫使我們為了爭奪那寥寥幾個名額,變成考試機器,甚至將同學視為會佔據名額、阻礙我們利益的眼中釘。

在教育上,我們並沒有被當成人看待。即使有人說教育是為了讓我們為未來做準備,事實上也只是將我們規格化成能「適應」社會並成為能夠「符合」那個職位的人,將我們當作產品看待,送進不同的學校系所就像送進不同的生產線,吞進套裝知識後,就能成為社會期待我們成為的樣貌。

有點諷刺,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慾隨著年齡增長一點一點被消磨殆盡,某些人直到大學甚至研究所才重拾對學習的熱情,有些人在工作中逐漸摸索求得,但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再體驗到真正樂在學習的感覺。

可能大家會說,熬幾年,上大學就可以自由自在學習了,但這句話從根本上就是錯的——「學習」本來就該是發自內心的求知、本就該自在快樂,而不是用五六年的強迫考試升學所交換的東西。

我無意否定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社會進步,但當人類越來越背離自然,當人開始都不把自己及他人當人看時,其實也正是一步步走向滅亡。這個滅亡,包含濫用自然資源而忽略永續發展導致環境日益糟糕的後果,也包含最近十分盛行的,關於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教育重視每個人「身為人」的主體性,以及人本就有的一切,如之前提過的身心健康、思想與價值自由等等,並且因為這樣而形成相互依存、良好的社會互動的話,機器人與AI根本取代不了我們,他們能取代的只是我們被當成機器時做的那些事情而已。

◇◇◇

從這個問題還可以有所延伸:在現今社會,為了大量生產及追求效率,我們做了很多非常精細的「專業化分工」,而這也體現在教育上,尤其在大學校系上最為明顯,因此導致很多人都覺得進到某個系,若非自己所愛或唸不下去,就像進了一個死胡同一般,除非有勇氣休退學與轉學。而長大後出社會,我們也太習慣於用這個人所出身的科系將之分類,而非他這個人。

事實上,知識並非能如此完全依照「領域」或「專長」分割。從各學系的壁壘分明到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對立,甚至於每個學科之間似乎都有道很深的鴻溝,教育上的專業化分工也漸漸顯露出一些問題,因此現在才會不斷強調所謂「跨領域」或「斜槓」吧。

但我覺得,如果教育是以每個人為主體而進行的話,只要能夠對這個人有所幫助的知識或技能或價值觀,無論是語言與文化、對於自然的探查與研究方法或其他等等,就不應該細分所謂「領域」或「科目」單獨進行,甚至是「自然科對要念人文社會科系的人沒用」之類的觀念灌輸,畢竟在現實生活上,人文奠基於自然,自然又依靠著人文而持續推進,兩者根本不可能完全二分。鑽研特定領域或科目固然能加深專業,卻也是窄化了自己。

順便提一下,108課綱的整體立意我覺得是很好的,包括跨領域、素養等等,只是畢竟僵化的某些部份還是在,也無法立即推翻作破壞式的創新,而某些行政上的處置也實在令人不能苟同。

回到這篇文章主要想討論的想法。教育不該是自我異化的過程,人也不是存放套裝知識的機器。專業分工是趨勢、也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造成每個人都漸漸麻木,如機器般了無生氣,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與獨特性。

把自己當人看吧。你最先需要在乎的,是你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禹甄的沙龍
42會員
38內容數
關於一個高中自學生與文學的關係,有時正經八百讀古文以「傳性道」,有時從各類文本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嘗試把一切書寫下來。
陳禹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1/23
從七月開始,參與政大實驗教育師培的學員發起了民主教育的組課共學,想要以民主生活為主題在台東舉辦兩天兩夜的活動,因緣際會下我也一同參與籌備。這篇文章寫我在活動中的open space所吸收到關於民主學校辦學的分享,以及這兩天中我思考的一些事情,做為一個小小的紀錄。
Thumbnail
2020/11/23
從七月開始,參與政大實驗教育師培的學員發起了民主教育的組課共學,想要以民主生活為主題在台東舉辦兩天兩夜的活動,因緣際會下我也一同參與籌備。這篇文章寫我在活動中的open space所吸收到關於民主學校辦學的分享,以及這兩天中我思考的一些事情,做為一個小小的紀錄。
Thumbnail
2020/08/10
這一篇會接續上一篇,繼續分享我第一次帶營隊的心得與學習,包含批改學員手冊、撰寫觀察紀錄,以及與職掘團隊一起帶活動的感想。原來想當老師不只要有專業,也要有處理各種雜事、應對各種狀況的能力。並且最重要的是,要找一群有同樣熱忱的人一起努力!
Thumbnail
2020/08/10
這一篇會接續上一篇,繼續分享我第一次帶營隊的心得與學習,包含批改學員手冊、撰寫觀察紀錄,以及與職掘團隊一起帶活動的感想。原來想當老師不只要有專業,也要有處理各種雜事、應對各種狀況的能力。並且最重要的是,要找一群有同樣熱忱的人一起努力!
Thumbnail
2020/08/04
經過志工培訓後,台中場三天的營隊在暑假中間熱烈展開,這篇文章會分享我在營隊中擔任助教(年紀最輕)及生輔(行政工作)的一些心得與體會。個人覺得,對於一個夢想能當老師的人而言,帶營隊真的是必須先經歷過的體驗,因為我終於親身體會到導師們陪吃陪睡、改聯絡簿、還要寫評語的辛苦了
Thumbnail
2020/08/04
經過志工培訓後,台中場三天的營隊在暑假中間熱烈展開,這篇文章會分享我在營隊中擔任助教(年紀最輕)及生輔(行政工作)的一些心得與體會。個人覺得,對於一個夢想能當老師的人而言,帶營隊真的是必須先經歷過的體驗,因為我終於親身體會到導師們陪吃陪睡、改聯絡簿、還要寫評語的辛苦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書中分享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從小被診斷過動的他,在學校一直是個問題兒童,他一直以為解決方法就是盡力和別人一樣,但他的努力無效,一科一科被當,工作換了又換,當他決定不再去適應系統,轉而將重點放在讓系統配合自己,他成功的從高中被退學,到現在是哈佛教育研究所的一員。
Thumbnail
書中分享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從小被診斷過動的他,在學校一直是個問題兒童,他一直以為解決方法就是盡力和別人一樣,但他的努力無效,一科一科被當,工作換了又換,當他決定不再去適應系統,轉而將重點放在讓系統配合自己,他成功的從高中被退學,到現在是哈佛教育研究所的一員。
Thumbnail
接續「大離職潮」與「一週工作四天」的訴求醞釀而生,成功指涉的究竟是什麼?人有各種面孔與志向,眼前所見的不代表真實的生活與想法。是時候該把「成功的定義還給每一個人」了。
Thumbnail
接續「大離職潮」與「一週工作四天」的訴求醞釀而生,成功指涉的究竟是什麼?人有各種面孔與志向,眼前所見的不代表真實的生活與想法。是時候該把「成功的定義還給每一個人」了。
Thumbnail
就這樣,我們成了賺錢跟成家立業的工具,無論身為工具的我們厲不厲害,我們都是工具,而不是我們自己。被訓練為工具的我們,究竟要怎麼作回一個人,這是一條漫長的求道之路。
Thumbnail
就這樣,我們成了賺錢跟成家立業的工具,無論身為工具的我們厲不厲害,我們都是工具,而不是我們自己。被訓練為工具的我們,究竟要怎麼作回一個人,這是一條漫長的求道之路。
Thumbnail
學校是工業時代的國家為了培養出一批能穩定提供產能的工作者所設立的機關。雖然文化差異會讓各國的制度有所差異,但基本上創立學校的核心概念不外乎是「培養順從國家的家畜」。 我知道你看到自己被說成家畜很不是滋味,我當下閱讀的時候也是詫異不已,但回頭想想過去的經驗,這句話似乎挺中肯的。 為什麼我們要穿著制服?
Thumbnail
學校是工業時代的國家為了培養出一批能穩定提供產能的工作者所設立的機關。雖然文化差異會讓各國的制度有所差異,但基本上創立學校的核心概念不外乎是「培養順從國家的家畜」。 我知道你看到自己被說成家畜很不是滋味,我當下閱讀的時候也是詫異不已,但回頭想想過去的經驗,這句話似乎挺中肯的。 為什麼我們要穿著制服?
Thumbnail
關於教育的本質,存在幾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實則水乳交融,在名為教育的爵士樂中翩翩起舞
Thumbnail
關於教育的本質,存在幾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實則水乳交融,在名為教育的爵士樂中翩翩起舞
Thumbnail
教育不該是自我異化的過程,人也不是存放套裝知識的機器。專業分工是趨勢、也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造成每個人都漸漸麻木,如機器般了無生氣,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與獨特性。
Thumbnail
教育不該是自我異化的過程,人也不是存放套裝知識的機器。專業分工是趨勢、也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造成每個人都漸漸麻木,如機器般了無生氣,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與獨特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