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然斯基模板」發掘敘事、抓取核心概念的工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在《怎樣談科學》裡,有一個很適合在準備「以概念為本」的教學時,用來尋找「聚焦概念(核心概念)」的工具:「多布然斯基模板」。
這是一種用來發掘凸顯資料精髓的「核心主題」的模版,長這個樣子:​

除非用______解釋,(否則*)______毫無道理。

​這來自多布然斯基於 1964 年在《美國動物學家期刊》發表的論文中的一句話:

除非用演化解釋,生物學毫無道理。

演化本身就是「生命的故事」,這個故事談的是變化(亦即旅程),而演化就是變化的機制。
演化就是生命的敘事,你可以放眼看盡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形態*),但想弄清生命的道理,你必須了解變化的故事——這個敘事就是演化。

即使無法百分之百正確也沒關係,只要能填好這個模版,你就會瞬間得到龐大的力量,並同時保持敘事簡潔有力。它會變成你的「訊息」(message),讓你傳遞資訊更有效。這就是「凸顯要旨」(messaging)和「重點一貫」(staying on message)的真義——從各種角度點出主題

​舉例:

  • 除非用「板塊移動」解釋,「地質現象」毫無道理。
  • 除非用「損失」解釋,「加州氣候變遷」毫無道理。
  • 除非用「創新」解釋,「蘋果公司」毫無道理。

​這實在太適合用來尋找「聚焦概念(核心概念)」了!

* 部份是我自行加上去的,覺得這樣比較適切。

avatar-img
37會員
70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傻剛的胡思亂想 的其他內容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和你們說明『原理』,因為不用知道原理也可以妥善地『使用』這些現象。」 「就像我們今天知道了並聯和串聯。」A 說。 「只要我們確定怎麼做,會產生什麼結果就可以。」B 這麼說。 「對,即使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光是知道並聯和串聯的不同,就給了我們能力去更好地使用電......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在「事實」和「觀點」上,孩子容易卡住的地方: 1. 當陳述是學生不知道的事情,就無法判斷是否是「事實」=> 覺得「事實」都是真的。 例如:某個星球上有一個美麗的東西 v.s. 某個星球上有一個五公斤的東西......
概念為本的課程中,親身經歷整個「概念探索、通則形成、遷移應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在這堂課中,設計的引導問題會導引思考的方向,由學生自己探索概念的界線與面向,產出微觀概念(元素)或特性;再從歸納這些元素、特性的過程中,對「學習能力」這個概念產生自己的理解......
上一堂實地走出基地去畫週邊地圖,受到了少年們的熱烈迴響,奠基於此,我請少年們回去收集紙本地圖並且這週帶過來。 哇!大家反應熱烈,還有人還帶了十份地圖來!我們把能夠貼的盡量貼在牆上,不能夠貼的,就放在地板上。一時間,整個空間像是地圖博覽會,有從日本旅遊時帶回來的地圖,有以前竹塹城的古地圖 ......
即使我們對於宇宙存在之前是什麼模樣仍然一無所知, 即使天上星辰多如恆河細沙, 即使我們對比整個宇宙就像是一粒灰塵, 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有些知曉的事情,雖然僅僅是目前為止。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和你們說明『原理』,因為不用知道原理也可以妥善地『使用』這些現象。」 「就像我們今天知道了並聯和串聯。」A 說。 「只要我們確定怎麼做,會產生什麼結果就可以。」B 這麼說。 「對,即使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光是知道並聯和串聯的不同,就給了我們能力去更好地使用電......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在「事實」和「觀點」上,孩子容易卡住的地方: 1. 當陳述是學生不知道的事情,就無法判斷是否是「事實」=> 覺得「事實」都是真的。 例如:某個星球上有一個美麗的東西 v.s. 某個星球上有一個五公斤的東西......
概念為本的課程中,親身經歷整個「概念探索、通則形成、遷移應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在這堂課中,設計的引導問題會導引思考的方向,由學生自己探索概念的界線與面向,產出微觀概念(元素)或特性;再從歸納這些元素、特性的過程中,對「學習能力」這個概念產生自己的理解......
上一堂實地走出基地去畫週邊地圖,受到了少年們的熱烈迴響,奠基於此,我請少年們回去收集紙本地圖並且這週帶過來。 哇!大家反應熱烈,還有人還帶了十份地圖來!我們把能夠貼的盡量貼在牆上,不能夠貼的,就放在地板上。一時間,整個空間像是地圖博覽會,有從日本旅遊時帶回來的地圖,有以前竹塹城的古地圖 ......
即使我們對於宇宙存在之前是什麼模樣仍然一無所知, 即使天上星辰多如恆河細沙, 即使我們對比整個宇宙就像是一粒灰塵, 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有些知曉的事情,雖然僅僅是目前為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