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to Normal》:因為自身的不完美亂了陣腳,害怕去承擔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活性界面製作Activa Prodations —《Next to Normal》

2023.07.3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raw-image

  這是我的第一部百老匯。很久以前就聽過〈Next to Normal〉,也僅是聽過劇名而已,沒想到今年臺灣有再製版,也剛好有喜歡的演員,又是在尚未解鎖的臺中歌劇院中劇院,怎麼樣都要為了在臺灣的百老匯去一趟臺中。

  以往看英文的戲都會多少做一點功課,以免現場又要聽懂語言又要跟劇情會太忙,不過在看這部之前還是沒有做太多功課,結束後也覺得裸看其實是很好的決定,那天有完完整整的跟著劇情體會角色的情緒與故事的沉重,保留了最好的關戲體驗。

  「好想再看一次 Gabe 的走位和臺詞。」是劇情演到重點時的第一個想法,另一個想法是看戲某些時候是好需要想像力的。還有好多時候,我會一直想到〈Dear Evan Hansen〉,當初大概就是看到很多人討論〈Dear Evan Hansen〉時會提到〈Next to Normal〉才會知道這部音樂劇,兩部戲的主題有點像,音樂也有點像,只是〈Next to Normal〉的劇情沒有那麼發散,也沉重許多。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在〈Next to Normal〉找到任何一點自己生命歷程中的片段。人說這部劇講的是心理疾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的故事,可能因為在戲劇裡,Diana 看起來並沒有「異常」,我是在第一幕要結束時她發狂的把吐司排列在地上才開始覺得有那麼一點「不正常」,〈I Miss the Mountaies〉是好沉痛的對於「正常」的想望,後來我們才知道,她心裡空的那一塊是永遠補不起來的。

  〈Next to Normal〉中角色的之間都是充滿愛的,但因為自身的不完美(或說偶爾的不正常)亂了陣腳,害怕去承擔愛。像是〈Why Stay?/ A Promise〉Dan 與 Diana、Natalie 與 Henry兩對一上一下的呈現是我很喜歡的橋段,Dan 和 Henry 的愛與承諾令人感動;另外 Natalie 擔心未來的她會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受到創傷而改變與伴侶之間的關係,人之常情,我們都很害怕父母親的悲劇會在自己身上重演,不過不論是否會碰到創傷,Natatlie 已經像母親一樣找到 "Perfect for her" 的他了。

  Henry 是整部戲裡面最正向溫暖的角色,前幾次出場我還以為他只是個會被 Natalie 打槍的班上同學,結果他卻成為她往後日子最重要的依靠,兩個人的〈Hey〉就是日常對話,但顯示出關係就是由日常的關心、坦白、包容逐漸穩固。Dan 是最讓人心疼的角色,很高興能看到江翊睿的Dan,他的歌聲和情緒好棒、好棒,好喜歡〈I am the one〉的父子對唱,Dan何嘗不是在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呢?他努力照顧妻子跟女兒,卻忘記照顧自己其實也很悲傷的心,多年後與需要照顧的人拉開距離,才終於跟 Diana 的心理醫師發出求救訊號,他的心裡確實也缺了一塊。

  整部戲是沉重的,多虧有音樂調劑。隔壁坐一個來末場二刷的女生,從頭哭到尾,她說是因為身邊的人有過類似的經歷才如此有感觸。終曲是溫暖的,謝幕也是,後來才知道〈Next to Normal〉十幾年前在百老匯只演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而且Aaron Tveit是OBC!),那真的很開心可以參與〈Next to Normal〉臺灣版本的末場。

  You will be found and there will be LIGHT.

raw-image


    看戲,也希望看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