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分享一個自覺重要小小心得,很多人在看底部YT的這期節目時,都是以受眾的方式學習,並非以給予的姿態學習。 若用給予的姿態學習,就會發現吳伯凡導師的句句斟酌與修正,是為了讓大眾更簡易的心領神會,這恰恰是因為腦中有效率的快速運作,以及同理共情的慈悲,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怎麼以給予的方式學習?
有兩個方式,第一個以給予平輩與小孩的角度,來模擬自己與他人,聽到這個知識時,會有什麼樣的問題,於是會很感謝同學平常願意來詢問自己,詢問的過程就像是在昇華與完備這個知識,具備的未來性是承先啟後,學習起來彷彿萬花筒,更有勁;第二個是以給予長輩與老師的角度,去想像自己與老師,教到這個知識時,應有怎麼樣的塑造,於是會很感謝老師平常願意去犧牲備課,書的中的脈絡就像是打通與串連腦中的任督二脈,具備的未來性是拓寬邊界,學習起來彷彿大海,深邃沈穩。
以學習之姿,透過一個給予,就擁有兩個不同未來性的心態。 可以針對情境、狀況、教材,甚至是環境,去隨時切換、來融會貫通。 並透過模擬與想像,熟稔享受著抽象化思維的思考樂趣。
謝天! 經歷了以上的邏輯,才發現在現代的社會上,那些來自於不同地域或群族的質疑聲音與聲浪,以及批判性思維,其實是來自於一顆想學習求真的心,以及便於格物致知的可愛。
榮幸學到了大格局的通信,因此分享出學習的方式,以便讓訊息成為知識的加工,更加有效率而完美。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