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洞見 對話錄】學習如何『學習』的底層邏輯:結合元認知與設計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情境描述:雨聲輕輕地敲打著窗戶,給整個城市蒙上一層柔和的濕意。在這座角落裡的咖啡館裡,木質桌椅散發出淡淡的香氣,營造出一種難得的寧靜。靠窗的位置,一名身著西裝的中年男子正緩緩放下咖啡杯,眼中帶著一絲焦慮和期待。他是小趙,一位有著十多年業務經驗的主管。多年的業務打拼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但也讓他心生疲憊,渴望轉變。最近,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行成為職業講師,傳授自己在業務領域的所學。
然而,市場競爭激烈,他不希望自己的課程淪為平凡,僅僅停留在技巧的傳授上。他希望能讓學員真正改變、真正成長。因此,經過朋友的介紹,他來到這裡,面對專精於講師培育的何顧問,尋求一個能讓課程脫穎而出的解決方案。

初步接觸:從目標開始的思索


何顧問(微笑著迎接小趙):

小趙,歡迎你。聽說你有意轉行成為職業講師,而且希望你的課程能夠與眾不同。可以先告訴我,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目標嗎?


小趙(略微頓了頓,隨即開口):

何顧問,我做了十多年的業務,參加過無數次培訓,發現了不少問題。很多課程看似有效,當下大家情緒高昂,但回到實際工作中時,卻幾乎沒有改變。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我自己成為講師,我希望能設計出真正能讓學員改變行為的課程,而不是短暫的熱潮。


何顧問(點頭,眼中透著認同):

我明白。許多培訓課程的確僅僅停留在表面技巧上,而沒有真正幫助學員內化所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核心——元認知與設計思考的結合。這兩者相輔相成,可以幫助學員從『覺察自我』到『實踐反思』,實現真正的行為改變。你對這兩個概念了解多少?


小趙(眉頭微皺):

元認知我有聽說過,就是關於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吧?設計思考我大概知道一點,強調的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但我不太明白,這兩者如何幫助設計課程?


元認知的核心與設計思考的連結


何顧問:

沒錯,元認知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是自我覺察、自我監控和調整的能力。設計思考則是一種以使用者為核心、強調創新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當我們將這兩者結合時,學員不僅可以覺察和反思自己的行為,還能從實際需求出發,找到解決方案。


以你的課程為例,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你覺得業務員在與客戶溝通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小趙(稍作思索):

很多業務員只顧著推銷產品,而忽視了客戶的真正需求,結果適得其反。


何顧問:

這是一個經典的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利用設計思考的同理心階段,設計一個讓學員體驗“被推銷”的情境。你可以讓他們扮演客戶,感受當面對只顧推銷的業務員時的心情和想法。這樣一來,他們會從根本上覺察到自己的問題,這正是元認知的知覺階段。你覺得這樣的設計如何?


小趙(眼中一亮):

這樣的確能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問題的所在,比單純告訴他們錯誤更有說服力。那接下來怎麼做呢?


從理論到實踐:應用與監控的過程


何顧問:

在學員覺察到問題之後,我們要進入應用與監控階段。設計思考中強調原型製作和測試,而元認知則注重在實踐中監控和反思自己的行為。你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場景,讓學員在小組中輪流扮演業務員和客戶,進行實戰演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嘗試應用新的溝通技巧,比如積極傾聽,並觀察自己的表現。同時,你可以讓他們記錄下每次練習的反思和發現,這樣他們就能在實踐中不斷覺察和調整。


小趙(點頭):

這樣能讓他們從理論轉到實際應用,也能夠不斷地調整自己。但怎麼確保他們真正能改變,而不是只是表面上的應付呢?


何顧問:

這就涉及到下一步的調整與反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設計一個反饋機制,讓學員不僅能自我反思,還能從同儕和導師處獲得意見。設計思考中強調的快速迭代,結合元認知的反思調整,能夠幫助學員從錯誤中不斷學習和進步。比如,你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個小組討論環節,讓學員分享自己的經歷,並彼此給出具體建設性的反饋。


實踐中的挑戰與解決策略


小趙(若有所思):

這樣的反饋確實有助於改進,但有些學員可能會對批評很敏感,甚至抗拒改變。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何顧問:

這是個好問題。設計思考強調同理心和共創,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解決學員抗拒的問題。在反饋過程中,我們要營造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鼓勵學員以具體的行為為基礎給予反饋,而不是對個人進行批評。透過正向引導和開放的討論氛圍,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建議並願意改進。


小趙(露出笑意):

這樣的設計確實很巧妙。當學員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時,他們也會更有動力去改變。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具體的工具能幫助提升元認知呢?


元認知工具與設計思考的輔助策略


何顧問:

有幾個工具我們可以結合設計思考使用。

首先是思維日記,讓學員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和反思。長期下來,這種習慣能培養出深度覺察能力。

其次是自我提問法,讓學員在每次學習後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例如“我今天學到了什麼?”、“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還有一個重要的工具是刻意練習,針對特定的弱點進行重複練習,並根據反饋不斷改進,這與設計思考中的快速原型製作和測試過程相似。


小趙(認真地聽著):

這些工具聽起來很實用。特別是思維日記和自我提問,能夠讓學員持續反思和改進。我想知道,這些工具該如何具體地融入課程設計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為很多時候,學員可能會覺得記錄日記或反思只是形式,無法真正改變行為。


何顧問(點頭):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工具本身確實需要和具體的教學設計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比如,在課程開始時,你可以讓學員設定明確的個人目標,並將每次反思與這些目標聯繫起來。當他們看到自己在向著目標逐漸進步時,就會更有動力繼續記錄和反思。你還可以設計小組分享環節,讓學員之間彼此交流自己的思維日記和反思心得,這樣能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促進相互啟發和成長。


持續挑戰:設置有意義的目標


小趙(興奮地說):

這樣能讓學員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的確是個好方法。那麼,如何設置具挑戰性的目標呢?我想這應該和設計思考的理念有關吧?


何顧問:

沒錯,設計思考強調目標應該是具體的、有挑戰性的,但同時也要是可以達成的。你可以讓學員在課程中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例如“在一個月內完成五次深度的客戶溝通”,並要求他們記錄每次的過程和結果。每次達成目標後,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反思,檢視自己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並根據反思調整策略。這樣的挑戰過程既能激發學員的學習動力,也符合元認知中反思與調整的過程。


反饋與改進:多角度的支持系統


小趙(思索片刻):

這樣的挑戰目標很有吸引力,但我擔心學員在面對失敗時可能會失去信心。怎麼樣才能讓他們在失敗中學習並持續改進呢?


何顧問:

很好的問題。這裡,我們需要利用設計思考中的“迭代”和元認知的“調整”來幫助學員。你可以在課程中設計一個反饋環節,讓學員彼此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並尋求他人的建議和支持。通過群體的力量,他們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反而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汲取新的靈感和策略。同時,你作為講師,可以引導他們看到失敗中的學習價值,幫助他們將失敗視為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障礙。


創造安全與支持的學習環境


小趙(微笑著點頭):

這樣做確實能夠減輕失敗帶來的挫折感,並激發持續學習的動力。不過,有些學員可能會在面對批評時變得防備或抗拒,這該怎麼辦?


何顧問:

這就是設計思考中“同理心”的再次運用。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安全和支持的學習環境,讓學員在分享和反饋時彼此尊重。比如,我們可以建立“建設性反饋”的規則,鼓勵大家針對行為而非個人進行反饋,並在每次反饋時強調具體的改進建議,而不是空泛的批評。當學員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時,他們會更願意接受建議並作出改變。


結合實踐的元認知工具應用


何顧問:

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的工具可以進一步幫助學員提升元認知能力。刻意練習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學員可以針對自己在溝通中的弱點設計特定的練習項目,並不斷重複和改進。結合設計思考的“快速原型製作”,你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反覆嘗試不同的溝通方式,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策略。


小趙(認真聽著):

這些工具和方法都非常實用,能夠幫助學員真正提升自我。我有一個想法,或許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情境模擬和即時反饋,這樣能更快速地發現問題並進行改進。


何顧問:

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情境模擬和即時反饋能夠讓學員更快速地察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立即進行調整。你也可以利用思維日記,讓學員在每次模擬後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反思和改進方向。長期下來,這種習慣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元認知能力,讓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更好地自我調整和成長。


長期效益與成長路徑


小趙(感慨地說):

今天這次對話真的讓我收穫很大。過去我總是以為只要教會學員技巧就夠了,但現在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學員能夠“學會如何學習”,能夠持續反思並調整自己的行為。結合元認知和設計思考,這種課程設計才能真正讓學員受益。


何顧問(微笑著看著小趙):

非常高興你有這樣的領悟。元認知與設計思考的結合,能夠幫助學員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他們不僅能夠覺察和反思自己的行為,還能從他人的反饋中獲得啟發,從而形成一個持續成長的循環。只要你堅持這樣的設計理念,我相信你的課程一定能夠脫穎而出。


【操作型重點摘要】

1. 元認知與設計思考的結合

~元認知:指對自我思維的覺察與調整,幫助學員主動反思和改善行為。

~設計思考:強調以使用者為核心,透過同理心、快速迭代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實現深層次的改變。

結合這兩者,可以幫助學員從自我覺察到實踐反思,最終實現行為改變。


2. 課程設計的三個階段

~知覺階段:引導學員覺察自身問題,設計情境模擬、讓學員體驗不同角色以深化理解問題的根源。

~應用與監控階段:透過模擬情境練習和行為監控,幫助學員在實踐中應用新技巧,並觀察自己的表現。

~調整與反饋階段:設計反饋機制,促進學員自我反思和同儕反饋,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


3. 具體輔助工具與策略

~思維日記:讓學員記錄反思和進步情況,培養長期的覺察能力。

~自我提問法:在學習後問自己關鍵問題,促進深度思考和反思。

~刻意練習:針對薄弱點進行反覆練習,並根據反饋進行改進。

~設置挑戰目標:幫助學員保持學習動力,設計具體且具挑戰性的目標。

~多元反饋機制:透過同儕、導師和模擬客戶的不同視角反饋,幫助學員全面認識和改進自我行為。


4. 營造支持與安全的學習環境

~創造支持性氛圍,讓學員在反饋中彼此尊重,重視具體行為反饋,避免個人批評。

~強調同理心和正向引導,鼓勵建設性討論和反饋。


5. 持續迭代與反思的長期效益

~學員通過元認知的反思和設計思考的迭代,不斷成長,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

~培養持續反思、覺察和行動改變的習慣,達成長期成效。

這些操作型重點能夠幫助設計出具深度且持續有效的課程,讓學員在實踐中學會如何反思和自我提升。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當今快變的職場環境中,許多人面對職涯的停滯與焦慮。本文透過小許的故事,介紹敏捷式職涯輔導如何幫助職場人士找到突破的方法。從垂直發展、橫向拓展到產業轉型,逐步制定行動計劃與反饋機制,再透過小範圍實驗檢視結果,協助職場人士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
本文探討了關於遠距工作的辯論,涉及支持者與反對者對其不同的觀點。支持派認為遠距工作提升了員工的自由度與工作效率,促進了全球化合作及心理健康,而反對派則指出了其對企業文化、員工生產力及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通過分析這些觀點,本文揭示了遠距工作的多面性以及在未來職場中的潛在發展趨勢。
情境描述: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杜小姐特地約了沈經理來到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廳。這家咖啡廳以手沖咖啡聞名,環境安靜,座位舒適,是許多職場人士交換想法的熱門聚集地。杜小姐今天帶著一肚子的疑問而來,她最近在公司負責一個重要的招募專案——為業務部徵選一位高階主管。
新創公司面臨的管理挑戰,往往都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難題。透過小趙和老徐的對話,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如何有效應對多工職能需求、即戰力要求及組織結構的靈活調整。提供了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與模組化組織設計的策略,協助創業者理解人資管理是公司成長的基石,更是提升整體管理能力的重要課題。
在當今快變的職場環境中,許多人面對職涯的停滯與焦慮。本文透過小許的故事,介紹敏捷式職涯輔導如何幫助職場人士找到突破的方法。從垂直發展、橫向拓展到產業轉型,逐步制定行動計劃與反饋機制,再透過小範圍實驗檢視結果,協助職場人士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
本文探討了關於遠距工作的辯論,涉及支持者與反對者對其不同的觀點。支持派認為遠距工作提升了員工的自由度與工作效率,促進了全球化合作及心理健康,而反對派則指出了其對企業文化、員工生產力及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通過分析這些觀點,本文揭示了遠距工作的多面性以及在未來職場中的潛在發展趨勢。
情境描述: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杜小姐特地約了沈經理來到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廳。這家咖啡廳以手沖咖啡聞名,環境安靜,座位舒適,是許多職場人士交換想法的熱門聚集地。杜小姐今天帶著一肚子的疑問而來,她最近在公司負責一個重要的招募專案——為業務部徵選一位高階主管。
新創公司面臨的管理挑戰,往往都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難題。透過小趙和老徐的對話,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如何有效應對多工職能需求、即戰力要求及組織結構的靈活調整。提供了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與模組化組織設計的策略,協助創業者理解人資管理是公司成長的基石,更是提升整體管理能力的重要課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為了對三位學生做測驗,於是請甲乙丙三位學生分別坐在不同的空教室裡。甲教室的門被打開了,老師哼聲不斷的走進教室,嘴裡的冷哼聲沒有停過,甲學生聽了覺得很刺耳,覺得老師對他有所不滿,所以也用不爽的情緒冷哼回應。 接著換乙學生。乙教室的門被開了,老師一樣發出冷哼聲進教室,一邊走一邊哼。乙學
Thumbnail
體驗感太少。過去參加陪伴式講師培訓或書店老闆的線上和實體課程時,我發現許多同儕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我注意到,在大學教育中,政治正確的概念下有些課程其實無法僅通過語言傳達,而是需要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實際體驗和比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例如,我最近前往的一家店「椿 Teppanyaki」,這是一家中
Thumbnail
我自己都知道,看你在台上教課時,我看你的眼神和我看其他老師的都不一樣。你輕易一句話,就能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你輕易幾個字,都像風吹過我葉子沙沙作響。那天我們一起目送家長接走最後一個學生,這是第一次跟你一起值班關門,儘管教室很大,我卻難以呼吸。
Thumbnail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Thumbnail
新學季第一堂數學課,我在Tony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中看見他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
Thumbnail
你走進教室, 無力的趴在桌上, 厭世的說: 「今天上課要做什麼」 情緒是會傳染的, 千萬別把特教老師想成: 總是雙手拿著彩球, 充滿活力的鼓舞學生。 最後,兩人一起厭世。
入職新工作來到第四個月了, 從第三個月,我開始了我固定的三堂課程。 雖然前幾個月我都是跟課,從旁輔助教導而已, 但或許還是有隱性的作用幫助吧 所以有一些 眉眉角角 也是能拿來分享分享的。 但是,今天很想訴說一些有關入職這行工作的事前心得 讓想做這行的人,能夠有些警惕心,真的要三思
Thumbnail
牆角茶几 這個牆角的茶几,是在辦公室的會議室邊上的一個角落畫的。當時等社團繪畫班的老師來上課,他已經遲到了40分鐘,應該到了,卻還沒有到,打了電話也沒人接,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老師來了,才跟我講他覺得這樣上課沒意思,雖然講資很高,但是沒有人上課,他白白收這麼多錢也不好意思。我鼓勵他說,那是因
Thumbnail
「天氣這麼熱,要不要開冷氣?」僅剩8分鐘就要下課,重點是接下來的3節課都是多元選修,不會有人在教室,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他說出了這句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為了對三位學生做測驗,於是請甲乙丙三位學生分別坐在不同的空教室裡。甲教室的門被打開了,老師哼聲不斷的走進教室,嘴裡的冷哼聲沒有停過,甲學生聽了覺得很刺耳,覺得老師對他有所不滿,所以也用不爽的情緒冷哼回應。 接著換乙學生。乙教室的門被開了,老師一樣發出冷哼聲進教室,一邊走一邊哼。乙學
Thumbnail
體驗感太少。過去參加陪伴式講師培訓或書店老闆的線上和實體課程時,我發現許多同儕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我注意到,在大學教育中,政治正確的概念下有些課程其實無法僅通過語言傳達,而是需要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實際體驗和比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例如,我最近前往的一家店「椿 Teppanyaki」,這是一家中
Thumbnail
我自己都知道,看你在台上教課時,我看你的眼神和我看其他老師的都不一樣。你輕易一句話,就能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你輕易幾個字,都像風吹過我葉子沙沙作響。那天我們一起目送家長接走最後一個學生,這是第一次跟你一起值班關門,儘管教室很大,我卻難以呼吸。
Thumbnail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Thumbnail
新學季第一堂數學課,我在Tony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中看見他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
Thumbnail
你走進教室, 無力的趴在桌上, 厭世的說: 「今天上課要做什麼」 情緒是會傳染的, 千萬別把特教老師想成: 總是雙手拿著彩球, 充滿活力的鼓舞學生。 最後,兩人一起厭世。
入職新工作來到第四個月了, 從第三個月,我開始了我固定的三堂課程。 雖然前幾個月我都是跟課,從旁輔助教導而已, 但或許還是有隱性的作用幫助吧 所以有一些 眉眉角角 也是能拿來分享分享的。 但是,今天很想訴說一些有關入職這行工作的事前心得 讓想做這行的人,能夠有些警惕心,真的要三思
Thumbnail
牆角茶几 這個牆角的茶几,是在辦公室的會議室邊上的一個角落畫的。當時等社團繪畫班的老師來上課,他已經遲到了40分鐘,應該到了,卻還沒有到,打了電話也沒人接,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老師來了,才跟我講他覺得這樣上課沒意思,雖然講資很高,但是沒有人上課,他白白收這麼多錢也不好意思。我鼓勵他說,那是因
Thumbnail
「天氣這麼熱,要不要開冷氣?」僅剩8分鐘就要下課,重點是接下來的3節課都是多元選修,不會有人在教室,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他說出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