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書店的起落:閱讀演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個月政大書城傳出歇業的消息,引發驚嘆惋惜,數日後宣布繼續營業。事實上,成立30年的政大書城,已經走過高峰,跟其他書店一樣,勉力支撐。

書店的衰落,牽涉到網路購物的競爭,還有閱讀本身的轉型,是時代的軌跡。

首先,網路購物打倒眾多實體商店,不只書店,這已是不可逆的事實。書友去書店購買幾本書,是一種情懷,無法支持實體書店長期的營運,書店必須面對現實,而非由政府編列高額預算,為學校採購紙本書籍。

另外,紙本書籍的市場,已逐漸被電子書取代。出版業最大宗的出版品之一是教科書,如今的發展是轉為數位學習環境,基本上至少有文書檔的電子教材,政府尚且推行"生生有平板"政策,補助每個學校至少數十個平板,供學生共用,有國台英各語言發音檔,有理化生物等各領域影音紀錄,學習網站還提供智慧的互動情境,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與紙本教科書的使用模式完全不同。

節省空間、攜帶方便的電子文件,也是一個不可逆的閱讀趨勢。高房價時代,沒空間存放只讀一次的書。捷運上,人們不再捧讀沉甸甸的紙本書。現在去聽音樂會,許多音樂家只帶一個平板,自動翻頁,不需攜帶厚重的紙本樂譜,不怕紙張飛落,也不怕忘了帶哪一份樂譜。

許多人堅持,紙本實體書的感覺不一樣,逛書店的悠閒,也帶著一種文青式的心情。

其實回頭想想,誰還讀竹簡呢?誰還讀羊皮紙卷呢? 誰還打繩結呢?! 甚至印刷不精美、字體太小、紙質太差...... 可能都難以接受了,紙本書的閱讀者,也拋棄了許多傳統。

懷舊是一種情懷。讓行有餘力的人們,感受一種淒美,一種無奈。我們每個人的存在也是一樣,只有流逝在時代的轉變中。懷舊,就是對這種失落的投射和抒發,多愁善感一下下就好。

圖為公立圖書館樓梯間一隅。

台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炒謀略、炒政策,紛紛擾擾,卻沒有人關心教育。 高等教育,許多大專院校搖搖欲墜,弊端叢生,全部歸咎到少子化,招生困難。殊不知少子化之下,尚有許多人高中畢業就直接出國念書,完全合乎全球化的趨勢,能跑的就會跑,跑不了才留下來。 國民教育,108課綱全面實施,素養導向導出了落落長的紙筆測驗,城鄉差距持續
身為方格新住民,隨手發布教育人生的洞察,實屬痛快。然而,不出數日,看到格友被網路霸凌追打的經驗,真是太嚇人了,簡直想直接關門大吉,打道回府。 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名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致上是從結構層面去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 而對此我一直深深質疑,我認為比較貼切的是:「沒有人不是
方格子推薦我一些文章和專題,有些作者明明一點教育學術專業背景都沒有,也沒有提出成功教養子女或學生的紀錄,卻可以寫出幾十篇 "家長必讀" 的付費文章,教孩子讀書方法。 不意外,最容易出的書就是名人的教養書,不管孩子才一兩歲,自己有什麼學經歷,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教家長之外,還有很多質疑或教導老師如何
教育的歷史很長,也一直轉變,但在績效至上的現代,不可能辦好教育。 當然這也需要先定義教育是什麼。如果教育是能力指標、知識堆積,那比較容易檢驗績效,卻也並不是完全能評鑑。如果我們對教育的期待是全人發展,包括人格品行氣質價值觀, 那績效掛帥就不可能辦好。 因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作用。短時間和長時間,人
全國國小8/30開學,某縣市學生到現在還沒有拿到課本。 教科書/課本採購,每年由學校老師四月選書,交由市府教育局統計數量,部定本全國共同議價,大約七、八月會完成簽約,然後書商就直接對學校發書,再慢慢完成採購流程。 為何會缺書呢? 原來這些教科書是非審訂本,流程相似,只不過是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議價,
潘文忠部長承認今年代理教師不好找,大家都知道代理教師待遇差,當然不好找人,但這已是長期的問題。 為何代理教師愈來愈不好找? 因為正式教師待遇愈來愈差了! 尤其是教師的退撫制度一改再改,代理教師為何甘於代理,很多人是寄望於一朝考上正式教師,代理教師年資可列入。 如今代理教師待遇差,就算成為正式教師
炒謀略、炒政策,紛紛擾擾,卻沒有人關心教育。 高等教育,許多大專院校搖搖欲墜,弊端叢生,全部歸咎到少子化,招生困難。殊不知少子化之下,尚有許多人高中畢業就直接出國念書,完全合乎全球化的趨勢,能跑的就會跑,跑不了才留下來。 國民教育,108課綱全面實施,素養導向導出了落落長的紙筆測驗,城鄉差距持續
身為方格新住民,隨手發布教育人生的洞察,實屬痛快。然而,不出數日,看到格友被網路霸凌追打的經驗,真是太嚇人了,簡直想直接關門大吉,打道回府。 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名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致上是從結構層面去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 而對此我一直深深質疑,我認為比較貼切的是:「沒有人不是
方格子推薦我一些文章和專題,有些作者明明一點教育學術專業背景都沒有,也沒有提出成功教養子女或學生的紀錄,卻可以寫出幾十篇 "家長必讀" 的付費文章,教孩子讀書方法。 不意外,最容易出的書就是名人的教養書,不管孩子才一兩歲,自己有什麼學經歷,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教家長之外,還有很多質疑或教導老師如何
教育的歷史很長,也一直轉變,但在績效至上的現代,不可能辦好教育。 當然這也需要先定義教育是什麼。如果教育是能力指標、知識堆積,那比較容易檢驗績效,卻也並不是完全能評鑑。如果我們對教育的期待是全人發展,包括人格品行氣質價值觀, 那績效掛帥就不可能辦好。 因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作用。短時間和長時間,人
全國國小8/30開學,某縣市學生到現在還沒有拿到課本。 教科書/課本採購,每年由學校老師四月選書,交由市府教育局統計數量,部定本全國共同議價,大約七、八月會完成簽約,然後書商就直接對學校發書,再慢慢完成採購流程。 為何會缺書呢? 原來這些教科書是非審訂本,流程相似,只不過是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議價,
潘文忠部長承認今年代理教師不好找,大家都知道代理教師待遇差,當然不好找人,但這已是長期的問題。 為何代理教師愈來愈不好找? 因為正式教師待遇愈來愈差了! 尤其是教師的退撫制度一改再改,代理教師為何甘於代理,很多人是寄望於一朝考上正式教師,代理教師年資可列入。 如今代理教師待遇差,就算成為正式教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學生時期常造訪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自從2018年「金石堂-城中店」熄燈後,「書店街」對我來講就已經算是改朝換代了,濃濃的書香氣息已不復存在,成為了時代的眼淚。在許多實體書局陸續熄燈之際,位於復興北路上,捷運中山國中站旁的「三民書局-復北店」,還是我偶爾會造訪,以及充滿回憶的地方。最近又舊地重遊。
Thumbnail
常去的小說店老闆娘說她要退休了!!!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鄰近又一間101文具天堂要熄燈,近年書店書局相關的藝文場所一一關閉,新聞也剛寫獨立書店永樂座宣布即將停業。藝文產業支撐得很辛苦,但身為貧窮小資族又不想跟荷包過不去,消費也大多透過網拍,想支持又是兩難的選擇。 101熄燈前商品全面六折,記得老媽之前說過對寫書法有點興趣,就去買了一些筆、墨、手抄本當作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學生時期常造訪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自從2018年「金石堂-城中店」熄燈後,「書店街」對我來講就已經算是改朝換代了,濃濃的書香氣息已不復存在,成為了時代的眼淚。在許多實體書局陸續熄燈之際,位於復興北路上,捷運中山國中站旁的「三民書局-復北店」,還是我偶爾會造訪,以及充滿回憶的地方。最近又舊地重遊。
Thumbnail
常去的小說店老闆娘說她要退休了!!!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鄰近又一間101文具天堂要熄燈,近年書店書局相關的藝文場所一一關閉,新聞也剛寫獨立書店永樂座宣布即將停業。藝文產業支撐得很辛苦,但身為貧窮小資族又不想跟荷包過不去,消費也大多透過網拍,想支持又是兩難的選擇。 101熄燈前商品全面六折,記得老媽之前說過對寫書法有點興趣,就去買了一些筆、墨、手抄本當作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