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永恆少年》在 2023.9.15 出版滿月了! 今天我想把推書的位置,交給一位恩師前輩:劉佳昌醫師。
推薦序│大音希聲
劉佳昌(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蘇俊濠人如其名——青年才俊、少年英豪。
初識蘇俊濠,是在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每週例行的臨床團隊會議上,那時他是碩二的兼職實習生。思想起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底下的一個心理治療中心,以訓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為職志,每位受訓學員都會歸屬於三個臨床團隊其中之一。團隊會議每週固定進行個案討論,多年來我一直負責主持週二的團隊。
印象中,俊濠在個案討論中起初多半沉靜寡言,一旦發言,卻頗有見地,也常引用理論來闡述他對個案的看法,反映他對精神分析理論涉獵之廣博。他的國語帶有獨特口音,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澳門人,大學起隻身來台求學。從同事處得知他年紀輕輕就在臉書開了個人的精神分析專頁,並且勤奮創作、書寫不輟,展現的雄心壯志,又讓人對這個乍看之下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感到好奇又佩服。
離開校園以後,俊濠決定留在台灣展開他的諮商心理師專業生涯,並且繼續耕耘他衷情的精神分析。這本書可說是他碩士畢業後的第一份成果,我樂意為他寫序推薦。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獨特的形式,頭尾兩章大量的理論論述,夾在中間的是兩章共十四篇的案例及引申的聯想和思索。俊濠從小學習音樂,大學也是音樂和心理諮商與輔導雙主修,不知本書結構是否暗合交響曲的四個樂章?作者的音樂素養確令本書增色不少,從傳奇女高音令人低迴的名演,到當前的華語流行歌,作者皆能信手拈來,對個案的心理,或精神分析理論,畫龍點睛。
但這不是一本輕薄短小的輕鬆閒書。如果書寫是一種「症狀」,這名少年可「病」得不輕。少年本著極大的誠意仔細述說,關於孤獨、和反抗。這不是一目了然的閱讀,除非熟悉精神分析理論,大家須要費相當大的工夫來克服作者旁徵博引的厚重理論,方能對作者的論述有基本的掌握。作者的見解能不能說服你,留待大家自行驗證。
對我而言,對孤獨做出反抗,是濃縮而曖昧的說法。精神分析探究的主角是潛意識,當我們說個案的問題是孤獨及反抗,我會想問那是在揣摩潛意識的歷程嗎?是誰的孤獨?誰在反抗?而當我們從許多個別個案而歸結出少年孤寂,站在理論角度,我也會想知道這是在說正常的發展階段,還是特殊的病理現象?當然,如果不去追問這種「科學」問題,而是側重在描摹一種橫跨在許多不同個案類型之間的普遍內心現象或臨床感覺,則本書確實打開一扇窗子,向大家展示這個視角下看到的心靈風景。
誠如作者所說,情感沒有世界語,事實上,精神活動都可謂沒有世界語,但這並不能阻止個案說話的驅力,也不妨礙治療師聆聽的企圖。個案的話語像是黑夜海上畫過天際的一道閃光,指引出他心智的所在,語言只是信號彈,並不等於心智本身,但沒有語言,則連線索也無。臨床精神分析,個案說話,分析師努力聽懂話語底下的意義。反觀精神分析理論,可謂異曲同工,再有系統的理論,也只是路標,引導我們去發現名詞術語背後的意義。精神分析的述說和聆聽因此是個不斷尋找又不斷更新的過程,一切的追尋可說是意圖還原推動個案表述的最初原因。
那麼,作者寫這本書的最初原因又是甚麼呢?我並不知道答案,但覺得這是有趣的謎題。以孤獨和反抗作為主軸來統攝眾多臨床觀察乃至社會現象,是作者選定的獨特視角,也可以說是作者選擇的信號彈。果真如此,大家願意一起去尋找他嗎?
作者舉了許多臨床案例的片段,作為主要論點的臨床基礎。然而看起來作者寫作的企圖心是更大的,相較於案例描述的有限內容,作者的思辯和推論似乎才是重頭戲。更有甚者,在對孤獨和反抗做了「基礎建設」之後,他又進一步挑戰永恆少年的主題。彷彿作者胸中有太多的熱情和想法,迫不及待地想對大家做一次和盤托出。儘管這些都加添了這本書的難度,然而最後一章作者對小王子的閱讀,細膩溫柔,委宛動人,作者為永恆少年發聲的苦心,溢於言表。
臨床個案、心理困擾、精神分析、乃至人生,都還有數不盡的謎題等待有心人去探究和解開。俊濠勤奮進取,後勢可期。這是一本濃稠的書,一篇短序實難添加甚麼滋味。大音希聲,這些深邃的樂章,等待知音聆聽。
最後,由於本書內容之獨特屬性,大家在閱讀時應有適當的態度,作者本身在其閱讀指南裡對大家已有詳細的提醒,我對這部分完全贊成。
(推薦序結束)
雖然說在2021年書就基本定稿,我也早早邀請劉醫師為我作序,但這篇推薦序我倒是出版前三個月才第一次看到,心臟也受到大大的衝擊。我總是敬佩劉醫師的學問及為師之度,而且我們之間彷彿有種預定的共鳴,從臨床工作、碩論到這篇推薦序,他往往一句話就道破我的心思,引導我下一步去向。
同時,也因為這篇推薦序,我才發現如果想被敬重的前輩灌頂誇獎一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請他為你寫序?!
雖然書商時報的編輯很希望我能寫一本親民的讀物,但貫徹非雞湯風格的我又怎麼可能這樣簡單就犯呢?就像佳昌醫師說的,「這不是一本輕薄短小的輕鬆閒書。如果書寫是一種「症狀」,這名少年可「病」得不輕」,我很認同這個說法,如果一個診斷得從症狀中判斷,那寫下來,就是必然的;不寫,就得了甚麼「病」也無從得知。
倘若靈魂深處總是有著「孤獨的根」和「反抗的心」這種病,那症狀絕對會呈現在書寫之上。精神分析師 Reik 說過,精神分析作為一門心理(科)學而又有別於其他科學的獨特之處,正在於我們不是研究他者,而是研究自己,或說他者就是自己。
其實在寫下來再回看的過程中,也會越來越清楚當年寫作時自己的潛意識拼命要表達什麼。那時候我寫一寫就會被浮現的文字、詩、音樂、電影觸動,必須停下來忍住泛起的淚,喘口氣,才繼續看文獻,整理成盡可能被思考的詮釋。
要是問書的核心?我會說一如書名,我擔憂著「永恆少年」永遠被榮格和他的女弟子馮‧法蘭茲等,詮釋成負面的形象,並就此烙印在我們的文化記憶裡。彷彿我聽到許多少年少女們在哭,我亦看到許多孤獨的故事被忽略,反抗的力量被質疑……小王子在天上說了些甚麼,或 B612 星球的耀光,會有誰願意去聽去看呢?
「個案的話語像是黑夜海上畫過天際的一道閃光,指引出他心智的所在,語言只是信號彈,並不等於心智本身,但沒有語言,則連線索也無」,如果我不為永恆少年的孤寂發聲,會不會日後連他存在過的線索都沒有,就此逝去?
當劉醫師寫道:「大家願意一起去尋找他嗎?」我就知道他確實了解我書中想表現的樂音為何,換言之,症狀想表達的「孤獨」被他尋找到了。現在,我也邀請你們一起用耳朵去翻閱這本《願你,永恆少年》:「你願意一起去尋找他嗎?」
🌜尋找地址:
博客來:https://ppt.cc/fye1wx
金石堂:https://ppt.cc/fiKSzx
誠品:https://ppt.cc/fUJDpx
MOMO:https://ppt.cc/fHEpLx
上面的圖片是一位留法學習刺繡的讀者 Penelope 的作品,說是祝福我的首作出版,特意在巴黎鐵塔前拍個照。我把她的 IG 留給喜歡刺繡的大家追蹤:
@penelope_embroidery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harris_apres.couch
※ 哈理斯的新書《願你,永恆少年》已經出版,歡迎人手一本支持,也可以到專題【守望的麥田】看我的創作心得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