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永恆少年》正式出版:少年的序(下篇):本書結構與閱讀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願你,永恆少年》出版七天了,這種感覺仍不太真實,同時有一點憂慮。大概是知道這些兩年前定稿的文字在今天回頭看,自己一定會對某部份或某敍述方式不太滿意,又會擔心心中想表達的,是否如願地被讀者看見。

無論如何,對本書內容好奇的你,請給我五分鐘,看看作者序下半部份,這裡談及我是如何定立書的章節結構,以及我希望帶給你們的禮物。

本書的部分內容,有挑選自 2018 下半年至 2020 年上半年期間我投稿至「女人迷」平台的幾篇文章,但我並非純粹把文章輯錄成書,好向你們呈現「那個時期的我」,而是選擇走一條把文章拆散與連結、改組與重寫的苦路,最終凝結成「孤獨」與「反抗」兩大主題,各有七篇不短也不長的散文。
為自己找麻煩的原因,在於我認為唯有經歷解構與重組,消化過的才是作者對一門學問的真實了悟、掌握、風格。另外,文字有它現身的時空與脈絡,而書寫的態度與語氣,亦必然跟當時我想透過網路對話的對象、欲凸顯的訊息、以及身處的社會背景有關。文字工作者,自有「文字」的責任!說到底,我大概是無法忍受自己重覆的敘說──重覆的只會是潛意識的迴音──,而即便是同樣的事物,就像是諮商室個案說過千百遍的故事,若我們相信治療會帶來「療效」、個案會隨時間「改變」、潛意識在每一個當下有著不同的「意圖」與「意義」,那麼,每一次的敘說間總有差異。只要堅持敘說,人便如同四季交替,但每一輪年月,朝生的嫩芽或暮死的落葉,皆從未如一,一切在自然中變遷與昇華。
相對於網路文章,我本身其實頗為「學術」的精神分析研究面向,將栽種出本書的導言(被世界遺落的孤獨、中西文化對孤獨的體驗、少年孤寂的問題)與末章(情感理論、精神分析師對孤獨的論述、榮格學派對《小王子》的詮釋及我的再詮釋、延伸的治療構想),彷彿是一個較為理論的容器,懷抱著中間十四篇相對「日常」的文字。然而,我試圖不側重「日常」與「學術」任何一方,卻要在兩者之間找尋一種有待命名的非雞湯風格──對此,我必須向大家致歉,因為我的生活是如此的世俗難耐,但我的思考又是如此的擇善固執,所以,若這裡近十四萬的文字無法使你有感於心,則全然是我的不才所致。只願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域、文化與脈絡交織下,我能借文字表達出心中的感動,若讀者感受得到,便已無憾。
上述的話,主要是說給過去就從網路、學校或實務工作中認識我的大家聽的,好使他們指正我的沉悶,或重新看見新意而被逗趣。而若你是首次認識我,那是最好的!因為我將盡自己身為少年的責任去敘說與反抗,即實現真我的過程;而你的工作,便是在我的文字裡,負起找到真我的責任,並為你的生命密謀新的敘說與反抗。
若要給出什麼閱讀指南,大概有三種:我會建議偏好故事的大家,先看「孤獨」和「反抗」兩章的散文,再回來看始末兩章;至於衝著理論與治療技術的求知欲與《小王子》分析而來的大家,則可以先唸始末兩章,再唸中間的,但可能會有種難言的斷裂感。而作者我認為順著全書走,同時打開手機或電腦,播放我不時在文中提及的歌曲,或在我提及什麼電影、動畫、詩集時一起配著唸,大概是最優雅的讀法。
最後,在分享我心中的精神分析經驗前,有三點大家可注意的善意提醒:
(1)即便已得到個案同意,但相關內容仍會按倫理規範作扭曲處理;
(2)由於探索的是潛意識層面,因此除了不應與意識的理解相混淆,我對現象描述並作出詮釋時,不管貌似多合理,亦不可能是事實全部,它只反映了精神分析的觀點與技藝、我的個人思考、階段性的真相;
(3)再淺易的詮釋,也是按個案的脈絡而定,因此當大家試著為己所用或套入他人作理解時,必須謹慎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淡化或誤用。
因為疫情的影響,原定的出版日期都得延後,只願本書來到大家手上之際,台灣與世界都已經走出苦難,迎來生機。不善言辭的我,僅希望你們喜歡這部作品,一起前往細聽夜空中的笑聲、寧靜、音樂。
raw-image

不知道從上文裡,你們會不會感到當年我書寫時內心的種種拉扯與掙扎?

「文字工作者,自有文字的責任!」是 2019 年碩論期間指導教授陳秀蓉老師對我的要求,記得改到天昏地暗,她仍是希望我「再多想想怎樣寫讀者會更好懂?」,因此在精神分析的術語行文之間,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做出淺顯的闡釋,或更兼容的表達方法。

無疑我喜歡學術文字的精煉,同時清楚大部份讀者需要的日常質感,所以當時只能這般在思考上扭扭擰擰,也許結果未盡人意,但就是我的首次嘗試。如果能達到「非雞湯」這種逆市場風格的書寫,又能讓讀者找到共鳴,便已無憾。

在為了達到非雞湯的心理學大眾讀本、又得是具可讀性的精神分析散文,今天回望,這個自己就已經是走一條「孤獨」與「反抗」的路,不是嗎?這是一條實現真我的旅程,我的手段是文字與書寫,我希望讀者可以從中也找到真我的路口。

本書的導言裡,我直截對一些中西文化的「孤獨」思考作比對,這部份大家可以當做是刺激思考的前奏。然後,我把一種命名為「少年孤寂」的狀態凸顯出來,作為下面十四篇散文的核心主軸。

「少年孤寂」(Adolescent years of solitude),我用這個詞來指涉那些「童年產生與累積」至「老年面對與僵化」之間,常常於青少年階段明顯有感但被異化的,誤以為是別的事物、與個體心理無關,被繁花似海的人際、工作、情愛遮蓋的,被換作攻擊、破壞與狂妄的性,被心理防衛掉而「明明知道卻不知情」的「諸種孤獨」。

誠如上文所說,十四篇散文是我過去在女人迷的文章的重新書寫,但其實不少篇幅更是全新的創作,就像在「方格子」平臺中我可以寫一些非女人迷風格(女人迷的文章傾向具功能性、簡潔、重點式呈現)的文字,我很高興能在書中也實踐這一點,把一些細膩的思考慢慢鋪陳與凝聚,反抗當今的抖音腦式注意力時代。

最後來到本書末章,它分為四大篇,獨立成文,又環環相扣:

  • 精神分析的情感理論
  • 精神分析師對孤獨的論述
  • 榮格學派對《小王子》的詮釋(負面的永恆少年)及我的再詮釋
  • 最後是延伸的治療構想

在剛過去的六月,我時報的編輯突然就把排版好的書稿寄給我,說要做最後的修訂了,且盡可能在一週內完成。沒想到之前延後出版了快兩年,要出版前是會急成這樣……我常笑說「我都忘記自己寫過什麼了!」

但在看到眼睛脫窗之際,請允許我賣花讚花香,真的為自己圍繞《小王子》所作的理論梳理(克萊恩、比昂、榮格、希爾曼、奎諾多等)及提出的新穎詮釋,感到「我盡力了!」的滿意。這兩年來我又慢慢看了更多相關文獻,很高興發現我的詮釋是獨到的,但並不孤獨,它跟不同作家的觀點間存有共鳴。

從沒想到因為疫情的影響,從 2021 年底延後到 2023 年的 8 月才出版。沒想到當年的祝願「只願本書來到大家手上之際,台灣與世界都已經走出苦難,迎來生機」,也算成真,世界幾乎已經不再受疫情影響,經濟復甦,報復性的出遊也是每天在朋友圈中見慣不怪的事。

那麼,也可以有報復性的消費,幫作家哈理斯的處男作《願你,永恆少年》在各書店和平臺買到再版嗎?!

🌜#願你永恆少年,各通路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ppt.cc/fye1wx
金石堂:https://ppt.cc/fiKSzx
誠品:https://ppt.cc/fUJDpx
MOMO:https://ppt.cc/fHEpLx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83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4/08/15
本文回顧了作者自2020年以來在方格子的書寫情況,並對未來的內容計劃進行了規劃。包括專題文章的訂閱調整、未來的寫作方向及對讀者的感謝。讀者可以期待接下來的專題文章及精神分析的深度分享,並瞭解更多有關「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的內容。作者鼓勵讀者思考未知的可能性,並表達對未來的期待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2024/08/15
本文回顧了作者自2020年以來在方格子的書寫情況,並對未來的內容計劃進行了規劃。包括專題文章的訂閱調整、未來的寫作方向及對讀者的感謝。讀者可以期待接下來的專題文章及精神分析的深度分享,並瞭解更多有關「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的內容。作者鼓勵讀者思考未知的可能性,並表達對未來的期待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2023/12/25
在這 2023 年末之際,懷抱著聖誕的歡樂及對 2024 的新年盼望,我想跟一直支持我的讀者,衷心說聲感謝。 今天話會比較多,如標題,請不要介意。 我是在 2020 年 3 月左右受方格子邀請來當駐站作家的,當時我根本沒聽過這個平臺,心中抱著各種好奇及疑惑來瞧瞧,但當看到 翁子騏 David....
Thumbnail
2023/12/25
在這 2023 年末之際,懷抱著聖誕的歡樂及對 2024 的新年盼望,我想跟一直支持我的讀者,衷心說聲感謝。 今天話會比較多,如標題,請不要介意。 我是在 2020 年 3 月左右受方格子邀請來當駐站作家的,當時我根本沒聽過這個平臺,心中抱著各種好奇及疑惑來瞧瞧,但當看到 翁子騏 David....
Thumbnail
2023/09/21
《願你,永恆少年》在 2023.9.15 出版滿月了! 今天我想把推書的位置,交給一位恩師前輩:劉佳昌醫師。 推薦序│大音希聲 劉佳昌(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蘇俊濠人如其名——青年才俊、少年英豪。 初識蘇俊濠,是在思想起
Thumbnail
2023/09/21
《願你,永恆少年》在 2023.9.15 出版滿月了! 今天我想把推書的位置,交給一位恩師前輩:劉佳昌醫師。 推薦序│大音希聲 劉佳昌(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蘇俊濠人如其名——青年才俊、少年英豪。 初識蘇俊濠,是在思想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其實之前沒有寫過類似關於「寫作」本質的主題,原因其實有幾個。第一個是覺得自己並非什麼真的作家,也沒有什麼實績,就是一個喜愛寫作的業餘小說家,而且關於我提到的一些要點,連同自己也還在調整與嘗試。 以下為一個業餘小說家的個人經驗分享,如果有一樣在長篇小說路上奮鬥的同好們,也可以一起分享你的看法。田調、
Thumbnail
其實之前沒有寫過類似關於「寫作」本質的主題,原因其實有幾個。第一個是覺得自己並非什麼真的作家,也沒有什麼實績,就是一個喜愛寫作的業餘小說家,而且關於我提到的一些要點,連同自己也還在調整與嘗試。 以下為一個業餘小說家的個人經驗分享,如果有一樣在長篇小說路上奮鬥的同好們,也可以一起分享你的看法。田調、
Thumbnail
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是10年前,一回神發現已經離一開始這麼遙遠。 雖然有一部份和精神疾病相關,但其實這本書的最初,全然是為了我的私心。
Thumbnail
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是10年前,一回神發現已經離一開始這麼遙遠。 雖然有一部份和精神疾病相關,但其實這本書的最初,全然是為了我的私心。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在 2023.9.15 出版滿月了! 今天我想把推書的位置,交給一位恩師前輩:劉佳昌醫師。 推薦序│大音希聲 劉佳昌(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蘇俊濠人如其名——青年才俊、少年英豪。 初識蘇俊濠,是在思想起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在 2023.9.15 出版滿月了! 今天我想把推書的位置,交給一位恩師前輩:劉佳昌醫師。 推薦序│大音希聲 劉佳昌(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蘇俊濠人如其名——青年才俊、少年英豪。 初識蘇俊濠,是在思想起
Thumbnail
許多人說,童話故事般的《小王子》其實是寫給大人看的。 那麼,《願你,永恆少年》便是寫給大人們心中的少年或小王子看的。 不少「少年」,他們未曾被愛,就孤獨地逝去。 我指的不只是他們的存在或價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也同時指他們因為沒有得到愛惜,所以那些生命質地般的美麗無法好好發展起來。 一些對生命而
Thumbnail
許多人說,童話故事般的《小王子》其實是寫給大人看的。 那麼,《願你,永恆少年》便是寫給大人們心中的少年或小王子看的。 不少「少年」,他們未曾被愛,就孤獨地逝去。 我指的不只是他們的存在或價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也同時指他們因為沒有得到愛惜,所以那些生命質地般的美麗無法好好發展起來。 一些對生命而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出版七天了,這種感覺仍不太真實,同時有一點憂慮。大概是知道這些兩年前定稿的文字在今天回頭看,自己一定會對某部份或某敍述方式不太滿意,又會擔心心中想表達的,是否如願地被讀者看見。 無論如何,對本書內容好奇的你,請給我五分鐘,看看作者序下半部份,這裡談及我是如何定立書的章節結構,以及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出版七天了,這種感覺仍不太真實,同時有一點憂慮。大概是知道這些兩年前定稿的文字在今天回頭看,自己一定會對某部份或某敍述方式不太滿意,又會擔心心中想表達的,是否如願地被讀者看見。 無論如何,對本書內容好奇的你,請給我五分鐘,看看作者序下半部份,這裡談及我是如何定立書的章節結構,以及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深愛過,才懂得被世界遺落的孤獨》 哈理斯 Harris 的第一本書作,明天 2023年在8月15日 (二) 00:00 要正式出版了! 第一次出書,第一次經歷各種出版前必經的磨練,才懂得作家(不出書我都不敢用這個詞形容自己)之苦: 最初原定是 2021 年底出版,所以當時已經
Thumbnail
《願你,永恆少年:深愛過,才懂得被世界遺落的孤獨》 哈理斯 Harris 的第一本書作,明天 2023年在8月15日 (二) 00:00 要正式出版了! 第一次出書,第一次經歷各種出版前必經的磨練,才懂得作家(不出書我都不敢用這個詞形容自己)之苦: 最初原定是 2021 年底出版,所以當時已經
Thumbnail
「無論快樂或者悲傷  要修補一個成年人  就得讓他徹徹底底  完成一次他未完成的童年…」
Thumbnail
「無論快樂或者悲傷  要修補一個成年人  就得讓他徹徹底底  完成一次他未完成的童年…」
Thumbnail
這是我很喜歡的鐘穎老師的著作。本書以故事解析的方式科普心理學知識,雖然目標讀者應該是家長與師者,但一般人可以抱持聽故事的心態打開這本書,文筆活潑有趣,不會無聊。但最大的寶藏點是:可以一邊讀著虛構的故事,以自我對話的方式,剖析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這是我很喜歡的鐘穎老師的著作。本書以故事解析的方式科普心理學知識,雖然目標讀者應該是家長與師者,但一般人可以抱持聽故事的心態打開這本書,文筆活潑有趣,不會無聊。但最大的寶藏點是:可以一邊讀著虛構的故事,以自我對話的方式,剖析真實的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