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永恆少年》出版七天了,這種感覺仍不太真實,同時有一點憂慮。大概是知道這些兩年前定稿的文字在今天回頭看,自己一定會對某部份或某敍述方式不太滿意,又會擔心心中想表達的,是否如願地被讀者看見。
無論如何,對本書內容好奇的你,請給我五分鐘,看看作者序下半部份,這裡談及我是如何定立書的章節結構,以及我希望帶給你們的禮物。
本書的部分內容,有挑選自 2018 下半年至 2020 年上半年期間我投稿至「女人迷」平台的幾篇文章,但我並非純粹把文章輯錄成書,好向你們呈現「那個時期的我」,而是選擇走一條把文章拆散與連結、改組與重寫的苦路,最終凝結成「孤獨」與「反抗」兩大主題,各有七篇不短也不長的散文。
為自己找麻煩的原因,在於我認為唯有經歷解構與重組,消化過的才是作者對一門學問的真實了悟、掌握、風格。另外,文字有它現身的時空與脈絡,而書寫的態度與語氣,亦必然跟當時我想透過網路對話的對象、欲凸顯的訊息、以及身處的社會背景有關。文字工作者,自有「文字」的責任!說到底,我大概是無法忍受自己重覆的敘說──重覆的只會是潛意識的迴音──,而即便是同樣的事物,就像是諮商室個案說過千百遍的故事,若我們相信治療會帶來「療效」、個案會隨時間「改變」、潛意識在每一個當下有著不同的「意圖」與「意義」,那麼,每一次的敘說間總有差異。只要堅持敘說,人便如同四季交替,但每一輪年月,朝生的嫩芽或暮死的落葉,皆從未如一,一切在自然中變遷與昇華。
相對於網路文章,我本身其實頗為「學術」的精神分析研究面向,將栽種出本書的導言(被世界遺落的孤獨、中西文化對孤獨的體驗、少年孤寂的問題)與末章(情感理論、精神分析師對孤獨的論述、榮格學派對《小王子》的詮釋及我的再詮釋、延伸的治療構想),彷彿是一個較為理論的容器,懷抱著中間十四篇相對「日常」的文字。然而,我試圖不側重「日常」與「學術」任何一方,卻要在兩者之間找尋一種有待命名的非雞湯風格──對此,我必須向大家致歉,因為我的生活是如此的世俗難耐,但我的思考又是如此的擇善固執,所以,若這裡近十四萬的文字無法使你有感於心,則全然是我的不才所致。只願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域、文化與脈絡交織下,我能借文字表達出心中的感動,若讀者感受得到,便已無憾。
上述的話,主要是說給過去就從網路、學校或實務工作中認識我的大家聽的,好使他們指正我的沉悶,或重新看見新意而被逗趣。而若你是首次認識我,那是最好的!因為我將盡自己身為少年的責任去敘說與反抗,即實現真我的過程;而你的工作,便是在我的文字裡,負起找到真我的責任,並為你的生命密謀新的敘說與反抗。
若要給出什麼閱讀指南,大概有三種:我會建議偏好故事的大家,先看「孤獨」和「反抗」兩章的散文,再回來看始末兩章;至於衝著理論與治療技術的求知欲與《小王子》分析而來的大家,則可以先唸始末兩章,再唸中間的,但可能會有種難言的斷裂感。而作者我認為順著全書走,同時打開手機或電腦,播放我不時在文中提及的歌曲,或在我提及什麼電影、動畫、詩集時一起配著唸,大概是最優雅的讀法。
最後,在分享我心中的精神分析經驗前,有三點大家可注意的善意提醒:
(1)即便已得到個案同意,但相關內容仍會按倫理規範作扭曲處理;
(2)由於探索的是潛意識層面,因此除了不應與意識的理解相混淆,我對現象描述並作出詮釋時,不管貌似多合理,亦不可能是事實全部,它只反映了精神分析的觀點與技藝、我的個人思考、階段性的真相;
(3)再淺易的詮釋,也是按個案的脈絡而定,因此當大家試著為己所用或套入他人作理解時,必須謹慎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淡化或誤用。
因為疫情的影響,原定的出版日期都得延後,只願本書來到大家手上之際,台灣與世界都已經走出苦難,迎來生機。不善言辭的我,僅希望你們喜歡這部作品,一起前往細聽夜空中的笑聲、寧靜、音樂。
不知道從上文裡,你們會不會感到當年我書寫時內心的種種拉扯與掙扎?
「文字工作者,自有文字的責任!」是 2019 年碩論期間指導教授陳秀蓉老師對我的要求,記得改到天昏地暗,她仍是希望我「再多想想怎樣寫讀者會更好懂?」,因此在精神分析的術語行文之間,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做出淺顯的闡釋,或更兼容的表達方法。
無疑我喜歡學術文字的精煉,同時清楚大部份讀者需要的日常質感,所以當時只能這般在思考上扭扭擰擰,也許結果未盡人意,但就是我的首次嘗試。如果能達到「非雞湯」這種逆市場風格的書寫,又能讓讀者找到共鳴,便已無憾。
在為了達到非雞湯的心理學大眾讀本、又得是具可讀性的精神分析散文,今天回望,這個自己就已經是走一條「孤獨」與「反抗」的路,不是嗎?這是一條實現真我的旅程,我的手段是文字與書寫,我希望讀者可以從中也找到真我的路口。
本書的導言裡,我直截對一些中西文化的「孤獨」思考作比對,這部份大家可以當做是刺激思考的前奏。然後,我把一種命名為「少年孤寂」的狀態凸顯出來,作為下面十四篇散文的核心主軸。
「少年孤寂」(Adolescent years of solitude),我用這個詞來指涉那些「童年產生與累積」至「老年面對與僵化」之間,常常於青少年階段明顯有感但被異化的,誤以為是別的事物、與個體心理無關,被繁花似海的人際、工作、情愛遮蓋的,被換作攻擊、破壞與狂妄的性,被心理防衛掉而「明明知道卻不知情」的「諸種孤獨」。
誠如上文所說,十四篇散文是我過去在女人迷的文章的重新書寫,但其實不少篇幅更是全新的創作,就像在「方格子」平臺中我可以寫一些非女人迷風格(女人迷的文章傾向具功能性、簡潔、重點式呈現)的文字,我很高興能在書中也實踐這一點,把一些細膩的思考慢慢鋪陳與凝聚,反抗當今的抖音腦式注意力時代。
最後來到本書末章,它分為四大篇,獨立成文,又環環相扣:
在剛過去的六月,我時報的編輯突然就把排版好的書稿寄給我,說要做最後的修訂了,且盡可能在一週內完成。沒想到之前延後出版了快兩年,要出版前是會急成這樣……我常笑說「我都忘記自己寫過什麼了!」
但在看到眼睛脫窗之際,請允許我賣花讚花香,真的為自己圍繞《小王子》所作的理論梳理(克萊恩、比昂、榮格、希爾曼、奎諾多等)及提出的新穎詮釋,感到「我盡力了!」的滿意。這兩年來我又慢慢看了更多相關文獻,很高興發現我的詮釋是獨到的,但並不孤獨,它跟不同作家的觀點間存有共鳴。
從沒想到因為疫情的影響,從 2021 年底延後到 2023 年的 8 月才出版。沒想到當年的祝願「只願本書來到大家手上之際,台灣與世界都已經走出苦難,迎來生機」,也算成真,世界幾乎已經不再受疫情影響,經濟復甦,報復性的出遊也是每天在朋友圈中見慣不怪的事。
那麼,也可以有報復性的消費,幫作家哈理斯的處男作《願你,永恆少年》在各書店和平臺買到再版嗎?!
🌜#願你永恆少年,各通路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ppt.cc/fye1wx
金石堂:https://ppt.cc/fiKSzx
誠品:https://ppt.cc/fUJDpx
MOMO:https://ppt.cc/fHEpLx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