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博物館參觀與《生死晝夜》展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舊存活但心理上已然等同死亡。」

生死,乃是身而為人的終極提問,透過凝視死亡,提醒我們思索,要如何生?

raw-image


電梯門開啟,斗大的八個大字映入眼簾「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不論何種宗派法門,都是要我們回歸自心、自性。

旁邊一道水牆,進行潔淨儀式,「若要求道,必先清心以除積習」,清水潺潺流過指尖,洗滌身心。

raw-image

朝聖之路由此而起,文字變幻:「誰創造了我們?」「在出生之前,我是誰?」,各式探索終極生命的疑問啟發哲思。

死亡對你我來說是什麼?

我們對此有何感受?

raw-image

穿越金色大廳,地面刻畫著不同文化的象徵,柱上刻寫:「愛是我們共享的真實。」

raw-image
  • 啟程
死亡不只是遙遠的旅程,也是每日當下的轉化。死亡所教導的不只是失去,也是放下的智慧。
raw-image


終於來到展場,一到入口,工作人員請我們將鞋子脫下,褪去包袱,開始啟程,腳掌接觸地面,感到有些新鮮與赤裸。

一旁看板介紹展覽起源,「人一方面在宗教的生死觀實踐意義;另一方面又以理性逐步將死亡隔絕在生活之外,並以科技追求不再有死亡的理想世界。但我們也必須回問,死亡是生命的苦痛?還是展開意義人生的必要?」指出我們面對死亡的矛盾態度,前陣子疫情,也使得我們重新省思自己與生死之間的關係。

  • 晝夜之河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
raw-image

走進晝夜之河的廊道,地面黑白相間,逐漸收攏,一根巨大鐘擺在盡頭搖晃,許多關於時間的雋永文字顯現在上頭,提醒我們不管是誰,在做什麼,我們都以一小時60分鐘的速度前進,我們行走在時間之河,河流是「活」的,我們也是「活」的。

來到轉角處,轉角以光影打上一行字「死亡是確定的,死亡時間無法預測,此時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 走向未知
死亡,為生命打開了未知的入口,這是每個人的必然,不是選擇。死亡讓時間沒有未來,但也讓生命進入了時間的永恆。
raw-image

接下來走到「走向未知」展區,一扇光門出現在眼前,背後煙霧繚繞,不確定有什麼,觀者須坐在等候區,等候叫號,空蕩的黑色空間僅有三兩幾人,女聲語音平板機械地響起,被叫到號碼者須獨自通過那扇門,其他人則留下,繼續等候。

  • 探索死後
探索死後世界,是向著每個生命回問:你想要怎麼活著?這時並不是科學,而是「意義」才能為生命給出答案。
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


 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十殿閻王畫─第十殿

十殿閻王畫─第十殿

raw-image


通過大門後,許多經文、圖像看板交錯豎立,講述死後世界的景況。

最後一個牆面拋出許多疑問,瞳孔鏡中,映照出自己的身影。

  • 內在警鐘
審判結果並不僅是給予亡者的答案,古埃及的羽毛秤重、最後審判的天使號角聲、十殿閻王的喝斥,它們像給予生者的警鐘與提醒,使回看自生命的人醒來,並得到終結遺憾的途徑。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警鐘噹噹敲響,警醒身心。曾聽說過,所謂天堂地獄的審判者,其實就存在於我們自身,因所思、所想、所為的一切,內在良知最為誠實清楚。

整個空間以橘紅色燈光布置,營造出詭譎氛圍。以手電筒探照牆面,貼著各文化審判的圖像與文字,從古埃及的羽毛秤重,十殿閻王審判等等。

  • 此刻留白
「別走太快,等一等靈魂」─非洲諺語
raw-image
繪本《媽媽,死亡是什麼?》

繪本《媽媽,死亡是什麼?》

繪本《媽媽,死亡是什麼?》

繪本《媽媽,死亡是什麼?》

raw-image
raw-image

經歷了前期的幽暗未知,最後來到一個寧靜祥和的開闊空間。沙地上,佈置著許多電子屏幕,輪番播放不同名人所留下的墓誌銘,他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在人世間留下獨特的痕跡,有些瀟灑地讓人會心一笑,生死來去自在。

一旁有木桌椅,邀請觀者在此將時間留給自己,寫下想被留下、記得的字句,完成後,將會隨機被投放在屏幕上。

老實說,坐在木桌面前時,一片空白,想像自己墓誌銘上會想寫下些什麼不是件易事,最後畫了一幅自土中發芽的苗,願有些光芒得以存續。

這道問題,後來隨著經歷,有了更清晰一點的輪廓。

友人分享詩人廖瞇的文字:

火柴不點就不會死/火柴不點就會死/花不開就不會死/花不開就會死/不出生就不會死/不出生就會死─〈生死〉

看似簡單的文字,直指終點皆相同的這項事實,那麼,要開或不開,點或不點?

  • 回歸
每晚入睡時,我死亡。隔日甦醒時,我重生─甘地

這裡是最驚艷的部分,通道兩旁懸掛整片雪白羽毛,飄動旋轉,一時之間捨不得走出去。在踏出門口瞬間,閃現金黃祝福光芒,遍籠全身,象徵健康長壽,「願光伴隨你而行」,再次重生,回到人間。

raw-image

踏出展場,一旁的仙人掌、蕨類植物象徵頑強的生命力。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整體觀展讓人耳目一新,隨著不同的展區,進行歷程體驗。死去的切身感受稍嫌薄弱,自然地行走而過。內在警鐘區域,若能真有天秤、奈何橋等等佈置,或是審判歷程,也許會更有代入感,對各宗教對死亡的觀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若生命中尚未接觸過生死議題,不失為一個啟發開端。

隨後,我和友人去參觀博物館的其他區域,來到「哲人之道」,走道上有許多前人被留下的智慧語句,其中喜歡的一句話是:

我無法愛那存在於每一生命內的樹,一旦它微小的秋天肩上(一千片葉子的死亡),所有那些假的死與復活─而不想到大地,不想到深淵:我期望在最浩闊的生命裡游泳,在最澎湃洶湧的出海口。─聶魯達《馬祖匹祖高地》

「生命之旅廳」陳設不同器物,介紹生命各階段中文化儀式,從具體物件看見人生的過渡。分為出生、成長、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後五個階段。

raw-image


「我所擁有的了悟或所謂靈性上的覺醒,是能在極其平凡的事物中見其深奧不凡。我並不致力於……追求那種輝煌炫目的特別時刻,但卻珍惜那種你亦能於沙塵之中尋獲的閃爍星火。那好像是一種對靈性之眼的精密訓練,在於能夠從日常平淡流逝的事物中發現動人的剎那。…….對我而言,這的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像是個被膨脹或掏空了的人。我說被掏空,因為在某些方面覺得空虛,但在某些方面卻覺得包容度更大。但是……我認知的自己仍舊是同一個人。」─羅倫斯.蘇利文博士

接著來到靈修學習區,我在這裡坐了好長一段時間,友人等得都快睡著了。

隨著屏幕上的字句引導,觀者可以練習、了解各宗教靈性修養方法,。

「靈修是一種宗教的修行,涉及嚴肅的思維或是沉思。此詞源自於拉丁文,意謂著深奧且專注的思考。靈修可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前者肯定存在者的質量、力量或是道德價值;後者則是強調全然放棄並超脫既存的思維信念。要進入個人的意識之中其實不難,重點在於全神貫注地觀視與體察,並秉持超脫且非批判的態度。」
raw-image

其他空間則有世界各個宗教的陳設與介紹,細細認識應該可以待上一整天。

raw-image
raw-image

放空室很吸引人,生命中需要一些留白時光。

raw-image

參觀完展覽與博物館,驚嘆於世界上各個宗教的多樣性與存在,不論所相信的為何者,抱持一顆敬畏尊重的心,在了解過程中,也許對自己的靈性、生命也能有所啟發,畢竟,我們都還在學習自我修養、人生功課的道路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ya的沙龍
6會員
4內容數
Any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19
作為一絛溪/就得有隨時受傷的準備/我是遍體鱗傷的溪/誰來為我唱首巴布薩的歌謠?/很久以後,才有竹筏來來回回/在我身上彈奏著無言的歌/我終於知曉/歌,只能自己唱給自己聽/─《筏子溪.路寒袖》 11月,趁著空檔,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與其他單位合辦的常態性淨溪。 幼時就讀的國小,便緊臨這條溪水,老師在台上念
Thumbnail
2022/11/19
作為一絛溪/就得有隨時受傷的準備/我是遍體鱗傷的溪/誰來為我唱首巴布薩的歌謠?/很久以後,才有竹筏來來回回/在我身上彈奏著無言的歌/我終於知曉/歌,只能自己唱給自己聽/─《筏子溪.路寒袖》 11月,趁著空檔,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與其他單位合辦的常態性淨溪。 幼時就讀的國小,便緊臨這條溪水,老師在台上念
Thumbnail
2022/08/23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2022/08/23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2022/03/07
孝順,在時代潮流之下,逐漸不被那麼重視、甚至帶有貶義。孝,到底是什麼?是情緒勒索的理由嗎?是一種束縛嗎?為何華人社會如此看重?在現代的意義為何?筆者試用孝經來一同認識,孝的真義。 一、最基本的孝,從愛惜自己身體開始 相比之下,若是父母親先離世,孩子固然會感到哀戚,但他的痛,較不會像父母那樣的持久。
Thumbnail
2022/03/07
孝順,在時代潮流之下,逐漸不被那麼重視、甚至帶有貶義。孝,到底是什麼?是情緒勒索的理由嗎?是一種束縛嗎?為何華人社會如此看重?在現代的意義為何?筆者試用孝經來一同認識,孝的真義。 一、最基本的孝,從愛惜自己身體開始 相比之下,若是父母親先離世,孩子固然會感到哀戚,但他的痛,較不會像父母那樣的持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賽斯有提到死亡就是回到全我,沒有任何可怕的,可是沒有詳述死亡到回歸全我的過程;後來讀到與神對話,一系列跟全我的自動書寫,我想由於作者是基督徒所以還是以"神"來描述全我,事實上連全我(賽斯)都說自己不是神,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神!! 總之,從全我(一切萬有)傳遞來的死亡過程有三步驟: 相當大的震
Thumbnail
賽斯有提到死亡就是回到全我,沒有任何可怕的,可是沒有詳述死亡到回歸全我的過程;後來讀到與神對話,一系列跟全我的自動書寫,我想由於作者是基督徒所以還是以"神"來描述全我,事實上連全我(賽斯)都說自己不是神,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神!! 總之,從全我(一切萬有)傳遞來的死亡過程有三步驟: 相當大的震
Thumbnail
當宗教崩毀時,我們何去何從? 上帝是否真的已死?
Thumbnail
當宗教崩毀時,我們何去何從? 上帝是否真的已死?
Thumbnail
「宗教與死亡」這是一個觸及生命深處的主題,彷彿一場無法避免的對話,宗教如同一本指南為我們在有生之年找到方向,而死亡則是每個生靈必須面對的最後一站。
Thumbnail
「宗教與死亡」這是一個觸及生命深處的主題,彷彿一場無法避免的對話,宗教如同一本指南為我們在有生之年找到方向,而死亡則是每個生靈必須面對的最後一站。
Thumbnail
今年宗教博物館的特展【山海天人】,則著重於探討人於自然間的關係,以沈浸式體驗的形式重新感受生命意義。 遊歷時聽聞路人耳語:「這樣的布展沒有深度。」 人們往往將立即能獲得的資訊量多寡,視為展覽的實際價值。其實真正的展品,是體驗者當下內心的覺知。
Thumbnail
今年宗教博物館的特展【山海天人】,則著重於探討人於自然間的關係,以沈浸式體驗的形式重新感受生命意義。 遊歷時聽聞路人耳語:「這樣的布展沒有深度。」 人們往往將立即能獲得的資訊量多寡,視為展覽的實際價值。其實真正的展品,是體驗者當下內心的覺知。
Thumbnail
這次來的是朋友推薦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死生晝夜》展覽。用宗教與藝術,試著討論生命與死亡。許多人抱持著宗教與世俗都是偽科學的心態,但生命的意義是在每個當下,每個呼吸,和每一步腳下的路
Thumbnail
這次來的是朋友推薦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死生晝夜》展覽。用宗教與藝術,試著討論生命與死亡。許多人抱持著宗教與世俗都是偽科學的心態,但生命的意義是在每個當下,每個呼吸,和每一步腳下的路
Thumbnail
更加了解死亡,是生的意義吧。我一直覺得生存和死亡不是對立面,而是並行的。像所有誕生那樣,有盛放也有凋零。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毫無畏懼地談及死亡,有些生死,是連神也無能為力的事。──不朽 一、「啟程」📷 「生命的意義就在每個當下,每個呼吸,和每一步腳下的路。」──一行禪師 二、「晝夜之河」📷
Thumbnail
更加了解死亡,是生的意義吧。我一直覺得生存和死亡不是對立面,而是並行的。像所有誕生那樣,有盛放也有凋零。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毫無畏懼地談及死亡,有些生死,是連神也無能為力的事。──不朽 一、「啟程」📷 「生命的意義就在每個當下,每個呼吸,和每一步腳下的路。」──一行禪師 二、「晝夜之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