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棋王橫空出世,於是媒體以及臉書上看到有很多人的討論:有人著重在他的早慧,有人著重在他的家庭背景與家境。
「天賦」這件事真的很有趣,在教育以及科學界都有很多研究,再說,音樂的世界裡,真的永遠不缺「天才」這個話題啊。
但是,天份跟才能,真的是最重要的嗎?
但我後來愈來愈覺得,學藝之人,天賦所起到的作用,其實只在「最初」與「最後」這兩個時間點。
什麼是天賦「最初」的作用?
我所看見的,#許皓鋐 真正的天賦,是在他能夠日日通勤棋院,夜夜研究棋局這件事上。
當然很多人會把他的天才歸因於家境:因為他的家境好...他不用打工,沒有升學壓力,所以他可以做這樣的「選擇」。
選擇的機會多,並不代表選對方向的機率增加;就像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我們每天也都有許多機會,去選擇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生活模式。
但事實卻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做相反方向的選擇。
當然不能否認家境的確是一個助緣,但家境常常也是兩面刃...家境好,父母又尊重他意願,那麼他是不是也可以選擇佛系學習,玩玩就好...「反正我這麼有天份,隨便學一學,下一下,都嘛贏一堆人」?
要能夠持續做出這樣的選擇,很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困難。更不要說還有所謂的——我相信是大部分樂器練習者、創作者跟運動員都必曾經歷過的——「撞牆期」。
⋯你還是每天練習,你還是試著要提升練習的難度,試著想要從各個方向去攻破現在的瓶頸--但是你就是攻破不了, 而且過了一週兩週,過了兩個月,甚至過了半年,都是如此。
直到那「突然的突破」來臨——你突然就是可以做到了!這時你才知道,原來你前面的練習都沒有白費,你的身體、大腦,一直都在工作著、在積累著。
正是前此的積累,才造就了現在的突破。
「不論是在學藝的任何階段,你是否能夠克服外在的阻力與誘惑,去做出正確的抉擇——直面自己,做自己該做的一切準備」——
可以持續不斷的做出這樣「平淡無奇」的抉擇,我認為這是一種天賦的展現,也是為什麼我稱之為天賦「最初」的作用:因為這是我們一切事業的起點。如果連這樣的決斷力都沒有,後續的一切都只能停留在想像,無從談起。
那麼,什麼是天賦「最後」的作用?
如果你查詢網路上能搜尋的到的,其他選手的成長資料,你會發現這些選手的經歷,雖然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卻都極為雷同。
你被認為是天才嗎?這裡每個人都是。
你拿過了不同賽事的好幾個獎項?這裡每個人都是。
你超級勤奮,風雨無阻的鍛鍊與學習?
這裡每個人都是,甚至,比你更誇張。
坐在桌子對面的人,客觀數據上看起來幾乎與你不相上下——你們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追求卓越之人,因此你們來到了這裡,成為彼此的對手。
⋯誰會勝出呢?這時候才真的是拿出各自的天賦才能,在這比賽的「最後一哩路」分個高下的時候。因為除此天命之外,再無其他人事可盡。
而正是你之前日復一日的堅持,讓你自己能夠來到這最後的一哩路。
「未經琢磨的天賦不值一哂」⋯所謂的天賦,未必是大家以為的天生長得高、跑得快,而是你能否在應該專注的時候,選擇專注;能否在應該耕耘的季節,晴雨無阻。
有人三個月的學習,可以做到別人半年、一年的進度;但也有人玩了三、四年,卻還停留在初學三個月的程度。
每個人學習的方法與時間點各異,資質也可能天差地遠...
重要的是,當你有所選擇的時候——
你會怎麼做?
#歡迎分享你的想法
#下雨天也要記得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