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享~《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秘密》之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該如何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你所身處的世界,並非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疤痕實驗:

測試單位先將 10 位被測試者的臉上都畫上了十分逼真的傷疤,連每位被測試者自己看了都嚇一跳,之後測試單位再告訴實驗受試者,要在他們的臉上擦上定妝的粉末,但事實上是假藉塗粉末的名義,再把這些被測試者臉上的假傷疤偷偷擦掉。

然後測試單位再將這 10 位被測試者安排在不同的場所,而且這些場所都是找不到鏡子的地方。當測試結束後,測試單位詢問每位被測試者,整個過程的感受如何?每個被測試者都說,他們得到了被歧視的對待,即每個人都覺得,別人看他們的眼光都帶有歧視。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其實這些被測試的人臉上都沒有疤痕,因此並不會有人因為疤痕而歧視他們,但他們都一致認為有人歧視他們,這代表什麼呢?

因為他們看到的世界,只是他們的大腦所塑造出來的世界。例如: 被測試者 A,認為有兩個路人在看著他,並竊竊私語 (這是他大腦所看到的主觀世界),但實際上這兩個路人可能只是在聊天的過程中,眼光掃到了他 (這才是客觀的事實)。這讓我想到了, 屢見不鮮的社會案件中,常常出現的劇情:A 看了 B 一眼,B 覺得 A在瞪他,於是 B 就不爽,進而拿刀砍 A。 

但客觀的來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活在「主觀」和「客觀」這兩個世界裡,而這兩個世界對我們的人生同時產生作用。在絶對真實客觀的世界裡,一切都不會改變,例如:基因,智力,身體構造,出生的家庭,存在的環境等等,這些是既定的事實。

另一個主觀的世界裡,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例如:我們對某件事物的看法,因為不同的看法,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人生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一點,有的人一生只活在自己大腦所構造出來的主觀世界,他們看到的和相信的,都只是自己內心的折射,所有的行為也都是基於完全主觀的控制。 

 

【我們的主觀可靠嗎?答案是:在很多的時候,並不可靠。】

就像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孩子往往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接收到"我比別人差"的訊息,這樣的負面反饋,時間久了,就會養成自卑的性格。進到社會之後,個性也會畏畏縮縮,做事不敢爭取,不敢發言。遇到問題就想逃避和放棄,長期下來,自卑性格的人,往往比較難取得大的成就。 

這是長期的成長環境,所塑造成的自卑型主觀意識,同樣一件事,兩個不同認知程度的人,所做出的行為可能是很大的截然不同,這是受到大腦塑造出來的,不同主觀世界的影響,而這些不同的選擇,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什麼是「元認知」?】

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弗拉維爾 1976 年出了一本書~認知發展,提出了一個「元認知」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思考你的"思考過程"」。例如:A 和 B 吵架,在 A 的眼裡,A 覺得 B 是笨蛋,但在 B 的眼裡,B 也覺得 A 是笨蛋,而在旁邊目睹了整個事件的 C,他覺得 A 和 B 都不是笨蛋,他們的觀點都各有道理,只是立場不同。 

因為 A 的個性很急,講話的語氣惹怒了 B,所以造成了一場誤會。在這個事件當中,A 和 B 的看法,都被主觀的情緒決定,而 C 的看法則是客觀中立,不帶情緒。因此,C 的看法,更接近事件(事實)本來的樣子。而「元認知」在大腦裡的概念,就像是 C 看事情的角度,即跳出自己的主觀,以第二旁觀者的客觀視角去審視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過程。 

 

AI 參考圖片

AI 參考圖片


【如何從當下開始,讓自己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我們已經知道了有兩個世界的存在,並且知道大腦所構造出來的世界,在很多的時候並不可靠,那我們有沒有機會讓自己每一次都盡量去做正確的選擇呢?答案是:有的。 

我們如果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要先做兩件事:第一件事:你要跳出那個主觀的世界,重新認識你自己。我們可以用第二視角去審視我們的想法,但是我們無法時時刻刻在自己每一次想法產生時,都能及時啟用元認知來審視和糾錯自我的認知。

所以元認知的能力也是需要被不斷緞練和強化的,就像我們身體的肌肉一樣,需要時常被使用和鍛練,才不會造成"肌少症"。而當我們能熟練運作元認知能力的時候,它其實會成為一種習慣,或是一種下意識的本能。

 

【如何鍛鍊「元認知」?】

當人在生氣時,會發脾氣是一種本能的反應,而這種想法和行為都是被自己本能的主觀所操控,但如果能開始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和思考時,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愈來愈少。

因為當你客觀的去看待發脾氣這件事時,你會發現,發脾氣除了能讓自己宣泄一時的情緒之外,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把小事化大。而吵架有時只是雙方的認知不對稱,或利益訴求不同所造成的,所以無論吵輸或吵贏,結果都沒有變,反而破壞了自己一天的心情。 

作者說,他曾經也是一個很容易因生氣而發脾氣的人,但當他愈來愈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後,就比較少發脾氣了。而週遭的人都會認為,他的這個改變是因為他變成熟了,但作者認為"成熟"這個字眼並不存在,他之所以愈來愈少發脾氣,是因為他從更高的視野,看見這件事的本質之後,選擇了對他而言,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而己。 

作者說,他現在不會輕易發脾氣,但當某個事件觸碰到他的底線時,該發脾氣的時候,他也會發脾氣,因為要讓他人清楚的知道,不能觸碰到自己的底線,所以生氣有時也會讓某些利益達到最大化,因此,大多數最優化的選擇,都是「元認知」篩選過後的結果。 

當元認知的能力已經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時,你的思考本身也已經到了一個更高的視野,你可以時刻觸摸到你的情緒和偏見,這時大腦的主觀情緒,對你的控制將會大大的減弱了,所以要鍛練我們的「元認知」是件很重要的事,這樣你的人生才不會被主觀的世界牽著走。

 

【強化了「元認知」就一定能幫助我們做正確的判斷嗎?】

答案是:並不能。因為元認知只能幫助我們避免主觀情緒所引發的錯誤判斷,但情緒只是影響選擇決定的因素之一,而另一個主要的因素,是大腦對某件事或某個領域,所掌握的訊息量的多寡。 

例如:很多人都告訴你要"獨立思考",不要盲從大部分人的看法,但思考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做支撐,就算絞盡腦汁的思考,大概也只會得到錯誤的答案。 

人之所以無法獨立思考,是因為對於某件事或某個領域不了解,所以才會本能的跟隨大部分的看法。獨立思考其實也是我們的本能,當你有了足夠的知識和訊息量,自然就能獨立思考。所以如果你想對某件事情做出正確的決定,你所掌握的知識和訊息量就是另一個最大的關鍵點。 

 

【哪些是和錢有關的知識?】

如果你想通過努力讀書,讓未來能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必須要先賺到足夠的錢,而你想要賺錢,就必須學習和錢有關的知識。因為大多數人都在走"同化"的人生,所以很難賺到比一般人更多的錢。

「同化人生」的狀態就是:從小父母就叫我們要功課讀書 -->然後達到高學歷 -->得到一份穩定的好工作 -->最後大家都得到收入差不多的薪資 -->於是出現"讀書無用論"(因為無法賺到更多的錢,只能賺到和大家差不多的錢。)

但事實上並不是讀書無法賺到錢,而是沒有讀到可以教人賺錢的書,因為學校沒有教,父母和身邊的人不會,所以就只能靠自己學習,少數能力強,有得到方法的人,就學到了相關的知識,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在這條路上浮浮沉沉。

 

原始影片連結: 

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秘密 【Morty 深度乾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築夢人-avatar-img
2023/10/11
知識只是人類思考中的輔助工具,以便做出當下最正確的判斷,再採取行為。知識會累積,會隨時間變化,甚至彼此衝突(可能在道德上或利益上)。如以上述為前提,請問您,如果發現自己學習的知識有礙於元認知的話,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0/11
築夢人 我是分享這位作者的觀點,我沒有辦法代替他回答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元認知",本身就是「思考你的"思考過程"」。所以應該不會發生"發現自己學習的知識有礙於元認知"(或是您可以舉例,因為這個問題有點抽象,哈!).因為元認知應該會在你要學習某項知識之前,就先思考(篩選)過,學習這項知識是否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李英華-avatar-img
2023/10/11
「因為要讓他人清楚的知道,不能觸碰到自己的底線」這樣可防止出現失控的行為。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0/11
李英華 是的,沒錯^ ^
職場法蘭克-avatar-img
2023/10/11
另外要跟你說聲抱歉。因為我的文章都很長,所以我另外開了語錄專欄,推廣長篇文章。結果害得大家一直收到通知,還有格友每篇都要按讚。我又用不同信箱開了其他帳號,發表不同內容的文章。但是它好像也會通知原專題的追蹤者,我正在跟平台詢問中。造成困擾,尚祈見諒。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0/11
法蘭克 不要這麼說,不會造成困擾^ ^長篇文章其實有更高的價值存在。
職場法蘭克-avatar-img
2023/10/11
人本來就是很主觀的動物。我年紀越大,對識人越沒有把握。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0/11
法蘭克 真的~而且主觀和客觀有時很難有一個標準,其實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通常會比較客觀一點。
avatar-img
氣泡水《用照片影像聊聊天》
27.4K會員
219內容數
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用手機隨手拍下影像,也許是走路時,看見被雨水打落在地上的一朵花;也許是聚餐時,喝到的某一杯裝飾美麗的咖啡.... 都是當下的一種記錄,或許影像也有自己的話想說。
2025/03/30
日劇《遺產偵探》改編自同名漫畫。主角~灰江七生,是一位專門調查遺產問題的探偵,過去曾是律師,但因某些原因被逐出律師界,進而成為專攻遺產繼承問題的探偵。灰江除了對於遺產繼承有著深厚的知識與敏銳嗅覺之外,還有卓越的推理能力與洞察力,因此被人們暱稱為「鬣狗」。
Thumbnail
2025/03/30
日劇《遺產偵探》改編自同名漫畫。主角~灰江七生,是一位專門調查遺產問題的探偵,過去曾是律師,但因某些原因被逐出律師界,進而成為專攻遺產繼承問題的探偵。灰江除了對於遺產繼承有著深厚的知識與敏銳嗅覺之外,還有卓越的推理能力與洞察力,因此被人們暱稱為「鬣狗」。
Thumbnail
2024/11/12
韓劇~《智異山》,是一部以韓國的「智異山國家公園」為背景,結合奇幻、鬼神、懸疑元素的故事。講述智異山國家公園的新手巡山員「姜賢祖」(朱智勛飾),某天發現自己能看到(腦海閃過),在智異山遇難的人們,發生山難時的部分片段,因而與智異山有一種莫名連結。其搭檔為雙親在一場山難中過世,而成為巡山員的前輩「
Thumbnail
2024/11/12
韓劇~《智異山》,是一部以韓國的「智異山國家公園」為背景,結合奇幻、鬼神、懸疑元素的故事。講述智異山國家公園的新手巡山員「姜賢祖」(朱智勛飾),某天發現自己能看到(腦海閃過),在智異山遇難的人們,發生山難時的部分片段,因而與智異山有一種莫名連結。其搭檔為雙親在一場山難中過世,而成為巡山員的前輩「
Thumbnail
2024/10/14
2014 年獲得多項亞太電影與亞洲電影大獎的印度電影~《美味情書》,描述在政府部門服務35年的佛南德斯,自從妻子去世後便獨來獨往,性情孤僻,沉默寡言,面臨退休關頭,更感到無所適從。在原本嚴謹規律的人生道路上,被一次送錯的便當,改變了他的人生,隨著香味四溢又溫暖的便當,讓他意外脫離堅守的生活軌道,
Thumbnail
2024/10/14
2014 年獲得多項亞太電影與亞洲電影大獎的印度電影~《美味情書》,描述在政府部門服務35年的佛南德斯,自從妻子去世後便獨來獨往,性情孤僻,沉默寡言,面臨退休關頭,更感到無所適從。在原本嚴謹規律的人生道路上,被一次送錯的便當,改變了他的人生,隨著香味四溢又溫暖的便當,讓他意外脫離堅守的生活軌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你所身處的世界,並非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疤痕實驗: 測試單位先將 10 位被測試者的臉上都畫上了十分逼真的傷疤,連每位被測試者自己看了都嚇一跳,之後測試單位再告訴實驗受試者,要在他們的臉上擦上定妝的粉末,但事實上是假藉塗粉末的名義,再把這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你所身處的世界,並非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疤痕實驗: 測試單位先將 10 位被測試者的臉上都畫上了十分逼真的傷疤,連每位被測試者自己看了都嚇一跳,之後測試單位再告訴實驗受試者,要在他們的臉上擦上定妝的粉末,但事實上是假藉塗粉末的名義,再把這
Thumbnail
想要轉換目前自己不喜歡的實相,首先要有超過現在觀點的認知,不將自己原本所認知的一切視為絕對,你才有機會跨越到新的實相中。 我們的認知就像是從井底看出去的侷限,我們必須先相信有超越這個井之外的世界存在,並付諸行動去體會和跨越另一個未曾接觸的世界。
Thumbnail
想要轉換目前自己不喜歡的實相,首先要有超過現在觀點的認知,不將自己原本所認知的一切視為絕對,你才有機會跨越到新的實相中。 我們的認知就像是從井底看出去的侷限,我們必須先相信有超越這個井之外的世界存在,並付諸行動去體會和跨越另一個未曾接觸的世界。
Thumbnail
當你在生命中時常陷入同一個相似的問題中時,其實,宇宙是用這個事件來提醒你,你是否該療癒一些傷痕,該轉換些觀念,該做出新的選擇了? 你越深信自己是匱乏的,你就在創造匱乏;你相信這世界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就會不斷遇見這些人,或者是說『你的眼中已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
Thumbnail
當你在生命中時常陷入同一個相似的問題中時,其實,宇宙是用這個事件來提醒你,你是否該療癒一些傷痕,該轉換些觀念,該做出新的選擇了? 你越深信自己是匱乏的,你就在創造匱乏;你相信這世界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就會不斷遇見這些人,或者是說『你的眼中已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
Thumbnail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
Thumbnail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
Thumbnail
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我們的眼光。
Thumbnail
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我們的眼光。
Thumbnail
日期:7/5 閱讀時間:6:50 - 7:10 寫作時間:7:15 - 7:52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真相觸發機制-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我們認為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這兩者是一樣的嗎?,大多數情況下是很難一樣的。當別人回饋的時候是用「別人眼中的自己」來論述,但是碰到「我
Thumbnail
日期:7/5 閱讀時間:6:50 - 7:10 寫作時間:7:15 - 7:52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真相觸發機制-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我們認為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這兩者是一樣的嗎?,大多數情況下是很難一樣的。當別人回饋的時候是用「別人眼中的自己」來論述,但是碰到「我
Thumbnail
所以你以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客觀的」現實,只是一群人在演戲,而你也跟著演了起來而已 路西法實驗一般的論點是在討論人性當中的善與惡,一個好人如何變成壞人、或是環境是如何激發一個人內心當中的惡魔 但我認為在現代社會當中,比較多人是那些需要被拯救的「假」囚犯...
Thumbnail
所以你以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客觀的」現實,只是一群人在演戲,而你也跟著演了起來而已 路西法實驗一般的論點是在討論人性當中的善與惡,一個好人如何變成壞人、或是環境是如何激發一個人內心當中的惡魔 但我認為在現代社會當中,比較多人是那些需要被拯救的「假」囚犯...
Thumbnail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你不曾站遠一點看看你的傷痛, 那麼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個世界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忠實反饋內在的樣子。 這世界的物質對所有人來說,真實是毋庸置疑的,只要還擁有這副肉身,這一切的真實感永遠受用,也因為這樣,我們沈浸在生活裡的每一個情節,無法自拔.....
Thumbnail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你不曾站遠一點看看你的傷痛, 那麼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個世界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忠實反饋內在的樣子。 這世界的物質對所有人來說,真實是毋庸置疑的,只要還擁有這副肉身,這一切的真實感永遠受用,也因為這樣,我們沈浸在生活裡的每一個情節,無法自拔.....
Thumbnail
你所看見的是真實的世界嗎?談盲眼效應 這兩天在許皓宜老師的《情緒寄生》中,讀到了這個效應。
Thumbnail
你所看見的是真實的世界嗎?談盲眼效應 這兩天在許皓宜老師的《情緒寄生》中,讀到了這個效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