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政策的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賴清德先生與侯友宜先生兩位候選人,先後提出要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的政策。對此,個人的看法如下:

廣設大學之後,大專學歷被視為國民教育,幾乎是求職基本門檻。也就是:就算不想走學術,職場環境還是會逼迫高中職學生繼續升學。

在這種近乎「人人都必須要讀大學」的前提下,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就還算合理,因為私立大學學生在學費部分,確實負擔比公立大學學生重。此時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就與「月經平權」理念下,免去衛生棉賦稅有著同樣的意義。 可是,這個政策是頭痛醫頭。大學變成這種「類國民教育」,而「國民教育」應該是政府要辦的任務,不該任意委託給民間。

雖然憲法162條鼓勵私人興學,但應該是特殊性質的教育才給私人辦(例如實驗教育),像國民教育(例如:代辦國中)或是近十年來,已經不是純粹學術機構的大學,都該由國家負起責任辦學。如果實施補助政策,無異於政府肯認大學已經是人人需要讀、類國民教育的階段,而不再是單純學術研究的機構。

如果這的確是政府的真意,那這個政策是相當妥當的。如果政府並無此意,但又考量這是社會現況,補助才符合平等原則,那就必須有配套措施,才能讓投入國家金錢挹注私人教育機構的行為具有正當性。

例如:國家必須加速地淘汰教學品質低落的部分私校,並且在兼顧少子化現況的前提下,提升公立大學的招生名額。 在現代大學在社會上的定位,不是單純學術研究機構,而是類國民教育這樣的前提下,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是正當的政策。但是,政府如果沒有其他配套政策(例如加速淘汰私校),恐怕就有所疑慮。

avatar-img
2會員
1內容數
臺灣的高等教育政策,不想外國的大學一樣純淨,而有不少各方利益介入。因此,政策與法制的建構往往是各方折衝結果,難以一貫,也就衍生不少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定位」、「邊界」、「審美」及「自學」的關鍵角色。作者指出,現代教育應促進主動探索與自我學習,強調美感教育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並質疑教育體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同時,文章也提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業界專才的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Thumbnail
文摘 「家戶所得與進台大機率」的研究,是台灣首次以數據佐證:父母的經濟狀況確實影響子女的教育機會與資源。隨著台灣教育政策逐步開放更多大學,加上少子化的影響,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進入大學。然而,對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來說,孩子上頂尖大學的機率較低,通常只能選擇學費較高的私立大學。由於私立學校
Thumbnail
臺灣某大學因財務問題宣佈倒閉,將23.6億的校產全數過戶給另一機構,成為全臺首例。此事件揭示了少子化對私校招生的嚴重影響,並引發關於如何經營及轉型教育機構的討論。根據《私立學校法》,停辦學校後可改辦其他教育或社福事業,結合醫療與長照概念,可能成為未來應對人口結構變遷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Thumbnail
2024出現重大變化的特色項目是財務體質。 不負責評論:財團是否發現教育改革30年,畢業生很難用? 不如企業自己辦大學,自己培訓自己用。台塑的確已經是這樣。 有錢不一定能好好辦學,但沒錢萬萬不能。以政府對辦學的重重管轄,以致高教學費如此低廉,私立學校從中學到大學,是時候逐漸展開貧富極端的風景。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美國人民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the People,簡稱:UoPeople)是一所美國非營利的遠距大學,標榜免學費地學習並在線取得學士學位。然而,這大學真的是天堂?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定位」、「邊界」、「審美」及「自學」的關鍵角色。作者指出,現代教育應促進主動探索與自我學習,強調美感教育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並質疑教育體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同時,文章也提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業界專才的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Thumbnail
文摘 「家戶所得與進台大機率」的研究,是台灣首次以數據佐證:父母的經濟狀況確實影響子女的教育機會與資源。隨著台灣教育政策逐步開放更多大學,加上少子化的影響,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進入大學。然而,對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來說,孩子上頂尖大學的機率較低,通常只能選擇學費較高的私立大學。由於私立學校
Thumbnail
臺灣某大學因財務問題宣佈倒閉,將23.6億的校產全數過戶給另一機構,成為全臺首例。此事件揭示了少子化對私校招生的嚴重影響,並引發關於如何經營及轉型教育機構的討論。根據《私立學校法》,停辦學校後可改辦其他教育或社福事業,結合醫療與長照概念,可能成為未來應對人口結構變遷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Thumbnail
2024出現重大變化的特色項目是財務體質。 不負責評論:財團是否發現教育改革30年,畢業生很難用? 不如企業自己辦大學,自己培訓自己用。台塑的確已經是這樣。 有錢不一定能好好辦學,但沒錢萬萬不能。以政府對辦學的重重管轄,以致高教學費如此低廉,私立學校從中學到大學,是時候逐漸展開貧富極端的風景。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美國人民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the People,簡稱:UoPeople)是一所美國非營利的遠距大學,標榜免學費地學習並在線取得學士學位。然而,這大學真的是天堂?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