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也需要練習!曾「對外人恐懼」 卻發現是少了接納愛情這件事

同居也需要練習!曾「對外人恐懼」 卻發現是少了接納愛情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同居這件事,一直以來,都有說不出的恐懼。

真的要扯遠,早在小時候,就被迫自己一個人睡一間房間。久了,好像也覺得自己一張床、一個空間,是在習以為常不過的事情,甚至在出國念書的那段期間,有一個室友,都覺得好不自在,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總有一個人會看到。

也因為這樣,交的另外一半,從來沒有同居。頂多就是外宿對方家幾天,還記得曾經住了某一任家7天,中間還一度跑回家「喘口氣」,光是睡前在床上,原本是跟自己相處,如今旁邊躺了一個人,就算再愛,也是「我」以外的外人。

直到他出現。

這一任男友是一個其實有點大男人主義,嘴巴臉皮都薄的人,但如果照他說的,「愛」很多,就可以克服一切,甚至會想要跟對方朝夕相處,還真的,就在他身上發生。剛開始一起過夜的時候,還很討厭的說:「我睡前習慣一個人相處10分鐘,麻煩這段時間請不要碰我、跟我說話」。

每次回想起來,他還是覺得無比荒謬。

同居練習,聽過嗎?

然而他就在一邊放縱我做自己的同時,一邊收服了我。漸漸地,我開始可以跟他過夜超過3天,然後4天;然後這一次同居將近大半個月。沒有什麼同居不知道要幹嘛的問題,因為在一起5年,不知道要幹嘛是常常發生的情境。

不過,這一次卻發現,蠻習慣他的存在,而那份恐懼,似乎已經消失。

開始覺得晚上翻身,有他的呼聲跟背影蠻有安全感的,又或是鼻子開始鬧過敏的時候有人會摸摸你的背,隨時觀察你的「生命跡象」。也許,這就是愛吧,因為愛,所以本能的從身心靈接受了這個人,又或是,需要這個人。

才發現,不只戀愛需要練習;同居也是。但這瓶感情春藥的基底,得有愛。

當人都是獨立個體的情況下,如何學著讓「外人」進入生活。


avatar-img
愛咪.C的沙龍
6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愛咪.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後來…我們也沒有後來了。 有一段感情曾經談了14年,其實蠻疲倦的,很多人以為,疲倦是來自於面對同一個人,但其實真的有過這麼長的感情的人,就會知道,真正疲倦的,是來自於同一個人,他卻無法永遠不變。 坦白說這一段感情投入的時間當久,久到三分之一的人生,從快樂去形容,變成了「賠進去」,一開始這麼怨恨的
每個人到日本都會光顧一下便利商店,Lawson跟全家、7-11幾乎都要走一遭,搜刮一下各大商店的食物,但最近日本連鎖的7-11卻被發現,一款飯糰內,夾了一隻成年蟑螂,這件事真的是難以讓人接受,尤其看到蟑螂直接被夾在包裝紙跟飯的中間,真的是很作噁。
這幾日性騷擾事件,真的是相當熱,這種事情熱度飆升,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難過「台灣會去騷擾的人這麼多」,還是該開心,這些受害者勇於站出來面對傷疤,用自己的經驗給社會大眾上一課。
不知道是幻覺還是真的。總覺得現代人對於感情的忠誠度與穩定度,相較於過去高了許多,這不包括婚姻,婚姻相對,不忠誠、也不穩定許多。我時常端倪著我父母的生活,思索人到了ㄧ個年紀後,當初愛的死去活來的人,怎麽最後卻成了相看兩厭煩,還得用「鄉愿」來度過餘生。 經過ㄧ場澡的思考,或許有幾個方向。現代人「戀愛長、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嚴格說起來,我是一個職場速換者,而我的家人是傳統職場觀念者,在他們的觀念裡,履歷時間的長短,攸關一個人的穩定性與專業,甚至也可能動搖下一份工作雇用者對你的觀感。而曾經我也是這麼被灌溉這樣的觀念著。
後來…我們也沒有後來了。 有一段感情曾經談了14年,其實蠻疲倦的,很多人以為,疲倦是來自於面對同一個人,但其實真的有過這麼長的感情的人,就會知道,真正疲倦的,是來自於同一個人,他卻無法永遠不變。 坦白說這一段感情投入的時間當久,久到三分之一的人生,從快樂去形容,變成了「賠進去」,一開始這麼怨恨的
每個人到日本都會光顧一下便利商店,Lawson跟全家、7-11幾乎都要走一遭,搜刮一下各大商店的食物,但最近日本連鎖的7-11卻被發現,一款飯糰內,夾了一隻成年蟑螂,這件事真的是難以讓人接受,尤其看到蟑螂直接被夾在包裝紙跟飯的中間,真的是很作噁。
這幾日性騷擾事件,真的是相當熱,這種事情熱度飆升,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難過「台灣會去騷擾的人這麼多」,還是該開心,這些受害者勇於站出來面對傷疤,用自己的經驗給社會大眾上一課。
不知道是幻覺還是真的。總覺得現代人對於感情的忠誠度與穩定度,相較於過去高了許多,這不包括婚姻,婚姻相對,不忠誠、也不穩定許多。我時常端倪著我父母的生活,思索人到了ㄧ個年紀後,當初愛的死去活來的人,怎麽最後卻成了相看兩厭煩,還得用「鄉愿」來度過餘生。 經過ㄧ場澡的思考,或許有幾個方向。現代人「戀愛長、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嚴格說起來,我是一個職場速換者,而我的家人是傳統職場觀念者,在他們的觀念裡,履歷時間的長短,攸關一個人的穩定性與專業,甚至也可能動搖下一份工作雇用者對你的觀感。而曾經我也是這麼被灌溉這樣的觀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