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發展永續時經常會先資蒐國際同業有什麼相關作為,其中物流業的借鏡相對微妙。畢竟放眼世界,台灣的交通環境算是相當有特色,將機車文化、地狹人稠等特性,以及在地的人文及氣候等條件納入考量,物流業的永續策略常常不是抄抄國際同業就可以的。也因此,物流業的永續實踐更可以看出一些因地適宜的策略,也更多了一點熟悉和親切的感覺。
最明顯的例子大概是「減少二次配送」的對應策略。國外物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開發了包括與群眾外包(crowdsource)公司合作,轉介需要客製化配送服務的客戶;設置24hrs全天候儲物櫃;以及開發更完善的貨物狀態即時資訊更新系統,讓客戶能更有效掌握到貨時間等方式。
在台灣,就宅配服務而言,確實貨物狀態的即時資訊也是亟需優化的(現在就算介面上有,點進去好像也看不出所以然)。不過就整體物流服務而言,得利於台灣便利商店密度極高的特殊條件,大家習以為常的超商取貨,其實已經有效滿足許多消費者的需求&解決國際物流同業的一個大問題。同時還因為提升超商來客人流,創造互惠雙贏的商業合作模式。
圖源:Pexels
對純物流公司而言,優化配送路線應該是既可提升營運效率、又能達到永續績效的重要措施,畢竟運輸里程或車輛怠速空轉的時間減少,油耗的縮減也會是有感的成本。現今Google map的即時路況分析的持續精進,光是我們日常生活在估計交通時間就已經非常有感,想必在商業利用上也將受益於這樣的技術進步。
如果是同時具有倉儲和物流業務的公司,訂單管理也會是減少物流里程的重要措施。包括從哪個倉庫出貨,以及如何讓同一趟車的處理最多的訂單數,都關乎到企業的訂單管理系統(延伸還有對貨物包裝後的材積掌握)。
圖源:Pexels
從載具本身做調整,應該是最直覺的做法了。畢竟如果燃油是大問題,又有減少燃油甚至直接用電能取代的方式,怎麼想都是最合理且完美的。
這幾年電動車發展趨勢風生水起,或多或少也幫助到物流業的永續轉型。畢竟如果充電站和充電樁如果全都要企業自建,那真的又要額外付出不少成本,阻力大了許多;而民眾越來越習慣路上有電動車在跑,甚至越來越了解電動車這玩意之後加大企業永續轉型的壓力,結果論可能都是改用電動車配送的推進力。
現階段真要說問題,大抵就是將舊車淘汰改換為電動車的時程及成本規劃(畢竟舊車沒壞就直接淘汰好像也不太永續?),以及長途配送或挨家挨戶宅配時,電池的續航力是否能夠負荷既有的配送模式。
圖源:Pexels
最後聊聊無人機這件事,不管是空中飛的,或是機器人用走的配送,究竟是不是可行的?以台灣的交通環境看來,似乎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甚至稍嫌多餘?但就我看到國外的案例,以國內空運到相對偏遠、地廣人稀的地區,也是確實必須存在的配送方式。而較小台的無人機,在配送客製化條件高或具時限性的訂單時,在都市高樓地區也能發揮其獨有區位的效果,例如藥品的調度配送等等(但這樣的應用就需要人為遙控)。
而「陸運」的機器人配送,想到在台灣的道路交通環境要有無人駕駛的載具,確實是心驚膽顫。現階段看到國內外案例,也通常是配置在特定的園區、社區或是倉儲內,藉由自動化設備操作重複流程或在倉庫內自動撿貨,不僅提升精準度,也會比人為處理更有效率。
整體而言,無人化的配送雖然發展尚未臻成熟,但也確實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和區位,該是業界持續投入資源開發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