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四) ‧ 圓瑛法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念佛有勝方便 :
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 圓瑛法師
raw-image

勸修念佛法門
~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 沙門圓瑛宏悟 述
1) 念佛發起因緣 ~ 2) 念佛即是修行 ~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 5) 念佛能消業障 ~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 8) 念佛速了生死 ~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 11) 念佛可度眾生 ~ 12) 念佛得成佛道

***

【念佛有勝方便 第四】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閒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
普賢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全同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貽誤眾生。諸佛說法。無非普度眾生。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眾生之法。豈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裏去念。要在佛堂裏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當知念佛。則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

古詩云 :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裏產金身。」

「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臺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醒醐。」

「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繫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無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如睡夢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純。醒時當向佛前。叩頭流血。生大慚愧。更加精進。念到二三十年。自然於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間斷矣。須知人生如醒。人死如夢。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又念佛工夫。須要自己勘驗。果能於歡喜煩惱。順逆境中。依舊念念不斷。不為愛憎之境所動。則生死關頭。自得一心不亂矣。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誤人之言。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發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 :「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請味斯言。自當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則淨業已修。淨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余有勸修詩句云 :「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說念佛是閒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豈不聞白樂天居士云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輟。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號。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捨念佛。而煉丹藥。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於虛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即邀濟之瞻禮。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乃焚仙經。同修淨土。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閒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帶業往生。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經云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捨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何以前則殺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問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其人乃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對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復至安息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託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隨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落墜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其扁挑向後敲過。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為街坊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其人見其事。與昨晚之言相符。遂將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是也。以此驗知。業繫難逃。如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之通稱)那先(沙門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領悟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僧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閒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徑登不退。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云 :「餘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古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

余少時。聞前輩僧。說一故事。頗有道理。但未見書籍。今特錄載。以證隔生成退。

即蘇東坡學士。相傳為五祖戒禪師後身。才華雋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數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覺。因與佛印禪師。為方外交。禪師欲度東坡。一日至其家過宿。東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間禪師。令其妾取七個爐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鐺。盛滿鐺水。囑置爐上煎之。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爐。次第輪煎。其妾不解何意。禪師則宴坐安然。茶鐺煎久。其水既乾。爆的一聲破壞了。禪師含笑。謂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寢。次晨東坡問妾。昨晚禪師。有何說話。妾即以其事相告。東坡覺悟。若不斷欲。必致喪生。如爐上之鐺。水乾必裂。但欲習非禪定之力。無由制止。是以東坡晚年習禪。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輟。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

彌陀經云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退有三
. 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
. 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不墜二乘地。
. 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
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

>> 續下一頁 :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raw-image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瑛法師

.西方發願文蓮池大師
.西方發願文注省庵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9會員
424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06/15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2024/06/15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2024/06/14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4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3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3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Thumbnail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Thumbnail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Thumbnail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Thumbnail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Thumbnail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Thumbnail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Thumbnail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Thumbnail
「念佛有勝方便 : 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古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
Thumbnail
「念佛有勝方便 : 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古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
Thumbnail
「念佛最為穩當 : 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 圓瑛法師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Thumbnail
「念佛最為穩當 : 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 圓瑛法師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Thumbnail
(二) 念佛即是修行 佛號納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云 :「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
Thumbnail
(二) 念佛即是修行 佛號納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云 :「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