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該如何製作數位知識產品嗎?
不知道做一個數位商品的過程嗎?
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死薪水並不能讓自己獲得想要的生活,紛紛想建立第二條收入曲線。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做數位產品成為賺錢的一大途徑,線上課程、諮詢服務、電子筆記/書等。但該怎麼開始、如何設計數位商品對很多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看下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知識調酒師 將與你一起了解如何打造知識商品的「點、線、面」執行策略:
✓ 點:挖掘自身優勢,建立數位知識商品的地基。
✓ 線:串連優勢地圖,規劃數位產品雛型
✓ 面:從單一到多產品線,打造個人知識變現商業策略
想要自己打造一個產品,會需要開始做一系列的選擇題,今天就從 0~1 與你一起走過!
A:數位商品(特性:製作成本較低廉,主要成本為自己的時間)
B:實體商品(特性:成本較高,可能有製造數量的限制,我不熟請洽專業人士 😅 )
這個問題是有關於「賽道」的選擇,能讓你了解自己希望走的這條路上的市場狀況如何、有哪些前輩、哪些產品型態與能做哪些事情,這些都會是你設計數位產品時可以參考的依據。現在許多人都會有不同的背景、硬實力、軟實力,且都不會只有一種,所以可以從能力強到弱先進行整理與排列,方便你在發想數位產品時,可以拿出來直接配對。
範例:(大賽道+細分領域)|能力估值
※能力評估:「職業者」作為基準值,以上的能力適合製作成單一數位商品;以下能力的適合做為商品中的整合服務,或是拓展服務體驗的項目。
能力評估基準值:
初學者 10~25%:大概知道這些知識/技能的概念。
進階者 26~50%:熟悉知識/技能使用邏輯,但在使用過程容易產生延伸性問題。
職業者 51~75%:熟知知識/技能,能正常運用到工作中,不容易出錯。
專家 76~90%:能靈活使用知識/技能,擅長延伸應用解決各種問題。
大師 91~100%:知識/技能已內化成肌肉記憶,能輕鬆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挑選賽道時要將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行拆解,找到大賽道之下的細分領域,不然賽道太大你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規劃,同時也能節省製作數位產品的時間。
變現利基點可以簡單理解為特別突出之處,在大家都擁有相同的能力之下,你能做到而別人不行的會是什麼呢?(建議挑選能力程度達專業者以上的技能來撰寫以下內容)
在這個賽道中可能有很多厲害的前輩,可能在你左看看右看看之後,會得到一個結論「我好像什麼都比不上」、「什麼都不能做」,因此先好好挖掘自己的特別之處,盤點起來之後再來進行分析與比較,對自己心態、信心的建立會比較好,同時也更能去發現細分領域之中的機會。
【步驟一】你的專業能力可以做到哪些事情?(細分領域中的拆解)
例如:英文能力很強
【步驟二】你的專業能力能幫助誰?如何幫他?
【步驟三】你的專業能力能用在哪些使用場景?還能延伸到哪些地方?
※這些是假設的範例,實際在構想這幾個步驟時能寫多詳細就寫多詳細,把每一個項目列點出來,審視自己能做哪些事情。
這幾個步驟能為你想打造的數位知識商品做一個簡單的「選題」的動作,接著,你可以先走到第四題,將你列出來的專業能力進行組合,看看不同能力的融合是否有機會發展出新的商品型態。
<延伸閱讀:怎麼找到有優勢的開課主題?>
A:服務型(例:一對一諮詢、文案撰寫、網站建置、平面設計等服務、健身私教。)
B:商品型(插畫作品、wordpress網站、IG經營簡報、Notion模板、攝影作品等。)
C:教學型(例:線上課程、實體課程、直播、講座、音頻、文章訂閱等。)
※補充說明:
・服務型:設定一個明確的範圍(數量/時間/次數)提供目標性強的解決方案。
・商品型:將「最終成果」進行銷售,可搭配上服務、教學型商品綑綁販售。
・教學型:投入比前兩者稍高,需針對目標受眾產出一份教學內容,收益仍可期待。
※數位型產品雖然可以降低投入的金錢,但不可忽略的就是研發產品的時間,因此在挑選時建議以「個人執行可行性」的角度下去評估。
🎉 恭喜你完成這幾個步驟 🎉
你的數位知識商品有了基本的雛形,接著,針對你的數位商品去做更深入的調查,了解市場的競爭狀況,找出自己的數位產品市場切入點、差異化。
經過上面步驟的調查後,會更清楚你面臨的市場狀況、競爭態勢與市場機會,接著,就是開始規劃自己的數位商品囉!畢竟很難一個一個寫出產品該如何製作,這邊主要分享規劃的策略:
打造數位產品時常會有「往左走也行,往右走也不錯」的感受,因為缺乏明確、清晰的目標,像是做一堂線上課程,課程目標是幫助想學好英文的人,這樣就會發現教發音也行、教如何考試技巧也不錯、也能教背單字、還能教文法...,這樣下去沒完沒了,你可以按照步驟去審視:
第一步:描述你的目標受眾輪廓會是怎麼樣子?
第二步:定義這個知識商品能幫助受眾達到的最終目標(詳細描述,並提取關鍵字)
第三步:以目標回推數位知識商品能透過哪些(方法/步驟/過程)幫助他們?
數位產品具極大的彈性,因此不需要一次就做到100分,採用最小可行性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概念規劃,以相對低成本快速打造出你的第一個產品,並先找目標受眾進行第一輪的測試,收回反饋進行調整。
※最小可行性的設計邏輯是降低成本,並非零成本,規劃出的產品仍需有正常使用、能協助受眾達到某個目標的功能,這部分需要好好拿捏,不然無法獲得正確的反饋資訊。
如果有 10 個人,會有 11 個人都會擔心賣不出去,因此就會需要更精準的資訊,讓我們能去判斷市場,而「數據」、「量化」的調查方法就是好選擇,例如:
「問卷市場調查」:可以了解市場的看法,也能調查受眾對你數位商品有沒有什麼意見
如果問卷市場調查完,我還是很擔心怎麼辦?
更深入去做「目標受眾訪談」:實際接觸目標售中,透過問答挖掘他們真實的意圖與想法,更精準的媒合市場的需求。
走到這你的數位知識商品也有了一定的計畫與架構,再來就是專注地打磨產品細節,為顧客多想一步,成功的機會也越大,「讓你的好,成為明確的體感」。
不會做嗎?歡迎找「知識調酒師」
一位數位知識商品製作人,幫你計畫、執行與銷售
「面」的階段就是從單一產品走向多元化整合,以邏輯串連起由前到後的服務,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變現商業系統。
但這個步驟不用急著做,反而是要穩紮穩打的讓第一個數位商品能夠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同時從中累積自信、知名度、服務的專業性,當你想規劃「面」時,會更水到渠成。
如果是「服務型數位商品」,經過一段時間的服務,你會發現有某些項目重複率極高、需求大,因此這就可以想辦法轉換成商品型或教學型數位商品,減輕自己在服務過程中需要花的時間,例如:
在你每一次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都需要觀察與詢問顧客的反饋,整理起來累積成自己的資料庫,「魔鬼藏在細節裡,從中可以獲得很多痛點與建議,這都是延伸服務時的重要參考資源。
詢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盤點有哪些可延伸的服務項目
服務如果有「因果關係」,能串連起服務前後之間的關係,更能提供「整合性」的價值給顧客,且因果關係的系統化設計,在初次服務過程中取得顧客的信任後,他們會更願意接著購買下一步的數位商品,例如:高單價的服務或商品。
「數位商品系統化」發想流程:
建立個人數位知識商品系統,能獲得多個知識商品/服務,再依照顧客的需求提供「獨立商品/服務」或「整合性商品/服務」,能為自己創造更大的商業合作彈性,且不需要每次再花時間針對顧客的需求一個一個規劃合作方案。
你好,我是知識調酒師
一位數位知識產品的製作人
設計的知識變現產品從營收幾十萬,到幾百萬,期待下一次打造千萬級的產品!
幫你設計數位知識商品,歡迎 IG 私訊我聊聊 👉 知識調酒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