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一講 佛教的歷史與現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聖嚴師父關於佛教的歷史,著有印度佛教史,可以作為參考書藉。佛教的歷史,其實有許多是因為中國僧人前往印度取經,而留下歷史風土相關的紀錄而來,因為當時的印度文化並沒有歷史的概念,所以經由中國佛教的保存而留下足跡。而後佛教在印度滅亡,所幸仍有漢傳的紀錄留存。


一、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1. 佛陀的時代背景:佛教自印度文化產生、非獨立自主、婆羅門教不平等的現象、新興宗教的產生:禪修及苦行。
    1. 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印度文化的主流信仰為吠陀,也有了業(梵書)和輪迴(奧義書)的概念。當時社會制度有著婆羅門教的不等等現象,其依據神的意志把人分成四個階級,分別是由大梵天神的不同部位而來:有婆羅門的祭司、剎帝利:武士貴族的統治階層、吠舍的平民階層、和首陀羅的賤民層級。階級為世襲,不得翻身。其解脫觀為婆羅門握有神權,剎帝利及吠舍需透過婆羅門與神溝通,才可獲得解脫,而賤民首陀羅則永不得解脫。不公平的社會制度使新興宗教開始興起,人們開始試圖從禪修和苦行之中得到解脫。佛陀即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
  2. 佛陀的一生:出生與修行、悟道過程及內容、 度化眾生的方式與障礙、涅槃最後遺教
    1. 佛陀的一生有四個重要地點:出生地:藍毗尼花園,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和涅槃地拘尼那羅。(可參南傳《大涅槃經.第五誦品》北傳《長阿含.遊行經》)
    2. 佛陀出生在衣食無缺的皇室,父親是迦毗羅衛國國王,有三個寢宮和三個王妃,因四出城門看老病死和修行人,而產生出離心,而離開皇宮開始修行。先到了摩竭陀國,為印度大國和修行人的集中地,摩竭陀國國王見悉達多相貌堂堂,欲分一半土地給他治理,悉達多太子沒有答應,國王便要成就後,定要回來度化自己。悉達多太子先學習「禪定」求解脫很快地就學會了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但發現即使如此大我仍然存在。於是由禪定改修苦行,苦行六年仍不能解脫。用盡力氣和各種方法仍不果,便捨棄一切方法,在菩提樹下,立誓在此打坐,不開悟不起身。悟道過程中通過魔王波旬的種種考驗,覺悟一切根源源於「貪和我執」,若修行如鑽木取火,貪和我執便如水之障礙。
    3. 法師說,修行是看到內心的貪嗔癡,讓它呈現,不是用禪定去壓制他,是用般若智慧來觀。所以壓著它是修養,而面對它,然後拔除它才是修行。
    4. 佛陀悟道了之後,「要教誰?」先前兩位禪修的老師都已經往生。首次說法,便是在鹿野苑向五比丘說四聖諦,此時僧團的雛形已經出來。後遇長者子耶舍,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生天(禪定)),後說四聖諦。耶舍出家後,父母出來尋子,佛陀亦先為說端正法,後再說四聖諦。耶舍的父母,便是史上第一位皈依三寶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5. 先說端正法,再說四聖諦,便是先健全人格,再面對生命真相,才談出離。
    6. 《佛說興起行經中》十宿緣,為佛陀成佛後,因宿世因緣而遭遇的障礙,面對障礙,最重要的就是小心身口意
    7. 佛陀從王舍城出發,遊化各地一年後,抵達拘尸那羅附近的婆羅樹林,示寂前收了最後一位弟子,120歲的須拔陀羅。《佛遺教經》說涅槃前,佛陀再次請大家審察四聖諦是否確實如此?有沒有問題?三問後,大眾皆默然沒有提問。

二、佛教的教團是七眾弟子

  1. 教團為和合團體,七眾弟子:分為在家和出家,出家眾分為大眾和小眾,大眾為比丘、比丘尼,小眾為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眾為優婆塞、優婆夷

三、佛教的弘傳分布

佛陀在世時,並無佛教經典。佛陀入滅後的三次結集,才有了現在的經典。阿難曾請示佛陀,涅槃後色身應如何處理,佛陀指示依轉輪聖王的儀式進行,各國國王獻上儀式所需之物,但荼毗的火一直升不起來,原來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未到。大迦葉於靈鷲山聽聞消息後,率弟子前往,聽聞外道說風涼話,說佛陀死後,法亦灰飛煙滅;又聽到比丘跋難陀高興佛陀入滅,無人可再管東管西,十分悲痛,決心必須要將佛法集結紀錄,使佛說法不致失傳,而了第一次的結集。後續又有兩次的結集,法師詳述了每次結集的人時地,及其造成的分裂結果。

四、佛教在印度滅亡:

佛教在印度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朝代環境的改變,回教武力入侵,印度教思想的影響融入淡化,而使佛教最後在印度滅亡。所幸,第三次結集時,派出九弘法使團,將佛法帶出印度,流布在世間,而能保留下來。南傳佛教以巴利語紀載為主,巴利語為當時的俗語,北傳佛教則以梵文為主,是當時的官方文言文,北傳由海陸兩方面傳入中國,而後到達韓國、日本、越南,北傳的另一支則是到達了西藏和蒙古。

爾後傳向歐美世界,一開始主要是因為傳教士對宗教的學術研究開始,爾後由於中國對西藏的迫害,藏人流亡世界各地,努力地弘傳佛法和建立起歐美人士對佛教的信仰。

五、漢傳禪佛教具有廣大的包容性和消融性,而法鼓山禪佛教則是以禪宗如來藏思想為觀念,話頭和默照為方法,以緣起和人間性思想為特色。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開講緣起:學佛五講是1991年三月為聖嚴師父編纂,為農禪寺的常住法師講的五次課程,目的在讓大眾理解基礎的佛學,知道如何以佛法來修行。也為成為一般大眾深入浩瀚的佛法的一塊指引的敲門磚
由三學到三慧:透過訓練、行為改變、達到學佛目標。戒為行為訓練,定為心理訓練,慧為改變/轉變,聞慧/思慧為佛學,修慧為學佛,藉由佛學和學佛,轉凡成聖。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開講緣起:學佛五講是1991年三月為聖嚴師父編纂,為農禪寺的常住法師講的五次課程,目的在讓大眾理解基礎的佛學,知道如何以佛法來修行。也為成為一般大眾深入浩瀚的佛法的一塊指引的敲門磚
由三學到三慧:透過訓練、行為改變、達到學佛目標。戒為行為訓練,定為心理訓練,慧為改變/轉變,聞慧/思慧為佛學,修慧為學佛,藉由佛學和學佛,轉凡成聖。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要五比丘去陪 釋迦牟尼佛,隨侍在側伺候祂、保護祂,五個人後來都跑到鹿野苑去。後面三個人,當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正常的飲食、洗澡(在河水裡洗澡),說:「哎!我跟你苦行,你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羊奶稀飯)」也離棄祂。是不是很沒道理?所以,「修行」要行不苦不樂中道
Thumbnail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陀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簡介一下:第一個叫做「阿濕婆」,中國翻過來叫「馬勝」。很多佛教故事講到「馬勝比丘」,後來祂出家了叫馬勝;第二叫「跋提」,這裡翻譯「小賢」;第三叫「拘利」或「名摩訶男」。這三個人,是佛陀父親那邊的親戚。
Thumbnail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佛教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日.佛陀修行的目的是想著人該如何脫離生老病死這樣的苦.透過動畫故事與書籍來認識釋迦牟尼佛.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臺灣,宗教更像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視野中,很難理解人們所謂的神蹟,直到作者走進泰國,瞭解泰國佛教的完整保存和崇拜,介紹了改變泰國佛教歷史的高僧--阿贊多。文章主要探討阿贊多的生平及創作的崇迪佛牌的神聖力量。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要五比丘去陪 釋迦牟尼佛,隨侍在側伺候祂、保護祂,五個人後來都跑到鹿野苑去。後面三個人,當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正常的飲食、洗澡(在河水裡洗澡),說:「哎!我跟你苦行,你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羊奶稀飯)」也離棄祂。是不是很沒道理?所以,「修行」要行不苦不樂中道
Thumbnail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陀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簡介一下:第一個叫做「阿濕婆」,中國翻過來叫「馬勝」。很多佛教故事講到「馬勝比丘」,後來祂出家了叫馬勝;第二叫「跋提」,這裡翻譯「小賢」;第三叫「拘利」或「名摩訶男」。這三個人,是佛陀父親那邊的親戚。
Thumbnail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佛教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日.佛陀修行的目的是想著人該如何脫離生老病死這樣的苦.透過動畫故事與書籍來認識釋迦牟尼佛.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臺灣,宗教更像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視野中,很難理解人們所謂的神蹟,直到作者走進泰國,瞭解泰國佛教的完整保存和崇拜,介紹了改變泰國佛教歷史的高僧--阿贊多。文章主要探討阿贊多的生平及創作的崇迪佛牌的神聖力量。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