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十二因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情提要

  1. 佛陀初轉法輪說四聖諦,即找到苦因(集)和如何滅苦(道),實際的修行方法為「八正道」
  2. 佛陀度化五比丘說四聖諦的時候,三寶已經俱足,有佛,有法,有僧;也就有了可皈依的三寶。法師問大眾:「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三寶中,又以哪一個最重要呢?」並說明:「三寶中以法為正皈依。」又問:「為什麼相信佛陀呢?和為什麼你們不是相信其他的世界宗教主呢?」這是法師第二次這麼問,上周也問了一次。法師說:「因為佛陀說的法可以被考驗,所以相信,可以被三法印來印證。」又問:「境界來臨時,遭遇考驗時,你們還相信佛法嗎?死亡來臨,五蘊離散,還信嗎?」「可以接受無常嗎?」認同並照做,叫做皈依,也稱依教奉行。「依法不依人」認同佛法,並相信沒有第二修路,要自己認同佛法,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皈依能夠讓我們遠離痛苦。這句話你認同嗎?」「三寶中何者可以讓我們遠離痛苦呢?是法,佛和僧只是助緣。離苦的主因在法,以法調心,改變”意”,"身口”才能跟著改變,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
  3. 學佛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呢?是要戴佛珠嗎?戴著佛珠要做什麼呢?要改變內心,而後身口意都會改變。
  4. 有機會學習佛法時要謹記八字「全力以赴,全神貫注」法師注意到同學都會提早到,很準時,像是「準備要聽聞佛法的人」
  5. 上周提到的四聖諦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其中苦的分類有八苦。老病死為「身苦」,貪嗔癡為「心苦」,身體死後的苦為「後苦」,指三惡道的苦,不學佛法的人不知六道輪迴之苦。另一種分類方法分為「苦苦、壞苦、行苦」,其中行苦(事物轉變消失的過程)只有聖者才能覺知,世間的變化我們無法自主,所以會有苦。八苦中的「五蘊熾盛苦」上周沒解釋,是指一切身心的痛苦。以上這些苦,都是四聖諦之中的苦諦。
  6. 苦,集:為苦因,滅:滅除煩惱後,心無罣礙,道:滅苦之道,即涅槃之道。因為煩惱會誘惑人,所以和煩惱打仗需要覺醒的力量,即八正道。十二因緣說的即是四聖諦之中的苦諦和集諦。
  7. 苦(世間苦)/集(世間苦因):時間/空間無常變化,為世間凡夫眾生生死之流,即十二因緣。
  8. 滅(出世樂)/道(出世間因):聖人不受時空所限制動搖,出世間的寂靜涅槃。
  9. 修八正道為滅十二因緣流轉之苦

十二因緣:探討生命之流,「我」怎麼來的

  1.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七品),法師給我們《生命思考九宮格》的紙張,問大眾學佛目標,及要用什麼方法來達到。
  2.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過去因:過去行為思想的錯誤

  1. 無明:愚痴。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貪嗔癡等煩惱,蠢動心理的迷惑之源。例如,看到「已讀不回」而生的煩惱。做人糊里糊塗即煩惱,明白做人的道理即菩提。
  2. 行:造作,前生造作的善惡諸業,身心行為的業行。煩惱遇到緣起作用(造業)叫行,煩惱不動叫無明。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喝水一事不善不惡名無記)

現在果

  1. 識: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忘念而托母胎投為今生的神識。神識入胎但未成形。
  2. 名色:入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態。名指心,色為物質。住胎身心。
  3. 六入:六根,胎兒長成六根叫六入,六根不具時為名色。
  4. 觸:寶寶出生與外境接觸,從出生到老死都要和外境接觸,叫觸。時間很長。觸無好惡。分為「可意觸」合心意的感觸和「不可意觸」即不合心意的感觸,都與無明我執相應。
  5. 受:(苦樂憂喜捨)受。由接觸外境所感知的苦樂之心。憂喜較細微。受分成喜歡/不喜歡/沒有喜歡不喜歡。

現在因:下手處,現在可努力的因

  1. 愛:貪染,厭苦欣樂而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2. 取:執取,因欲愛旺盛而對貪染諸境起取著心
  3. 有:造作,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

*** 業集合起來成為業力,業力由愛取來,想要離開輪迴在果上是離不開的,因為果報不能解決問題,要由「因」來著手。「愛」是緣。

未來果

  1. 生:出生,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指結生。
  2. 老死:衰老死亡,老死是一起的。來生有五蘊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死亡。剎那生滅。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raw-image
  • 起惑造業招來苦:惑業苦亦是六道輪迴之因,起惑、造業、受苦即「三障」,惑指煩惱障,業即業障,苦即報障。
  • 如何斷除生死之流(十二因緣的還滅):轉無明為明,愛:當貪嗔境起時,覺察煩惱,改變原來的想法,以聽聞正法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理思惟後,串習使無明轉為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默的沙龍
18會員
36內容數
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2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2024/04/02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Thumbnail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佛陀千年的文化!讓我們學會了什麼? 佛陀千年的文化!到底要讓我們了解些什麼?學習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對待五濁惡世,生存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世尊只留下了一個字:「苦」!眾生皆苦,見苦知福。故!釋迦牟尼佛留下「三藏十二部經」來對治「苦」的可怕,大慈悲的讓眾生在苦難中,「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世間「苦
Thumbnail
佛陀千年的文化!讓我們學會了什麼? 佛陀千年的文化!到底要讓我們了解些什麼?學習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對待五濁惡世,生存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世尊只留下了一個字:「苦」!眾生皆苦,見苦知福。故!釋迦牟尼佛留下「三藏十二部經」來對治「苦」的可怕,大慈悲的讓眾生在苦難中,「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世間「苦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叫內、外因緣呢?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講到, 乙一、八種發心。 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叫內、外因緣呢?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講到, 乙一、八種發心。 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Thumbnail
末法五濁惡世, 當觀悟佛法真理,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  1. 無明: 我們因為"貪瞋痴"而在六道輪迴的夢裡. 2. 因果: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謂之"報應". 3. 三無漏學: 戒. 定. 慧 4.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5. 五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淨信力
Thumbnail
末法五濁惡世, 當觀悟佛法真理,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  1. 無明: 我們因為"貪瞋痴"而在六道輪迴的夢裡. 2. 因果: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謂之"報應". 3. 三無漏學: 戒. 定. 慧 4.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5. 五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淨信力
Thumbnail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Thumbnail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Thumbnail
我們學佛,什麼時候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相對,相對的念頭斷掉,縱然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了。
Thumbnail
我們學佛,什麼時候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相對,相對的念頭斷掉,縱然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了。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