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寫情感內容的創作者,可以打造「電子書」之外的數位商品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為 vocus 創作者 閒人|Kuiza,參與「我的數位商品配方」有獎徵文獲獎作品。閒人從自身經驗覺察,分享從無到有打造數位商品的過程,幫助其他創作者更容易踏出第一步。一起來看看吧!




平凡人如我,文筆不算出彩,主要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依據文章分類算是情感類型的寫作者。但我總懷疑,像我這樣的創作者除了「電子書」之外,還能呈現其他形式的數位商品嗎?不是想妄自菲薄,只是之於我而言,情感與特質是種被動的、隱性的能力,不似技能課程、商業知識那般直觀。

近日拜讀 Justin的這篇文章,我從內容提及的「作品、產品與商品的不同」獲得啟發。我在筆記簡單粗暴的寫了:著作物為作品、可量產即產品、入市場成商品*1 我也藉此反思:除了將陪伴日常整理成文章、變成「作品」外,在我身上還有什麼是可以被量化、被使用的嗎?

如同流淌在潛意識裡的那句老話:在定義自己之前,先找到熱情與天賦。這篇文章會分享身為情感類型的創作者,我如何找出抽象的內在特質與隱性天賦?並將這份天賦以自己的心之所嚮量化、具象化,成為一項可以提供價值的數位商品。

*1:因篇幅考量,詳細內文請閱讀: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數位作品的煉金配方是⋯⋯

引子

那日,伴侶慎重地說:「我想要重新投胎。」
當時她處在人生的低潮、情緒的高峰

時隔一年之後,伴侶主動提起這件事。她以平靜的口吻,分享著那次我的回應為什麼能夠承接她的絕望:「我覺得被療癒了,說不定可以幫到別人!」2021年底我開始在方格子寫作。這是我寫作的開端,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寫作期間,除了以文會友的樂趣與相互鼓勵的溫暖,我亦獲得了贊助、專題與 Premium 文章的收入。我未曾想過能以長期寫作獲得這些美好的能量。我以為這就是我所能做到的,卻忘了寫文章之前,有件一直想做的事。直到方格子推出 2.0、直到想參與數位商品,卻拿不出東西參與的念頭出現。


方向

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商品?
試試內在盤點

倒也不是想「賣」什麼,就是想參與這項新功能,愛湊熱鬧。因此我理想的數位商品,是自己擅長、投入又順手的東西。思考方向會從「現有的」地方著手。一時沒什麼好拿出手的我,因而進入了一次內在盤點,當然也包含檢視自己的熱情與天賦。

如果說你也覺得找出「熱情與天賦」聽來有些沈重、不夠踏實,好像要宣佈自己的某個才能突出又難得,實則認為這些又沒什麼、誰都能做到。那麼,我非常建議暫時先用「喜歡且擅長」來代替。是不輕鬆多了呢?我也是這樣告訴自己的(擦汗)。


留意

從他人眼中看見隱性天賦

碰巧,最近朋友無意間說了一句:「你的提問很讚耶!好像在自我對話。」我彷彿被點通了。雖然不是第一次被說,心卻才想起:對啊!我就是個喜歡提問的閒人嘛!我還喜歡對話,也喜歡聽別人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想起催眠療癒的老師,她在我提到喜歡傾聽時曾對我說:「傾聽是種天賦。」在此之前,我以為這是很平常的事。


習以為常的小事
對別人而言可能很有價值

知道自己喜歡「提問、傾聽與陪伴」,卻難以覺察到他人是如何感知這些言行與傾向,更遑論要聯想到「價值」(畢竟誰也不會拿自然發生的事秤斤論兩)。幸運地,透過伴侶在日常中的回應、朋友在對話中的指認、格友在留言裡的鼓勵。一次次、一次次地,我才正式將頭轉向,看見我的熱情所在亦可能是天賦所在(或說是喜歡且擅長)。


思量

將「喜歡且擅長」的事量化
定義其中價值

我理想的數位商品,是自己擅長、喜歡又順手的東西。這也剛好符合引子裡提到的「我想做的事」。我期待自己能夠與他人對話,並透過提問,為需要的人帶來一點靈感。因此不考慮再造一個符合趨勢、需要重新學習知識才能打造的商品。

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我的熱情與天賦量化並給出價值」,而非「另外找尋可以量化且具有價值的商品」。話雖這麼說,但要將隱性特質量化並指出市場價值,實在不容易。


於情感流動中閃現的隱性特質
怎能量化與標價?

看不見、摸不著、難以傳授套用的「隱性特質」,根本難以估量標價。我並非擁有心理與諮商的專業,也深刻知曉每個人都有培養內在的能力。最後總是以不神秘也不特別的念頭,迷途在量化與標價的環節裡。這才讓我疑惑「寫情感內容的創作者,可以打造電子書之外的數位商品嗎?」或許我是沒了底氣,也或許只是見識太少。這種沒什麼好拿出手的狀態,實在很容易讓人不了了之。

對了,我不排斥電子書,也很佩服電子書創作者,僅是自知尚未有將篇章拼湊成書的本事才需要另找出路(笑)。此外,比起單向提出想法,我更喜歡與人互動的流動感。


轉向

從能夠「觸發價值」的方向思考

可我還想參與數位商品呀(真愛湊熱鬧)!無法為喜歡的「提問、傾聽、陪伴」標價,我狹隘地歸因成:這些隱性特質是被動的。就像沒人按下開關的燈,不論是什麼色溫,不被使用就無法創造價值。

也就是說,要觸發隱性特質並且創造價值,就需要有人按下開關。常寫情感類型、抒發感受的創作者,一定都有自己擅長捕捉情感流動的方式。不論是什麼方式(我是提問、傾聽、陪伴),共同點都是先要有「情感流動」。在情感流動的情境下,內在特質才能發揮價值。媽呀!我好像找到開關了。


設定「情感流動」的開關

想讓人按下開關,就必須被知道「這是一個開關」。聽起來很像廢話,但這對打造數位商品至關重要。情感是流動的,就像電一樣。如果開關不夠具體,別人不知道能把這股電流以什麼形式送到哪裡,也不知道將電送過去後要做什麼。

這時候我思考的是:「對方按下開關後,我想要呈現什麼結果?」先從結果想,再回頭將線路接成能夠導向結果的脈絡。想給出什麼結果因人而異,而我想要:

  • 讓對方匯入情感。因此需要考慮載具或容器
  • 我能夠參與對方。讓情感流動發揮隱性價值
  • 提供具體的回饋。受眾清楚購買的商品內容


形式

決定具體結果後
接下來思考商品形式

依據我想要的結果,提供的會是「先給資訊再反芻回饋」的「個人化」商品。又因爲不是量產的「產品」,因此會以「服務」為定調。我設置的開關形式是「個人化服務」。

舉例:打開「個人化服務」後,受眾將感觸流動到指定容器(我設定的是能承載文字的媒介),閒人會像蒸餾一樣反芻內容,提煉出適合當事人的具體回饋(我喜歡提問,以回饋「2-4個內在提問」為商品內容)。

另外,像線上一對一的諮詢、塔羅占卜、似顏繪等,經由消費者給出資訊再反芻回饋的形式,之於我而言也是屬於「個人化服務」商品。(土法煉鋼的自定義如有誤用請多包涵)


整理

寫情感內容的創作者
能這樣打造數位商品

我先是盤點了現有的資源(優勢)。盤點可以從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面向探索,並留意他人最常對自己說的話。因為是情感類型的創作,找出自己的隱性天賦(特質)後,通常能從現實生活中(情感流動中)驗證天賦價值。接著,為你的受眾設定一個容易開啟的開關(讓情感流動),並具體地說明它的用途(價值),也就是按下開關後能夠獲得什麼回饋。這下就能找到適合你的數位商品了!

最後只需要標上價格,並在市場上架。如果你也躍躍欲試,請立即詳閱無痛開賣流程: 數位商品販售功能隆重登場!全新變現管道降臨


後記

我申請了數位商品

就這樣,愛湊熱鬧的閒人申請了數位商品。像試水溫般,也算是更靠近了自己想實現的「透過傾聽與提問,向需要的人提供一點靈感」。我販售的是:

【服務】買一組「內在提問」

讓我們像朋友閒聊一樣,將想和閒人分享的故事、心情或想法,填寫在表單送出,喜歡問問題的閒人就會依據你描述的內容,回覆 2-4 個想對你內在提問的問題。期望透過閒人的視角,能夠為你帶來一點共時性的靈感。


感謝您看到這裡
我的數位商品配方是:被認知到有個開關

如果你手邊有更聰敏、更有效率的思考方法,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協助還在觀望的創作者,突破數位商品的思維困局。如果你是情感類型的創作者,也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祝福看見文章的您靈光閃現:)




【相關連結】

如何申請數位商品販售?請點這裡
查看更多創作靈感:數位商品配方
官方討論區:你的數位商品配方是什麼?
從影片了解方格子數位商品



愛湊熱鬧的閒人
開啟數位商品的筆記


👉🏻喜歡文章鼓勵我請按【愛心】❤️
👉🏻持續來點靈感請按下【追蹤】✅
👉🏻文章有所幫助也歡迎【贊助】☕️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將成為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avatar-img
17.8K會員
295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當情緒難以消化的時候,堵在心口的鬱結實在難以安放呀!此時的你,也曾經找人聊聊天、抒發自己的感受嗎?你心中有浮現適合的人選嗎?為什麼會想到這個人,而不是另一個人呢?伴侶分享了一個與傾訴相關的想法:「我願意說是因為我相信你,而且我也覺得被承接住了」。
當伴侶狀態不好的時候,總會擔心負面情緒是不是會影響我?我會不會因此也陷入情緒黑洞之中?她是不是很差勁?她時常為此向我道歉。為無法振作起來的狀態道歉,也為可能會帶給我的負面情緒道歉。可老實說,誰沒有狀態不好的時候呢?我也是有只想癱軟,不想多花心思在外務上的時候。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辨識自我的樣態。並在不斷拆解與整合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描摹世界與「我」的關係。這篇內容想談談我與伴侶的Podcast節目停更2.5個月以來的反思和體會。還有當自我認同為「創作者」的我,在開天窗時該如何接受並調適對自己的違約之情?
夜宿海生館真的是住在海生館裡面嗎?沒錯!白天時入館參觀的展區,入夜後會開放特定區域供夜宿體驗。這項體驗超越了我對一般「外宿」的期待,打破僅止於體驗房型、景觀等框架。我們沈浸式地存在於當下的環境裡,睡醒還有小鯊魚游過頭頂。對於我們而言,這是找到屏東墾丁旅遊的新方案!沈浸式體驗到平靜海洋,我覺得很值得。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誰應該要承擔連自己都想往外丟包的情緒。今天想分享我與伴侶的一段對話,它讓「能不能要求憂鬱伴侶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反思獲得出口;也讓我發現對伴侶而言,其實還有更值得在意的事⋯⋯
雙向奔赴充滿畫面感,使我連結到兩個人破除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想要抵達彼此身邊的畫面。帶點悲壯感與迫不得已的感覺,讓關係顯得獨特而彌足珍貴。但事實是人都是自己世界的老屁股,沒人應該理所當然服貼於自己的身心靈。為了找出最佳共識,在關係裡思考「如何讓對方以更無痛的方式處理認知落差?」成為我與伴侶的反思。
當情緒難以消化的時候,堵在心口的鬱結實在難以安放呀!此時的你,也曾經找人聊聊天、抒發自己的感受嗎?你心中有浮現適合的人選嗎?為什麼會想到這個人,而不是另一個人呢?伴侶分享了一個與傾訴相關的想法:「我願意說是因為我相信你,而且我也覺得被承接住了」。
當伴侶狀態不好的時候,總會擔心負面情緒是不是會影響我?我會不會因此也陷入情緒黑洞之中?她是不是很差勁?她時常為此向我道歉。為無法振作起來的狀態道歉,也為可能會帶給我的負面情緒道歉。可老實說,誰沒有狀態不好的時候呢?我也是有只想癱軟,不想多花心思在外務上的時候。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辨識自我的樣態。並在不斷拆解與整合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描摹世界與「我」的關係。這篇內容想談談我與伴侶的Podcast節目停更2.5個月以來的反思和體會。還有當自我認同為「創作者」的我,在開天窗時該如何接受並調適對自己的違約之情?
夜宿海生館真的是住在海生館裡面嗎?沒錯!白天時入館參觀的展區,入夜後會開放特定區域供夜宿體驗。這項體驗超越了我對一般「外宿」的期待,打破僅止於體驗房型、景觀等框架。我們沈浸式地存在於當下的環境裡,睡醒還有小鯊魚游過頭頂。對於我們而言,這是找到屏東墾丁旅遊的新方案!沈浸式體驗到平靜海洋,我覺得很值得。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誰應該要承擔連自己都想往外丟包的情緒。今天想分享我與伴侶的一段對話,它讓「能不能要求憂鬱伴侶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反思獲得出口;也讓我發現對伴侶而言,其實還有更值得在意的事⋯⋯
雙向奔赴充滿畫面感,使我連結到兩個人破除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想要抵達彼此身邊的畫面。帶點悲壯感與迫不得已的感覺,讓關係顯得獨特而彌足珍貴。但事實是人都是自己世界的老屁股,沒人應該理所當然服貼於自己的身心靈。為了找出最佳共識,在關係裡思考「如何讓對方以更無痛的方式處理認知落差?」成為我與伴侶的反思。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場「認識自己」的冒險旅程 這東西為什麼大賣,可以分析,但不見得複製做法就能有相同效果 需求 ─ 物質及非物質 看到一則影片提到網路有人販售教人如何「維繫關係」的線上課程,他切入的客群是家長,這堂課教家長如何掌控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其中包含教「如何送禮」,這課程並不是在台灣,姑且不論這種「送禮給
本文為 vocus 創作者 Justin_inder,參與「我的數位商品配方」徵文獲獎作品。他從「創作」這件事切入,試著解釋「個人品牌」的概念,及對經營自媒體的想法。另外,也說明從市場角度看待目標客群的重要性,和推出商品所需具備的健康心態。最後,再分享自己的經驗法則,一起來看看吧!
本次成長學院徵文目的為「幫助創作者成長」,請以此角度出發,投稿主題為「我的數位商品配方: 就決定是 〇〇〇 了!」〇〇〇 是指任何創作者能幫助「數位商品暢銷」的元素,可能是:商品的獨特亮點、超值內容、完善售後服務等,把你認為最重要的元素(們)與其他創作者分享,幫助彼此教學相長,投稿就有機會奪獎金!
一場「認識自己」的冒險旅程 這東西為什麼大賣,可以分析,但不見得複製做法就能有相同效果 需求 ─ 物質及非物質 看到一則影片提到網路有人販售教人如何「維繫關係」的線上課程,他切入的客群是家長,這堂課教家長如何掌控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其中包含教「如何送禮」,這課程並不是在台灣,姑且不論這種「送禮給
本文為 vocus 創作者 Justin_inder,參與「我的數位商品配方」徵文獲獎作品。他從「創作」這件事切入,試著解釋「個人品牌」的概念,及對經營自媒體的想法。另外,也說明從市場角度看待目標客群的重要性,和推出商品所需具備的健康心態。最後,再分享自己的經驗法則,一起來看看吧!
本次成長學院徵文目的為「幫助創作者成長」,請以此角度出發,投稿主題為「我的數位商品配方: 就決定是 〇〇〇 了!」〇〇〇 是指任何創作者能幫助「數位商品暢銷」的元素,可能是:商品的獨特亮點、超值內容、完善售後服務等,把你認為最重要的元素(們)與其他創作者分享,幫助彼此教學相長,投稿就有機會奪獎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在數位世界中,如何透過創作手工書,重新認識和重拾真實自我的過程。作者分享了面對更年期症候群所引發的情緒挑戰,以及書寫和繪畫如何成為自我解離和面對社交恐懼的重要工具。透過這些創作,逐漸恢復與自我的連結,並重拾生活中的鮮活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創作對作者的意義,創作如何幫助作者紓解壓力和表達情感,以及創作對作者成長和情感處理的影響。
Thumbnail
雖然寫了好幾年的散文/小説/食評,但一直都是個人興趣爲主的。自從2024年開始,我堅定了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再找辦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庫。好讓自己的創作都能夠持續穩定的產出,這個是我平常的創作流程吧。 知識輸入(Input): 閱讀是累積自我的方式,一本書不會全然屬於此刻的自己,書裡提及論點、金
Thumbnail
《平台寫作倖存手札》既是自我記述,也是寫作工具書,而且是坊間相當少見、以「寫作平台」角度為出發點所寫的書。 本書中,我將從觀察、經驗、心態三個角度分列出總共十八個題目,與各位聊聊在寫作平台的生存法則。
Thumbnail
以前聽說一句話:「當作家賺不了錢,會餓死的。」實際做過之後,我的經驗與想法是,當作家還是可以賺錢,只是賺多賺少,以及怎麼賺?如果抱著以前的想法與心態,沒辦法應付現在的趨勢。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人人都是作者,都可以自由對外發表意見。這使得很多人覺得:「寫作」並不困難啊,然而,在文字寫作方面「自覺有成就感」的人,畢竟不多。偶爾見到文友在各寫作平台牛刀小試,卻很快就消退熱情,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去?這使我想到,寫作人其實具備的「精神特質」,可能與一般人所瞭解的並不相同。
Thumbnail
我是否會跟創作者討論作品的內容? 創作者的內容是他獨一無二的部分,我要做的是強化這個部分,讓實體成品在視覺、觸覺、甚至嗅覺上有更加不同的感受。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記錄了一位創作者從離職到自行接案和創作的過程,對自己充滿熱情和期待,但卻面臨著種種焦慮,懷疑和憂鬱。 文章提到轉職過程中的挫折、創作遇到的困境,以及對藝術和商業化的思考。充滿個人情感和內心掙扎的故事。
Thumbnail
你覺得寫作是什麼? 你期望寫作能帶來什麼? 你認為寫作有沒有格式? 我想你心裡都有答案。 本來,我認為寫作的對象是別人, 文章寫出來就是要讓別人看、讓別人理解我的感受, 去傳遞我想表達, 寫作是種溝通的工具。 後來,透過[寫吧!為了抵達自己]這本書發現,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在數位世界中,如何透過創作手工書,重新認識和重拾真實自我的過程。作者分享了面對更年期症候群所引發的情緒挑戰,以及書寫和繪畫如何成為自我解離和面對社交恐懼的重要工具。透過這些創作,逐漸恢復與自我的連結,並重拾生活中的鮮活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創作對作者的意義,創作如何幫助作者紓解壓力和表達情感,以及創作對作者成長和情感處理的影響。
Thumbnail
雖然寫了好幾年的散文/小説/食評,但一直都是個人興趣爲主的。自從2024年開始,我堅定了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再找辦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庫。好讓自己的創作都能夠持續穩定的產出,這個是我平常的創作流程吧。 知識輸入(Input): 閱讀是累積自我的方式,一本書不會全然屬於此刻的自己,書裡提及論點、金
Thumbnail
《平台寫作倖存手札》既是自我記述,也是寫作工具書,而且是坊間相當少見、以「寫作平台」角度為出發點所寫的書。 本書中,我將從觀察、經驗、心態三個角度分列出總共十八個題目,與各位聊聊在寫作平台的生存法則。
Thumbnail
以前聽說一句話:「當作家賺不了錢,會餓死的。」實際做過之後,我的經驗與想法是,當作家還是可以賺錢,只是賺多賺少,以及怎麼賺?如果抱著以前的想法與心態,沒辦法應付現在的趨勢。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人人都是作者,都可以自由對外發表意見。這使得很多人覺得:「寫作」並不困難啊,然而,在文字寫作方面「自覺有成就感」的人,畢竟不多。偶爾見到文友在各寫作平台牛刀小試,卻很快就消退熱情,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去?這使我想到,寫作人其實具備的「精神特質」,可能與一般人所瞭解的並不相同。
Thumbnail
我是否會跟創作者討論作品的內容? 創作者的內容是他獨一無二的部分,我要做的是強化這個部分,讓實體成品在視覺、觸覺、甚至嗅覺上有更加不同的感受。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記錄了一位創作者從離職到自行接案和創作的過程,對自己充滿熱情和期待,但卻面臨著種種焦慮,懷疑和憂鬱。 文章提到轉職過程中的挫折、創作遇到的困境,以及對藝術和商業化的思考。充滿個人情感和內心掙扎的故事。
Thumbnail
你覺得寫作是什麼? 你期望寫作能帶來什麼? 你認為寫作有沒有格式? 我想你心裡都有答案。 本來,我認為寫作的對象是別人, 文章寫出來就是要讓別人看、讓別人理解我的感受, 去傳遞我想表達, 寫作是種溝通的工具。 後來,透過[寫吧!為了抵達自己]這本書發現,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