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行政會報上,看到校長代辦事項清單中一長串的「XX教育」時,我腦中浮現的想法是:「老師真的不好當!」
學校面對許多挑戰,各種不同的「教育」都要做。
108年的「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說明手冊」,有19項議題,
包括:閱讀教育、國際教育、食農教育、生命教育…等等。
這些教育來自不同法規的規定、教育機關的要求、社會對教育的期望,甚至是校長、主任和老師個人的教育理念。
如果每個議題都要求學校實踐和融入,教學現場只會更加斷裂與碎片化。
事實上,問題並不在於這些教育議題的多寡,因為這反映了社會的成熟度和對教育的期待。
問題的核心在於,如果不經過精心的規劃和整合,這麼多不同的「教育」最終只會變成一場災難:學生學習蜻蜓點水,老師教學疲於奔命。
這就好比一道菜,廚師將各種食材、調味料和烹飪方式混合在一起,最終只會成為一道「大雜燴」。
解法是什麼?依我的經驗,解法有三個。
一、「減法原則」:既有框架下的活動無法調整,因此專注調整「自主舉辦的活動」。我和團隊成員之間有個共識:「新增活動必須伴隨舊活動的取消」,在年度檢討時我也會問組長們:「有什麼活動是可以取消的?」領導者必須謹慎保護自己的團隊戰力。
二、「一魚多吃」:只要能和其他議題沾上邊的課程或活動,都可以做成果。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成本,讓我們能更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三、「對於理念一致的活動,積極推動;不一致的則消極推動」:把時間投入自己認為重要且有價值的課程及活動。既然我們不能選擇戰場,那就選擇戰法吧!
其實,關鍵的元素還是領導者的「整體觀」,用全局視野巧妙配置人力、時間與資源。
例如:
輔導主任要統籌學校的輔導工作,讓各項活動能順暢地組織與連接,確保學生的輔導服務是細膩且無縫的;
教務主任要繪製出學校的課程地圖,勾勒出整個學校課程的總體方向,讓每位教師都明白他們的課程在學校整體中的位置。
最後,校長作為最重要的舵手,必須清楚論述學校治理和學校經營的整體走向,並確保大多數成員都能有共鳴並一同前進。
老師身處於名為「學校」的圓圈內,繞著圓心不斷旋轉。當大家各忙各時,一定要有人站在圓中心用線拉著大家,不然最後一定會有人轉著轉著,就沿著圓切線飛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