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身自好能升居高位嗎?

潔身自好能升居高位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國人普遍有清官情結,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清廉公正的官員上,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這反映在大量的文藝作品中,什麼包青天之類的。但現實往往又不盡人意,清官在官場是稀有動物,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某位官員貌似非常清廉,就會格外受到老百姓的頂膜禮拜。死了之後,就更受老百姓的尊崇和同情,甚至被神聖化。但大多數時候,不過是借題發揮。生活太艱辛,諸多的失意和不滿,於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想得多的人則懷疑,既然官場普遍都不乾淨、爾虞我詐,競爭惡劣,潔身自好的官員又怎麼能有立足之地而不斷獲得晉升呢?進而認為,所謂清官根本就是虛妄之說。

raw-image


但凡事都有例外。機緣巧合,小概率事件也可能發生,潔身自好也可能升居高位。這首先取決於自身的道德價值,其次取決於其從政經歷避開了與其道德價值的衝突。


過去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就比較容易避免官員的道德價值與官場的潛規則相衝突。讀書人考取進士後,就立馬被委以重任,起碼是個七品縣令或相當級別。如果位居三甲,就有機會進翰林院,直接在皇帝手下辦事。進而取得皇帝信任,將來外放直接就是地方大員。如果其真相信孔孟之道,有較強的意志,又有皇帝的信任,是能夠做到潔身自好的;能夠不同流合污而又不被官場排擠和被逆淘汰掉。所以,科舉制度雖然僵化,不能有效地遴選出真正有才幹的社會精英,但也有好的一方面,能容納道德要求比較高的官員。歷史上也確實出了一些清官,比如唐朝的姚崇,宋朝的司馬光,明朝的於謙,清朝的湯斌,等等。

 

現在則不同,當官一般必須從基層做起,從科員幹起。科員也就相當於過去的吏,還不是官。從科員奮鬥到中央,那要經歷非常多的和非常艱難複雜的考驗。一路摸爬滾打,能潔身自好則完全不可能。絕對被體制化,不會與體制相違,而成為異類。

 

但特殊時期,也有一些精英起點很高。文革結束後,出現人才斷層。所以剛恢復高考時,個別名校的優秀畢業生很快就擔任重要的職務,進入了高層的視野。自身非常優秀,工作又出色,又受領導信任、保護、栽培和提攜,一路官運亨通。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能保持一些年輕時的理想和潔身自好是可能的。雖然無力回天,但也不隨波逐流。要是愛惜自己的羽毛,也會時不時會抖落一下翅膀,通告天下而明志,給世人留下一個好名聲。

 

明代名臣於謙有一首《詠石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雖然後世少有人如此剛烈,但清白二字或許擔當得起。

 

2023年11月1日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4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參加了幾次同學聚會。許久未見,又值大家陸陸續續開始退休,相談甚多。普遍的感覺,大家基本都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適應新的生活。  相對而言,那些過去工作就比較平凡和清閒的同學,適應就容易和快些。而那些工作責任比較重和繁忙的同學,適應則困難和慢些。這也容易理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克羅齊說過,『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我們研究歷史人物的意義主要在於我們現在是否贊同他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他的功過。歷史人物肯定有局限性,特別是長期封閉的中國文化中產生的歷史人物,更是如此,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價值標準來苛求歷史人物。簡言之,當我們批評歷史人物時,我們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再也不能提倡這樣
這兩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火了,引發了好多人的共鳴。面對洶湧而來的輿情,大多數人交口稱讚。但也有少數清醒的人對視頻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認為這是歌頌苦難,而對苦難的原因缺乏反思。我非常贊同。 我感覺『精神內耗』這個詞是視頻的亮點,富有深意,具有暗示性和導向性,可以說道說道。
社會生物學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既不是由個體,也不是由群體,而是由遺傳基因所支配的。人,包括所有的有機體不過是基因衍化的手段與工具而已,所謂「人是基因的載體」。這個觀點貌似能解釋人的「利己」、「養育」和「利他」行為,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得基因能夠衍化下去。 這個立論非常有趣,但過於偏頗。我還是相信個體
發改委於4月8日公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檔,出臺了一系列放寬大城市落戶及配套政策。  核心內容是「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
這事很邪門!上海一個撿垃圾的流浪漢一不小心竟成了 「流浪大師」。近日,上海一位名叫沈巍的流浪漢走紅。他在街頭看《左傳》、《尚書》等古書,還向眾人講解。水準如何不得而知,但因此被追捧者稱為 「流浪大師」。 據媒體核實,此人還是個公務員,曾任職上海某區審計局。因他有撿垃圾的癖好,單位在93年停了他的職
最近參加了幾次同學聚會。許久未見,又值大家陸陸續續開始退休,相談甚多。普遍的感覺,大家基本都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適應新的生活。  相對而言,那些過去工作就比較平凡和清閒的同學,適應就容易和快些。而那些工作責任比較重和繁忙的同學,適應則困難和慢些。這也容易理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克羅齊說過,『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我們研究歷史人物的意義主要在於我們現在是否贊同他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他的功過。歷史人物肯定有局限性,特別是長期封閉的中國文化中產生的歷史人物,更是如此,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價值標準來苛求歷史人物。簡言之,當我們批評歷史人物時,我們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再也不能提倡這樣
這兩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火了,引發了好多人的共鳴。面對洶湧而來的輿情,大多數人交口稱讚。但也有少數清醒的人對視頻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認為這是歌頌苦難,而對苦難的原因缺乏反思。我非常贊同。 我感覺『精神內耗』這個詞是視頻的亮點,富有深意,具有暗示性和導向性,可以說道說道。
社會生物學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既不是由個體,也不是由群體,而是由遺傳基因所支配的。人,包括所有的有機體不過是基因衍化的手段與工具而已,所謂「人是基因的載體」。這個觀點貌似能解釋人的「利己」、「養育」和「利他」行為,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得基因能夠衍化下去。 這個立論非常有趣,但過於偏頗。我還是相信個體
發改委於4月8日公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檔,出臺了一系列放寬大城市落戶及配套政策。  核心內容是「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
這事很邪門!上海一個撿垃圾的流浪漢一不小心竟成了 「流浪大師」。近日,上海一位名叫沈巍的流浪漢走紅。他在街頭看《左傳》、《尚書》等古書,還向眾人講解。水準如何不得而知,但因此被追捧者稱為 「流浪大師」。 據媒體核實,此人還是個公務員,曾任職上海某區審計局。因他有撿垃圾的癖好,單位在93年停了他的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