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和精神內耗--焦慮就是焦慮,不是精神內耗,不是自尋煩惱

2022/08/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兩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火了,引發了好多人的共鳴。面對洶湧而來的輿情,大多數人交口稱讚。但也有少數清醒的人對視頻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認為這是歌頌苦難,而對苦難的原因缺乏反思。我非常贊同。
視頻中,作者將重點放在描述二舅的苦難、歌頌他不自暴自棄,頑強掙扎和知足常樂精神,來反襯不言自喻擁有更好條件的我卻陷入了『精神內耗』。通過三天與二舅朝夕相處,作者的心病就治癒了。作者暗示與他一樣的都市年輕人,二舅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努力掙扎都不抱怨,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抱怨甚至索性『躺平』,『擺爛』呢?直擊當下年輕人在內卷與躺平之間的猶豫心態,妥妥的正能量。
我感覺『精神內耗』這個詞是視頻的亮點,富有深意,具有暗示性和導向性,可以說道說道。
『精神內耗』是個心理學術語,通俗的說法就是想得太多、無中生有,妄念多疑,自尋煩惱。『精神內耗』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導致精神疲憊。而無益於解決問題,是做無用功和做負功。
顯然,作者這裡的『精神內耗』是指當下無處不在的焦慮。勿需置言,觀眾和讀者都心領神會。作者有意將焦慮轉換成『精神內耗』,無外乎是說,人們的焦慮是焦慮者自身的原因,而不是來自外部的原因,是內耗而不是外耗。
但事實並非如此。都市人,特別是都市年輕人的焦慮是真實的,充滿于人生的每個階段,從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晚年;遍佈於生活中的每個場景,學習和升學,擇業與求職,攢錢與購房、婚戀與生育。職場中996的加班文化與內卷。人們無時不刻面臨著各種的壓力。還面臨著不對等和過度的競爭,焦慮由此而生。對於大量的『小鎮作題家』,由於地區的落差和在都市缺乏背景,在升學和求職過程中更加困難。長年累月大量機械式重複式的作題訓練,千軍萬馬考編制。童年青少年時代本應玩耍的快樂被剝奪,睡眠被剝奪,繁重的學業和工作透支了身體,而收入卻低於付出。焦慮在家庭和社會中傳遞,相互影響,從而彌漫於整個社會。伴隨著疲憊、低落、冷漠、無奈和憤懣等負面情緒。像夏天的桑拿天,潮濕而沉悶,籠罩著一切,無處可逃。
如果一個社會,大量年輕人付出了百般的努力,卻不能夠獲得一份與其教育背景相當的工作和得到保障其基本生活和未來結婚生子的收入,那肯定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社會結構和競爭機制不合理。大量螺絲釘被加工出來,精緻的或粗糙的,但卻沒有安上這龐大機器的機會,閒置著,或作為備用,或將就著尋得一個位置。
作者覺察到了問題,但卻回避了產生的原因,將產生焦慮的原因歸於自身。於是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引導到了錯誤的方向。暗示人們應反求諸己,自我消化,像二舅那樣認命和知足,來消除自身的焦慮。但他的二舅真的快樂嗎?這非常值得懷疑。作者未免自作主張,將二舅的痛楚、無奈和麻木強作歡顏。
對於逃避問題,魯迅早就有深刻的洞察。他在《論睜了眼看》中寫道,『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今天讀來,仍然觸目驚心和感到悲哀。
那些被視頻感動的人,也只是獲得暫時的感動和安心。回到現實,焦慮又會重新襲來。回避問題既不能消除都市年輕人的焦慮,也不能改變廣大農村中二舅們的命運。
視頻最後宣導犧牲,這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在和平年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所有人的付出都應當有相應的回報。大言炎炎鼓吹沒有回報的付出就是別有用心,把人當傻子,為虎作倀。
總之,焦慮是真實的,無時無處不在。焦慮主要來自於外部有形和無形的壓抑,來自於不對等和過度的競爭,來自於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剝奪,不是自尋煩惱,不是精神內耗。
2022年7月30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0會員
274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