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無聲散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言

唐朝的道林禪師住在樹屋裡,因此人稱鳥巢禪師。有天太守白居易慕名前來訪視,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窠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云:『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意思是:「這兩句話三歲兒童都知道,還用得著你來講嗎?」(白居易原先以為禪師會開示什麼高深的道理,沒想到卻是這麼簡單的兩句話,因此他的回復其實是有些不滿和嘲諷的。)窠云:『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作禮而退。

重點在行

人生的道理其實沒那麼複雜高深,有時反而很可能是淺顯易懂的,可是人們也因其太淺顯了,反而容易把它忽略掉,從而只想著要去尋找嶄新的,符合現代需求的道理,以方便解決錯綜複雜的人生所帶來的各樣痛苦煩惱。

談"無聲散步"

昨天手機出現一則所謂的「無聲散步」(Silent walk)的文章。說它是TikTok上最新健康趨勢。其意思是:在散步時不聽音樂、不聽Podcast,也不和人交談,只管默默的向前走。現代社會因科技的發達進步,人們幾乎已成為電子設備的俘虜,變得越來越多工,也越易分心,無聲散步透過禁絕外界的噪音,希望利用短短的時間來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得到內心的清朗平和…。

 

事實上,無聲散步和「正念散步

『當我們的步伐與呼吸同在

心自然會漸漸安定下來,

也就會感到一份平和與寧靜,

於是能產生許多洞察,

不被情緒牽著走,看事情能更清晰。』

 

  

和日本流行的「步行禪

 

  • 「懺悔之行」,邊走邊默念「對不起」
  • 「感謝之行」,邊走邊默念「謝謝」
  • 「坐禪之行」,冥想,面對現在的自我。


並沒有什麼大的差異,也不是什麼新的真理或知識。人們不管不顧已有的簡單而重要的修行方式,只顧著求新知,而忘了其實真正重要的「行」。確實去實踐,專心去執行,不管是「無聲散步」,是「正念散步」,或「步行禪」都能讓心情變得更平和安祥,心態變得更主動積極,身心變得更健康愉悅。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福至心靈 去社區廚房來便當時,經過惠好人文藝術空間,這次的展覽是書法。海報上右上的書法是傳統的穩重平和,左下則是創新的雄豪韻奇……惠好人文藝術空間就位在惠好社區活動中心旁,前面就是大片農田,視野寬廣,又因離馬路有段距離,寧靜安祥。館長有心在鄉野間利用自己空餘的房子做為藝文展示之用,希望能把文化藝
前言 我是十月三十一日搭機回台結束福州之行的。搭的飛機九點起飛,因此六點四十左右就到餐廳去包了幾個蛋。因為順利抵台,經過就不必提了。但對此次福州之行則有一些想法: 平淡 網路上有人到福州旅遊後的評價是:"平淡"。內說:雖然未到失望的程度,下次不會再來了,因為看到的,吃到的感覺都是"平淡":平淡
前言 原本的構思是先去福道走走(約二到三個小時)然後再去福州博物館以及聽說在附近的福州西湖。 福道 福道位於福州的金牛山,是中國首條全鋼結構的懸空步道。原來的規劃是想設計成地面的森林步道,後來在新加坡考察時,決定模仿新加坡,將之設計成懸空的順著金牛山的山脊走勢來興建的休閒慢行系統。(簡單的說就
福州之行返台後,病痛接連,不知是否因走路太多也太久—最多時一天走了兩萬一千步,雙腳浮腫,兩臀酸痛,回來當天(10.31)的下午五點就到內子經常去調理身體的整復師那兒去調理身體,一壓一按都令我吼叫連連,整復師說年紀大了,運動不要過度,這話有理但卻是空話,我也不想過度啊!但,連上下飛機都得走上幾千步
旅遊就是花錢買罪受 前言 今天主要是依照網路上的介紹準備前往煙台山歷史文化街區—馬場街建築群—學生街—上下杭 坐地鐵 吃完豐盛的早餐後,依百度的指示前往東街口搭乘一號地鐵前往煙台山公園。在地鐵柵門前碰到三個婦人正在詢問站務員說他們有外地的敬老卡,能否免費上車,結果站務員看了他們的卡就開旁邊的
前言 今天規畫的主要的旅遊地點包括文廟—>烏山—>林則徐紀念館—>三坊七弄—>林覺民、冰心故居。 打開百度地圖,文廟距離約800米而已,因此決定徒步前往。半路看到一個小巷弄稱為朱紫坊,看來清幽高雅,富有文化氣息,因此決定先入內遊賞一下。一條長長的小巷子,約三米寬,旁邊是一條古樸的小水溝,約五
 福至心靈 去社區廚房來便當時,經過惠好人文藝術空間,這次的展覽是書法。海報上右上的書法是傳統的穩重平和,左下則是創新的雄豪韻奇……惠好人文藝術空間就位在惠好社區活動中心旁,前面就是大片農田,視野寬廣,又因離馬路有段距離,寧靜安祥。館長有心在鄉野間利用自己空餘的房子做為藝文展示之用,希望能把文化藝
前言 我是十月三十一日搭機回台結束福州之行的。搭的飛機九點起飛,因此六點四十左右就到餐廳去包了幾個蛋。因為順利抵台,經過就不必提了。但對此次福州之行則有一些想法: 平淡 網路上有人到福州旅遊後的評價是:"平淡"。內說:雖然未到失望的程度,下次不會再來了,因為看到的,吃到的感覺都是"平淡":平淡
前言 原本的構思是先去福道走走(約二到三個小時)然後再去福州博物館以及聽說在附近的福州西湖。 福道 福道位於福州的金牛山,是中國首條全鋼結構的懸空步道。原來的規劃是想設計成地面的森林步道,後來在新加坡考察時,決定模仿新加坡,將之設計成懸空的順著金牛山的山脊走勢來興建的休閒慢行系統。(簡單的說就
福州之行返台後,病痛接連,不知是否因走路太多也太久—最多時一天走了兩萬一千步,雙腳浮腫,兩臀酸痛,回來當天(10.31)的下午五點就到內子經常去調理身體的整復師那兒去調理身體,一壓一按都令我吼叫連連,整復師說年紀大了,運動不要過度,這話有理但卻是空話,我也不想過度啊!但,連上下飛機都得走上幾千步
旅遊就是花錢買罪受 前言 今天主要是依照網路上的介紹準備前往煙台山歷史文化街區—馬場街建築群—學生街—上下杭 坐地鐵 吃完豐盛的早餐後,依百度的指示前往東街口搭乘一號地鐵前往煙台山公園。在地鐵柵門前碰到三個婦人正在詢問站務員說他們有外地的敬老卡,能否免費上車,結果站務員看了他們的卡就開旁邊的
前言 今天規畫的主要的旅遊地點包括文廟—>烏山—>林則徐紀念館—>三坊七弄—>林覺民、冰心故居。 打開百度地圖,文廟距離約800米而已,因此決定徒步前往。半路看到一個小巷弄稱為朱紫坊,看來清幽高雅,富有文化氣息,因此決定先入內遊賞一下。一條長長的小巷子,約三米寬,旁邊是一條古樸的小水溝,約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