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以前在蓮因寺的時候,我師父對我們這個特別重視。眼睛到處亂看了,耳朵到處亂聽了,那很快就要準備被趕下山了。

今天早上在跟本因法師討論的時候,我也回憶起以前在蓮因寺的種種情況,我師父他老人家的特殊教育,聽法師講一些事,很有意思的。現在我們聽的時候是覺得很有意思,但當時還是覺得壓力很大的。

在蓮因寺,你老老實實修行,老和尚都可能會突然跟你說:「你偷我東西!」「你偷常住東西!」你說像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敢到處亂看亂聽。平常沒有事的時候都會這麼說,何況是真的眼睛亂看耳朵亂聽了,那真的很快就下山了。

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在走廊上遇到,大家都是各自顧性命啊,不敢隨便聊天。因為根據我的經驗,聊天的時候,師父就會在不可思議的地方突然出現,那就要下山了。所以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各自修行,沒有聊天這回事,更不用說泡茶了,那是想都不用想。

但是我覺得在那種環境當中,正是因為我師父他老人家的這種特殊的教育方法,這種比較強勢的方法,才讓我們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就是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到處亂聽,這是個好的習慣。

蓮因寺大殿各位可能都去過,蓮因寺大殿很莊嚴,但那不是給你看的,那是供佛的。進去想要東張西望到處亂看,那不行。那是供佛的莊嚴,不是給你看的。

所以就是說,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們就攝心。先不說內在意根,至少五根是要收攝的。為什麼?因為你五根不收攝的時候,那從本質上來說就和世俗的人沒什麼兩樣,世間的人不收攝五根,結果就是「將無涯畔,不可制也」。

就像我師父說的,至少出家前五年要衝刺,出家前五年就是要好好拜佛用功,好好衝刺。剛開始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影響到你的未來。

你出家開始能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收攝五根,好好用功,以後才有可能繼續好好用功。剛一出家就到處看,到處逛,不曉得收攝五根,出家久了再想往回收,那就很難了!除非說遇到好的因緣,有善知識引導,不然很難。

所以收攝五根是我們的基本功,但是一味地強迫收攝五根也不是個辦法。比如說我們常住規定:「到大殿你眼睛不能亂瞟,耳朵不能亂聽……」短時間可能有用,但只靠規定是沒有辦法持久的。

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

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司馬承禎道長以「斷緣」定位於修道的第二個次地。本文探討了「斷緣」與身體工作的關係,以及如何帶有「保持距離」的藝術眼光來處理緣分。
Thumbnail
靜聽風 觀青蔥 道法自然不處空 無驚悚 不盲從 舉重若輕死生中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司馬承禎道長以「斷緣」定位於修道的第二個次地。本文探討了「斷緣」與身體工作的關係,以及如何帶有「保持距離」的藝術眼光來處理緣分。
Thumbnail
靜聽風 觀青蔥 道法自然不處空 無驚悚 不盲從 舉重若輕死生中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