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看著他和''教練''的對談,不禁心裡有股暖流及療癒的感覺。雖然全書在探討死亡及生命,但在對話中卻不會讓人感到特別沉重。

本來對死亡這個議題並沒有特別的感覺,總覺得這個詞彙還離年輕的自己還非常的遙遠,每天一如往常的生活著。而在今年經歷了一場手術,同時因為先天的慢性病持續在醫院追蹤,過程中一度檢查出疑似惡性腫瘤因此也又接受了近一步額外的檢查,所幸最後並沒有確診癌症,也還算持續穩定只需要在定期追蹤。整個過程中,在親耳聽到醫生說疑似惡性腫瘤並在最短的時間安排近一步檢查,當下只覺得腦筋一片空白,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但心中仍然無法抑制的湧起混亂的思緒,倒不是全然的害怕也不是悲傷,有種難以形容的感覺,或許比較接近無力感吧!自己並不怕檢查治療這些,但第一次面對好像這麼接近死亡的感覺,還真的一時不知道如何面對,畢竟從小到大,並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也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你我終將面對的課題。

本書作者米奇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正值盛年的他每天努的生活著,成為了一名事業有成的專欄作家及媒體工作者,汲汲營營追求著不斷的進步飛黃騰達,死亡、消逝這些詞彙從來沒有出現在他的字典中......直到他意外透過訪談節目和罹患漸凍症而命不久矣的大學恩師從逢,在老師生命的最後幾周,他們一起上了最後珍貴的生命課堂。

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雖然面對著日益不適的身體,但米奇的教授墨瑞並沒有沉浸在疾病的傷痛中,他難過痛哭,但哭泣過後又迎向新的一天,他挺身面對死亡,但更加專注在比任何物質及成就的追求更重要的事情上,他珍視自身最真實的感受,體驗著世上每一天的的流轉與變化,感受身邊的人所給予他的關愛並同時竭盡所能的愛著身邊的人事物,也持續付出自己的時間,透過談話與傾聽給予他人更多的溫暖,在感受愛與溫暖及付出的過程,莫瑞說他感覺自己還真實的活著。他不再執著於無止盡追求物質與金錢上的慾望,懂得生命的真諦與真正重要的事,也不再爭強好勝,而能溫柔的活著也感受他人的溫柔而放下心中的芥蒂。我想或許人的一生都在持續不斷的追求與競爭,小時候看誰考得好,長大了比誰有錢有成就,似乎都忘了,這些又能為我們留下什麼呢?或許道理大家都懂,但還是很容易就陷入如此的迷失中而每天庸庸碌碌在生活中載浮載沉,卻沒有收穫真正快樂沒辦法真正的體驗生活,因此如此哲理值得深思,我自己目前也在持續學習中。

看完這本書,似乎真的跟著作者一起經歷了寶貴的生命課程之旅,透過作者的文字讓人也一同有聽了恩師授課的如沐春風之感,不同於一般的生命教育,可能大部分勵志的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勇往直前並樂觀的面對不論是病痛或是其他的挑戰,但本作中莫瑞並沒有告訴大家,你不能難過,相反的,你可以為自己大哭一場,用力去感受各種不同的情緒,縱然是悲傷、憤怒抑或難過都無妨,這也都是活著的證據,而感受過後再次去迎接生活,這點比較特別,也讓我特別有感受,彷彿從中獲得的某種力量與勇氣,這樣的勇氣也希望能夠傳達給大家。

縱然生命的盡頭好像已經近在咫尺,又或者彷若是非常遙遠而無法企及的將來,如此生命之書我們每個人仍然持續書寫的,而死亡是必然經歷的篇章等待我們畫上不同的色彩,能領略其中的真諦,也就學會死亡,同時學會活著,不用害怕它的到來,名為生命的課堂也持續進行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庭庭兒的沙龍
88會員
34內容數
書籍閱讀心得分享,包含各種不同主題和風格的書,作為自己閱讀的紀錄和筆記,也期待藉由分享和大家一起有更多的交流,享受閱讀的樂趣~
庭庭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10
本書以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倫敦為背景,描寫傑里科出版社裝訂廠的女工佩姬,她熱愛閱讀,夢想有朝一日可以進入倫敦的薩莫維爾學院就讀、求知與思考,而在戰爭的年代下,她透過自己的力量,在體會了深刻的親情愛情與友情的生活中,同時也爭取到了完成夢想的機會。
Thumbnail
2024/06/10
本書以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倫敦為背景,描寫傑里科出版社裝訂廠的女工佩姬,她熱愛閱讀,夢想有朝一日可以進入倫敦的薩莫維爾學院就讀、求知與思考,而在戰爭的年代下,她透過自己的力量,在體會了深刻的親情愛情與友情的生活中,同時也爭取到了完成夢想的機會。
Thumbnail
2024/05/04
在去年看了宮崎駿的電影新作《蒼鷺與少年》認識了這本《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直到最近在圖書館借閱回家閱讀,跟大家分享這本可以啟發思考的好書。 本書講述中學生"小哥白尼"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中,透過舅舅以聊天、書信日記等不同方式引導下,思考了各種議題。
Thumbnail
2024/05/04
在去年看了宮崎駿的電影新作《蒼鷺與少年》認識了這本《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直到最近在圖書館借閱回家閱讀,跟大家分享這本可以啟發思考的好書。 本書講述中學生"小哥白尼"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中,透過舅舅以聊天、書信日記等不同方式引導下,思考了各種議題。
Thumbnail
2024/04/20
一位以車站為家的落魄街友,在首爾車站流浪,因著遺失的皮包串起了與一間生意慘淡的便利商店老闆的緣分。這間不夠便利的便利店成為了來來去去人們心中閃閃發亮的存在,讓大家即使在種種的不便利中仍然持續前行。故事裡每個平凡無奇的小人物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獲得了心靈的支持與歸屬。
Thumbnail
2024/04/20
一位以車站為家的落魄街友,在首爾車站流浪,因著遺失的皮包串起了與一間生意慘淡的便利商店老闆的緣分。這間不夠便利的便利店成為了來來去去人們心中閃閃發亮的存在,讓大家即使在種種的不便利中仍然持續前行。故事裡每個平凡無奇的小人物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獲得了心靈的支持與歸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如何在生命重大轉折時帶來啟發,特別是面對生死和情感的理解。透過個人的經歷,作者分享瞭如何在遇到挫折與困難時,從書中獲得啟示,進而學會接納情感與放下執著,讓生命更有意義。每一次的閱讀都讓他更加認識自我,並鼓勵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勇敢地釋放情緒與追尋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如何在生命重大轉折時帶來啟發,特別是面對生死和情感的理解。透過個人的經歷,作者分享瞭如何在遇到挫折與困難時,從書中獲得啟示,進而學會接納情感與放下執著,讓生命更有意義。每一次的閱讀都讓他更加認識自我,並鼓勵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勇敢地釋放情緒與追尋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
Thumbnail
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這句話在很久以前對我來說是種激勵和支持,但也因為持續的變動不居,讓我在這過程中領悟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這句話在很久以前對我來說是種激勵和支持,但也因為持續的變動不居,讓我在這過程中領悟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追求的東西追錯了,後悔一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透過一位學生,與一位教授,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告訴你追求的終點。
Thumbnail
追求的東西追錯了,後悔一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透過一位學生,與一位教授,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告訴你追求的終點。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 書摘: 第四堂課,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我去墳上看他。   而你,閱讀這些書頁,身在他的課堂當中。   我們彼此連結──我們不是波浪,而是海洋的一部分。   他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繼續活下去。──米奇‧艾爾邦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 書摘: 第四堂課,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我去墳上看他。   而你,閱讀這些書頁,身在他的課堂當中。   我們彼此連結──我們不是波浪,而是海洋的一部分。   他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繼續活下去。──米奇‧艾爾邦  
Thumbnail
作者在因緣際會下與大學時期最愛的教授重逢,但是老教授卻不幸罹患【路格瑞氏症】,人生因而逐漸邁向死亡。在臨死之前,作者每個禮拜二到教授家看望他,並向他學習生死之智慧,瞭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他們一起完成的最後一份論文。
Thumbnail
作者在因緣際會下與大學時期最愛的教授重逢,但是老教授卻不幸罹患【路格瑞氏症】,人生因而逐漸邁向死亡。在臨死之前,作者每個禮拜二到教授家看望他,並向他學習生死之智慧,瞭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他們一起完成的最後一份論文。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書籍翻拍成電影的真實故事,關於作者Mitch與Morrie (作者在大學時最親近的教授,但從畢業典禮之後因為生活的忙碌便沒有遵守要跟教授保持聯繫),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教授因為罹患漸凍人症並且時日無多,於是在女友的鼓吹下前去與教授見面。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書籍翻拍成電影的真實故事,關於作者Mitch與Morrie (作者在大學時最親近的教授,但從畢業典禮之後因為生活的忙碌便沒有遵守要跟教授保持聯繫),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教授因為罹患漸凍人症並且時日無多,於是在女友的鼓吹下前去與教授見面。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心得—來自20190524的我。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做不做得到。 一起活出精彩,明白死亡,讓愛發揚光大,讓初心永不熄滅。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心得—來自20190524的我。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做不做得到。 一起活出精彩,明白死亡,讓愛發揚光大,讓初心永不熄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